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2020-12-02 18:59:31朱昱彤河南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5期
关键词:前奏曲舞曲大提琴

◎ 朱昱彤 (河南大学)

我们对一种音乐文化进行考察,在理解音乐结构的同时,还应该把我们研究的视角逐渐由外部的社会功能等向内在的情感转变。《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和它所在时代的灵魂与精神是密切相关的,也是因为巴赫把他对时代文化等的思考和理解融入到了他的音乐创作中去。而对音乐行为的关注,无论是美国著名的音乐学家梅里亚姆曾经说的“概念、行为、音声”三元模式,还是赖斯所提出的“历史的建构、社会的维护、个人的创造”,亦或是曹本冶的“仪式中的思想——行为”,都推崇对于音乐,应该去深入剖析其内在所蕴含的文化,而非只去认识表面的音乐。梅里亚姆还曾说过:“要把音乐和文化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研究中应同时对二者加以考虑。”因此,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和文化背景,对巴赫及他的音乐作品进行整体分析。

一、巴赫的弦乐创作

(一)巴赫《组曲》的时代背景

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将整个欧洲从古老的宗教统治中剥离,而后爆发的“三十年战争”又是以德国为主战场,战争促使德国人口锐减、财富消减。然而,乱世出人才,在这个战乱纷争的时代,在这样贫穷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却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伟人,如巴赫、歌德等。

巴赫可谓是最大的赋格艺术的大师,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生于著名的世代音乐家庭。也正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使他的音乐作品充溢着明显有别于他人的理性思维和人文情怀,这也是他音乐作品的一大特点。这首乐曲创作于1720年,此时巴赫35岁,正是青壮年时期,他于科滕工作,科滕亲王为巴赫创造了稳定平和的生活。《组曲》这首作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创作而成,因而著名的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也称这首乐曲是“来自巴赫的无限喜悦”。

音乐,是作曲家对现实的主观印象和态度的反映和载体,就像叶朗教授所说的:“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当时社会的时代思想是紧密相连的。”这首乐曲也是如此,因为巴赫的音乐也受到时代的影响,使他在音乐创造中不仅吸收了前人的优秀创作手法,还把复调音乐发展完善,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他关于复调音乐的写作,是这首乐曲中最为显赫的特点,这首乐曲是他以赋格的形式创作而成的宏伟而瑰丽的豪放派作品,表达人类情感的美学传统,也是国际风格的重要展现。

《组曲》通常由序曲和五首舞曲组成,调式调性保持一致,在形式上却丰富多样和多元化,不仅有德国的阿拉曼德舞曲(Allemande)、英国的吉格舞曲(Gigue)、法国的库朗特舞曲(Courante)、西班牙的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也有小步舞曲(Menuet),它们在速度上有较为明显的对比和差异,在整体上保持统一的同时,又保证每个舞曲独特的风格特征和音乐体系。

(二)巴赫及《组曲》的创作风格

“符号,它典型地表现为基于任意性的隐喻。因为它是人类表达的情感想象和价值的工具。”这首乐曲可以称的上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符号,它是作曲家内心真挚的情感表现和审美传达。“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它不仅是巴赫智慧的结晶,在悠久深远的文化积淀过程中,这首乐曲更是作曲家审美追求和精神信仰的外化成果。

在科腾时期,巴赫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管弦乐作品。着眼于这首组曲,在其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最开始的前奏曲,因此,想要对这首乐曲进行正确的把握,就要从前奏曲入手,也只有准确把握好前奏曲,才能正确的体会和理解整首组曲的隐喻和文化内涵。正如卡萨尔斯的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懂得,演奏大提琴组曲,像演奏小提琴或键盘乐器的古组曲时一样,前奏曲决定着整个作品的性质。每一首舞曲都以自己的方式反映开始的乐章的气氛。”前奏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巴赫的《第三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的前奏曲,分为四个段落。整个主题的旋律是以C大调为主调,利用G弦等较低的声部来配置四部和声,使整首作品的结构具有主体和声色彩。在结构上,作为一种引导性乐曲体裁,它担任着为教堂多声部音乐确立调性的作用。在逻辑布局上,在乐曲的末尾处,作曲家通过采用类似于“波形”的动机与持续音要素等形成了整首作品的高潮,这也是本首乐曲有别于其他乐曲的高潮放置部分,使得乐曲更为出彩。而在和声色彩与情感表达上,作曲家使用传统分解和弦的写作技法与外延构建出了整首作品的和声框架,通过明确而有方向的和声语汇来传达作品的情感内涵,这对作品的呈示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和意义。其中,最具特色的要说空弦音了,它在乐曲中承担着骨干音的作用。除此之外,向属调部分的转换,以及似是而非的音乐语言也是前奏曲中的一大艺术特性。

二、《组曲》的文化意义及其地位

作曲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写出的作品,而这首乐曲也是他个人思想的外化,音乐承载着作曲家的情感和态度,因此,音乐的特点和内容也自然而然的受到作曲家和背景的影响。巴赫身为巴洛克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由他所创作的这首乐曲在大提琴史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同时也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发展地,是大提琴史上的一颗灿烂的瑰宝。

这首乐曲的创作,促进了大提琴这个乐器的传播,在那个时代,作为新兴乐器的大提琴,还没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没有得到普及。大家对于这个乐器并不了解,也很少有音乐家去学习、钻研它,巴赫在此之前有关于大提琴的作品也是屈指可数。这个作品的出现,是巴赫的一次创举,也是大提琴发展路上的一颗明灯,它的出现既填补了大提琴音乐作品这一板块的空白,是具有先驱性的存在。同时,它使人们开始关注于大提琴这个乐器,关注于大提琴的作品和它在交响乐队中的功能,使它不再只是一个伴奏乐器,也逐渐成为是能奏出美妙旋律的独奏乐器的存在,有着重要的传播阐扬大提琴的社会功能。

这个作品的出现,首先是一首供演奏家演奏研究的大提琴曲,虽然因为其原稿的种种缘由,使得其没有明确的弓法、指法,却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大提琴演奏家去钻研琢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演奏家有他们不同的情感认知和处理方式,因而有许多不同版本接连问世,而这些版本的出现也体现了大家对巴赫及这部作品不同的理解和思考,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特点,继而不断推动着大提琴的发展。而演奏家们对于这部作品的不同演绎,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兴趣,因此,这首乐曲也潜在推动着大提琴这个乐器发展成为主流乐器,更多的人开始欣赏、了解。

三、作品分析及演奏体会

演奏这首乐曲的大提琴家有很多,而我最为喜爱的就是西班牙大提琴家巴勃罗·卡萨尔斯(1876—1973)演奏的这一个版本,它是大提琴音乐史上光辉的一页。他在演奏中努力寻找巴赫的身影和情感,把自己的独特理解融入进乐曲的表达之中,他的演奏富于激情又充沛着多变的情感,爱情的,亦或是戏剧的,都随着音乐迸发出来。

而后争相上演的《组曲》演奏风格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理性类的,另一种是情感类的。理性的一类,应和时代的标准,把理性作为处理音乐的首要标准,使得音乐呈现规整严谨,但过分的约束却使音乐失去了感染力。情感的一类,看重的是个人情感,把巴赫那个时代的音乐表达特点作为诠释作品关键,像“摇滚巴赫”它很激情很带动人,却少了些许理性的传达。

《组曲》因其没有固定的弓、指法,使得大提琴家纷纷钻研。我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在第一组曲的前奏曲(Prelude)中,曲子调性为G大调,共有两个乐段。我现在练习的是大提琴演奏家亚诺什·什塔凯尔的版本,因为乐曲偏抒情性,因此谱面中多为连弓。而连弓的大量使用,使得练习者在演奏时能较好地表现出音乐的整体流畅性。在曲子A段的第一句,前四小节中,先是使用了三个音一弓,而后变为四个音一弓,通过弓法的变化,使曲子在具有音响流畅的效果下又富有表现力。到了第二句,出现了一弓8个音符的大连弓,与第一句的小分弓的灵巧的音效形成对比,这一段拉的时候应注意把弓子拉满,奏出行云流水般的饱满情感。在B段,乐句中出现了升C,表明调性转为D大调。第一句开始的琶音,用了分弓的处理,同时使用了连续的推弓,在演奏时应该把每个音拉出保持音的效果,最后一个音标注了延长记号,因为它是这段旋律的最高音,所以安排在连续推弓之后让练习者用长弓去强奏。第二句,在连续的下行音阶后,出现了双声部。在A弦和D弦上用两个音一弓的弓法,其中还有同音不同弦,用两个音为一组来使双声部的音乐旋律突出。到了最后一句,音调开始上升,低音2保持,在低音持续不变的基础上,上升部采用半音阶不断升高弓法也由8音一弓到4音一弓再到两音一弓。弓法由长弓变为短弓,音高也不断增强,因此情绪是逐渐激昂的,在演奏时要弓子的分配和演奏的力度。随着一弓拉的音的减少,应加快弓速,同时力度的不断增强,做出渐强的音效。在演奏时,还要注意弓子要咬紧琴弦,左手音高的同时,右手弓子也要向上,使靠近码子,避免碰弦和出现杂音。在音乐进入高潮之后,音乐由主和弦结尾。

结 语

一位哲学家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与前途的民族,而有了英雄却不去崇拜的民族,却是一个愚昧和可悲的民族。”巴赫的这首《组曲》,像是矗立着的一座精神不死、灵魂不朽的丰碑,是充满能量的精神大厦,能够不断给予后人前进发展的动力。我们应深入剖析这首音乐作品,并在研习中不断理解、升华。

猜你喜欢
前奏曲舞曲大提琴
《前奏曲NO.1》钢琴曲
艺术大观(2023年17期)2023-07-10 06:23:41
冬的舞曲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乐府新声(2021年3期)2021-11-04 09:21:46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10:12
瑶族舞曲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8:24
钢琴前奏曲
黄河之声(2017年10期)2017-08-09 01:31:12
烂漫舞曲
风采童装(2016年7期)2016-09-21 11:15:10
前奏曲
艺术评鉴(2014年22期)2015-01-17 07:09:37
动手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