舞蹈《红珊瑚》创作手法分析

2020-12-02 18:59:31刘昉昉江南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5期
关键词:红珊瑚海阳秧歌

◎ 刘昉昉(江南大学)

歌剧、交响乐《红珊瑚》讲述了一个解放珊瑚岛的事情:为迎接解放军,黑夜中珊妹不顾个人安危直奔山顶,高举红灯为信号,帮助解放军胜利登陆,并最终战胜国民党军队,使得珊瑚岛得到解放。故事发生在山东的胶州和海阳,这两个地方都是临海地区,盛产珊瑚。珊瑚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非常柔软的,不断在海水中漂浮蔓延;另一种状态则是坚硬的,如刀剑攒立。而无论是在哪种状态,珊瑚都散发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舞蹈《红珊瑚》便是以此为灵感——通过红纱巾的“红”,表现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又用“珊瑚”充满生命力的两种状态,表现人们浪漫的情怀和坚毅的革命精神。

一、结构安排

编导在创编一个作品时,结构是其最重要、最先思考的一个部分。结构是一个舞蹈的基本表现手段,也是构成舞蹈艺术美学特点的基础。作品的起承转合需要用结构来表现,而作品的选材和编舞的可行性,也需要通过结构来沟通。观众对一个舞蹈作品情节的发展、内涵的理解也需要从作品的结构中获得。舞蹈《红珊瑚》的结构可分为四部分:珊瑚形、珊瑚态、珊瑚红、珊瑚颂。

第一部分“珊瑚形”,此部分多描述珊瑚的外在形状。所有的舞者在舞台中央紧紧攒聚,双臂向不同方向伸开,五指张开。她们在红色灯光的映衬下,仿佛一簇珊瑚在海水中轻轻漂浮。随着音乐的进入,演员开始扭动自己的头、双臂、等,她们的节奏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及大,似波浪一般排沓涌动、连绵不绝,她们的动作灵巧、轻快,而又不失柔美,显现出红珊瑚在海中绽放而出的那种蓬勃的、最为原始的生命形态。

第二部分“珊瑚态”,这一部分的主要描述了珊瑚蠕动和随波而动的状态。相比第一部分想要表现珊瑚自为的绽放,此部分更加强调了珊瑚在海波中的运动形态。随着主旋律的进入,演员由第一部分的聚集成团变为铺洒满场。运用卡农、赋格等技法,在同一个主题中表现多个情景。以走、跑、翻、跳等动作,加以多次的波浪和圆形的队形调度,使舞蹈动作的运动轨迹和动作空间有了更多的发展变化,同时营造出了海潮涌动的意境,以此来进一步映托出珊瑚生命力的顽强:无论海潮怎样翻涌,这簇珊瑚还是紧紧的扎根一团,这是珊瑚顽强生命力的表现,同时也是革命凝聚力的写照。

第三部分“珊瑚红”,道具“红纱巾”的加入使作品的情感基调由此开始转变——红纱巾的抛起,不仅渲染出“一树红花照碧海”的壮丽景观,而且还铺垫了一个小的情感高潮。此部分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使动作由之前的柔韧,变得更具力感有了动机。由此部分开始变为描述珊瑚坚韧的内核以及这内核的象征。红色色彩的加入也赋予作品一定的寓意:红色是火焰、希望、革命的色彩,红纱巾的起落仿佛一团炽热的火焰在跳动,寓示着红珊瑚火一般飞舞的生命力。而每次红色纱巾降落之时演员的仰望动作,也充满了对革命队伍到来的期盼,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第四部分“珊瑚颂”,此部分是作品的高潮段落,是作品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此部分的步伐变得更加干脆强劲,这种动作质感的变换带来了情感的提升。随着海阳秧歌的一起一伏、一惊一乍,那种革命所特有的生命力如火焰般窜动,星星之火已成燎原。在表现了瑚柔软外表下坚韧的内核的同时,也赞扬了革命志士内在的顽强意志和革命情怀。

二、动作设计

《红珊瑚》以山东秧歌为素材创作的,所以秧歌的动律贯穿始终。在舞蹈前半段多使用胶州秧歌,后半段多使用海阳秧歌,以胶州秧歌的拧、碾、抻、韧和海阳秧歌的一惊一乍、一起一伏为主要动律,并对这些教材动作进行创新,达到一种形变而神不变,象变而意不变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动作能够更好地为主题服务。整个作品的动作设计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

描绘珊瑚外在形态的动作。这一部分的动作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前两个部分。

在作品第一部分珊瑚形中,多用不同力度、幅度的手臂、手指、腰、腹、跨等部位似波浪一样的拧扭多变,至下而上、由低到高、连绵起伏,塑造珊瑚外在形象。在作品的第二部分珊瑚态中,用急促的跳、绕、转、翻、碎步等动作,以卡农的形式将每组连接,描绘汹涌海水之中的珊瑚动态。这一部分动作的使用,抓住了珊瑚外在形态的特点,并将提取出来的动作与秧歌的风格特征进行结合,使动作既能达到表现作品内容的作用,又不脱离其民族风格。

动作“看”的多次使用。整个作品中反复出现“下身半蹲、上身微上仰、抬头向上看”的动作,而每次出现也是有不同的寓意。第一次出现在作品的开始,此时全场灯光是暗的,唯有聚集在一起的演员身上有一束亮光。而这个动作的出现,让观众不免联想无数,她们是在看什么?她们是在期盼着什么吗?这是黑暗之中的“看”,是对光明的向往,对革命的向往,同时也使观众第一时间了解这个作品并非只是对珊瑚形态的简单描绘,应当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内涵。这也体现出了编导在作品立意诠释方面的独具匠心。随着情节的发展,第三段中重复了很多次这个动作,此时的“看”是全场洒满红色灯光的看,是红纱巾被高高抛起、将落未落之时的看,这个“看”带来的更多的是对革命的期望和欢呼。在作品的最后,演员又重复了这个动作,而此时的“看”的含义则演变为对光明的追随、对革命志士的崇敬以及对革命精神的歌颂。

山东秧歌动作语汇的运用。山东秧歌是本作品动作的主要元素,在作品的第一、二部分,主要采用胶州秧歌的动作,演员上身多以“八字绕扇”和“盘扇”为主,脚下多用“正丁字拧步”和“提拧步”,以动作的“抻”、“韧”,将珊瑚在海底的动态表现出来。这些动作的提炼使用,使我们感觉到演员手臂的“绕”仿佛有生命的珊瑚一样在海底婉转摇曳,脚下的“丁字步”像是珊瑚在蠕动,十分形象逼真。在第三、四部分,多以海阳秧歌的提沉动律为主,用海阳秧歌的一惊一乍、一起一伏来表现珊瑚作为艺术品坚硬的内核,这又如同上下窜动的火焰一样。用“波浪”、“缠头”、“追扇”等海阳秧歌中的典型动作来表现这火焰“燎原”之势。由于此部分舞蹈形象的需要,在此部分的舞蹈动作中,演员脚下的步伐不再像之前一样优柔寡断,脚下的拧步、提步干脆利索,动作的质感也更加的强劲。值得一提的是,《红珊瑚》中的动作并非全部按照山东秧歌的教材动作进行编演,而是进行了创新。一般来讲秧歌均是一手持扇一手持绢,手绢与扇穗上下翻飞,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但在此作品中,演员手中不拿扇子,没有传统跳秧歌的表演形式,但是所有的动律、风格都不偏离秧歌的原始特征。它保留了该民族舞蹈典型的内在韵律和风格特点,去掉了不符合本作品主题的地方。不使用扇子,仅仅是借用舞扇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中所显现出的动作质感来表现。在整个作品中,编导抓住珊瑚的两种生命状态,合理的创新使用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动作,使作品的形象更加生动,内在意蕴更加丰富,而这种挖掘与创新,也使我们看到了民族舞蹈更多的可能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舞台调度

舞台调度是舞台行动的外部造型形式,也叫场面调度。它通过演员的体态、演员与演员以及演员与舞台景物之间的组合,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活动位置的安排与转换,或通过一组形体动作过程,构成艺术语汇,使舞台生活形体化、视觉化。在作品《红珊瑚》中,舞台调度的设计也是其中一大亮点,下文将以两个调度为例进行讲述。

波浪至圆形的调度。该调度出现在作品的第二部分。在此部分中为了描绘珊瑚在风波浪里的景象,编导使用了连续的、不同的波浪调度。演员先是组成四个竖排依次进行从舞台的左侧到右侧的走、跑、转、退调度,而后在退的过程中形成一整个竖排,再次进行波浪调度。尤为巧妙的是两次波浪以后编导设计了一个圆形的调度,使所有演员从随浪而动的状态变为簇拥在一起。这样的调度设计,不仅将水中珊瑚随水而动的真实性表现出来,而且还暗示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饱经风霜却依然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

方形至斜线的调度。在作品的结尾,演员在舞台左前侧聚集方形以后,编导采用了由方形变为斜线的调度。方形代表着一种凝聚力,而斜线则代表了一种指引性、追随感、延伸感。斜线随着音乐、随着演员手中向前舞动的红纱巾越来越长,作品结束在方形至斜线不断延伸的队形中,也结束在这“火焰”蓬勃不息的跳动中,观众也因此获得一种独特的生命情感体验。

四、音乐选择

舞蹈作品《红珊瑚》的音乐选自民族交响乐《珊瑚颂》,是歌剧《红珊瑚》的主题曲。《红珊瑚》是由赵忠、钟艺兵、林荫梧、单文等作词,胡士平、王锡仁作曲的一首乐曲,创作于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红珊瑚,生长在深海之中,形似树枝,骨质坚硬,颜色鲜丽,异常珍贵,歌剧《红珊瑚》的唱词,赞美它形态俏丽如“一树红花”,光彩炙热似“一团火焰”,品格刚毅,不怕风吹浪打,云遮雾盖。唱词句句写物,实则句句写人,呈现出一种人物合一,水乳交融的境界。交响乐《珊瑚颂》根据《红珊瑚》进行创作,运用民族乐器的方式将民族气节与民族艺术融合,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采用了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手法,借赞美红珊瑚来赞美渔家女珊妹。该音乐在作为舞蹈作品的伴奏之余,也兼备独立欣赏价值,整个音乐具有丰富表现力和鲜明风格性,常常在各种大型音乐晚会上单独演奏。

在舞蹈作品中,音乐可分为四部分:引子、慢板、快板、尾声。音乐整体以二胡为主旋律,加以笛子、唢呐、梆子、锣其他民族乐器的伴奏,音乐慢节奏时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快节奏时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整个音乐作品大气磅礴、感人至深,二胡的旋律十分具有时代感,将人带入那个红色的时代。该音乐与舞蹈想要表达的立意一致,音乐颂扬了革命精神,与舞蹈塑造的“风里浪里把花开”的舞蹈形象相吻合,舞蹈用此音乐中将那种打动过、激励过人们的昂扬的斗志重新激活,再次颂扬了革命志士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和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舞蹈借助音乐,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怀唤醒,音乐借助舞蹈,将内在的精神再次激发。音乐与舞蹈风格、精神的极度吻合,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互相作用,也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

结 语

舞蹈《红珊瑚》运用山东秧歌的原始素材,运用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的基本动作,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舞蹈放弃了秧歌旧有的一扇一巾的道具形式,仅用一条火红而又丝薄的手绢,在女性娇美体态和红纱巾在空间中的流动飘扬中,制造惊艳的舞美效果,在人们熟悉的《珊瑚颂》的旋律下,述说着历经了数十年人文沉淀的珊瑚之美,又从中体现了革命的昂扬斗志与乐观主义。该作品的编导在创编手法上的巧妙运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猜你喜欢
红珊瑚海阳秧歌
海阳核电2号机组完成调停检修顺利并网
水泵技术(2022年1期)2023-01-14 23:59:09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5:58
富平村里唱秧歌
红珊瑚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4
昌黎地秧歌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2
红珊瑚怎么挑
红珊瑚怎么挑
红珊瑚的品鉴要点
老友(2018年4期)2018-05-16 17:08:16
海阳核电机组循环水系统的调试
电站辅机(2016年4期)2016-05-17 0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