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蒋正聿 受访人:杨兆群
一刀一刻总关情,66 岁的杨兆群剪纸生涯已有四十余载,素有“杨一刀”的美誉。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杨兆群与他人合作的代表作品《从雅典到北京》惊艳亮相,得到时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高度赞赏,同年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翌年,德艺双馨的杨兆群获评国家级非遗项目“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起,他自费寻访百位剪纸老艺人,搜集和收藏他们的剪纸作品,并记录了这些剪纸老艺人的珍贵影像资料。2016 年,作为世界非遗中国剪纸的传承人之一,以及“风雅常州”文化交流活动的特邀嘉宾,杨兆群亮相美国曼哈顿联邦大厅国家纪念馆,现场创作剪纸作品,直观地向外国友人展现中华剪纸魅力。
杨兆群以刀代笔,刚柔并济,遨游在刻纸艺术世界中,镂刻出华夏文明的万千姿态,多幅作品入选中央文明办公益广告,其中作品《福入家门须靠节俭》被《人民日报》整版刊载。杨兆群以中华剪纸的保护与传承为毕生的责任和使命,至今已收藏45000 余幅剪纸作品。在他作为主编之一的三册《当代剪纸家》中,收录了他十年来对民间剪纸老艺人的走访经历。杨兆群对剪刻纸艺术的一腔赤诚和生动实践,在中国剪纸及刻纸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坛刻纸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那时金坛百姓为了驱鬼祛邪、祈福迎祥,逢年过节每家每户都会剪出花笺张贴在门楣或者神龛上。作为金坛籍当代知名刻纸家,您得到过哪些刻纸启蒙?您是如何走上刻纸道路的呢?
我从小与刻纸结缘。幼年时,邻居大伯刻黄杨木图章,我帮着磨磨刀,也偷学一点;邻居哑巴奶奶会剪鞋花,我一放学就去玩儿,把鞋花拿过来摸摸,试着用刀来刻,就这样耳濡目染得到了最初的启蒙。
高中时,我创作的刻纸作品《八个样板戏》入选金坛县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展。1975 年,那年我20 岁,参加了金坛县文化馆的美术培训班,一边画“农业学大寨”的宣传画,一边创作刻纸作品。1976 年,我创作的刻纸作品《大干促大变 普及大寨县》,首次入选“江苏省农民画展览”。现在想起来,那时候也是金坛刻纸的一个“黄金时代”。上世纪70 年代后期,金坛刻纸在全国范围内颇有名气,有“江南一枝花”的美誉。
1982 年,我回到老家朱林镇,在电影院画宣传画,还是离不了刻纸这一“本行”。那时搞计划生育,我在老式幻灯片上,就这个主题用刻纸的形式创作了《春到十里湾》,获得江苏省二等奖。上世纪90 年代初,我被调入服装厂做厂长,心里头还是想着这把刻刀。
我的刻纸艺术,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融合了中国画的线条美、版画的对比美、年画的色彩美、微雕的刀法美等。我尤其擅长大尺幅作品创作,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作品富有生活气息,江南韵味浓厚。
2008 年,您的合作代表作品《从雅典到北京》得到时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高度赞赏,他对您领衔创作出的这幅奥运巨幅献礼作品表示诚挚的祝贺,后来该作品及萨马兰奇的签名信均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请您谈谈这幅作品的创作历程。
北京申奥成功后,我萌生了为奥运献礼的想法。经过前期的筹备,我牵头组织其他四位民间刻纸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创作小组,历时四年创作了这幅巨幅刻纸作品。为收集第一手资料,我多次赴希腊雅典、英国伦敦等地实地考察,终于在2007 年12 月,一幅长29 米、高2.008 米的合作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创作完成。2008 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我们惊喜地收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签名信,他称赞其为杰作并由衷表示祝贺,我们非常感动,后来这件巨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我的另一幅表现江南水乡丰收喜悦的套色刻纸《丰收的喜悦》,以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样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还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
您在刻纸上多有成就,著作颇丰,这是大众都知晓的。我发现,您于2015 年出版了个人摄影集《非洲的故事》。您业余酷爱摄影,我想大家会和我一样很想了解一个问题,在您心目中,摄影和刻纸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摄影是我的一大业余爱好。我常挎着相机前往世界各地采风,出版了个人摄影集《非洲的故事》。2015 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中国企业家摄影协会组织我们这批企业摄影家自费赴欧洲多地拍摄“二战”老兵,用镜头记录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摄影积累的素材及拍摄手法为我刻纸的创作提供了不少启迪,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刻纸技艺的提升。近些年来,我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和刻纸作品相融合,进行新的探索尝试,发觉摄影与刻纸组合起来,有相得益彰的效果,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观感,这个创意也得到了大赛评委的肯定。我有多幅作品获奖,如作品《和谐》获2014 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百花杯”金奖。
2010 年初,您开始了走访全国百位民间剪纸艺术家的计划。十年来,您遍访各地剪纸艺术家,广泛收集全国优秀剪纸艺术家作品。请说一说您在走访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
我想,许多珍贵的剪刻纸作品总要有人去收集整理,不然以后大家就再也看不到了,希望我的努力能为国家剪刻纸艺术留下珍贵资料和历史记录。
这些年,我走过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广东、福建、湖南等地,已走访了65 位剪纸艺术家。我要与时间赛跑,尽自己的力量,为剪纸事业做点事。
2010 年5 月,我踏上了首趟寻访之旅,第一站是延安安塞这个剪纸大县,前去拜访了安塞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金爱。当时高金爱已经89 岁高龄,家里很小,只有一间房,她给我看她的剪纸作品,让我自己挑。我象征性地挑了7 张不同门类的作品,不好意思再拿了。
走出高金爱老人家,我在山顶停下脚步,回过头拍摄老人住的房子。这时,老人的儿子追了过来,急切地叫道“杨老师,杨老师你等一等”,随后送上5 斤小米和一卷报纸,我一看,那就是刚才在她家看到的包着100 张老虎剪纸的报纸。那年是虎年,老人剪了100 只老虎,她把其中的50 张送给了我。我当时激动得不得了,怎么也不敢想她会给我这么多。高金爱托儿子捎了话,作品交给我保存比留在她自己家里有意义。我听到后,打心底感激她对我的这份信任。
可是没想到,离我的访谈日一年只差一天,高金爱就去世了。听闻这噩耗,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自此以后,我调整了之前的寻访思路,先访谈70 岁以上的剪纸老艺人,抢救性地为后人留下老一辈剪纸艺人的影像资料。到现在,我已走访了65 位老艺人,其中15 位已经不在了。本来今年年初联系好去贵州和云南拜访剪纸老艺人,不过因为新冠疫情搁浅了。
2012 年,我在甘肃平凉开会,听说85 岁的陕西延长县剪纸艺人刘兰英身体状况不佳。一得知这个情况后,我立即花了近1800 元租了辆出租车,连夜赶往延长县,终于寻访到这位老艺人。翌日我采访了刘兰英老人,抓紧时间给她和她的作品都录了像。这次走访后不久,这位老人也逝世了。
贵州黔东南的潘套九是中国剪纸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22 位剪纸艺术家之一,我询问了许多人,都迟迟未能收藏其原作。有一次,别人送我一幅小的作品,我也一直没能证实是不是她的原作。今年春节期间,正好看到有一篇谈“二月二龙抬头”的文章,配上了潘套九的龙剪纸作品。于是我通过《民艺》杂志执行主编孙建君联系到文章作者鲁汉,他给我提供了图样,还是没能得到原作。我继续收集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作品,跟贵州姜文英取得了联系,并收藏了她的作品,顺带问她认不认识潘套九。出乎意料的是,她告诉我潘套九是她的奶奶,随后她给我引荐了潘套九的女儿姜树妹,她那里有潘套九的作品。姜树妹微信发给我潘套九的作品,正面是剪纸,反面是画稿,这是最原汁原味的作品。我倍感欣喜,当即收藏了潘套九的10 幅作品,稍后姜女士一口气给我寄来了14 幅,我由衷感谢。用心寻得有缘人,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本我收藏中最大的缺口,如今变成了最丰富的一块。
这一路走访剪纸艺术家,酸甜苦辣,故事很多,我都觉得很难忘。剪纸艺术靠剪刀,刻纸艺术用刻刀,即便工具不完全相同,却都是纸间上的艺术。艺术创作上也有不少共通之处,作品都讲究细心雕琢不能划断,我也从剪纸老艺人那里汲取了丰富的创作营养。
这些民间剪纸艺术家珍贵的访谈资料以及您的手记,陆续收录进目前已出版的《当代剪纸家》三册书里。这三册书图文并茂,可读性极强,一经问世,即受到了剪纸界业内同仁及广大读者的好评。
我是这套书的主编之一。这三册书历时三年才出齐。2018 年1 月出第一本,2019 年1 月出第二本,今年5 月出第三本,它们集结了主编王少丰和我、副主编王继红和李滔、艺术指导曲青棠的大量心力,大部分素材来自我和4 位剪纸家好友联合创办的剪纸期刊《当代剪纸家》微刊。《当代剪纸家》现在每月出两期,接受广大剪纸爱好者的投稿。正如《当代剪纸家》序言编创团队所言,“以全新的视角关注剪纸人的生活动态、创作动态和创作观念,以敏锐的触角捕捉大地上传来的每一种独特声音,并为它们的碰撞、交融寻求契合的舞台。在传统与现代、观念与才情的不断比较和融会中,当代剪纸,既是对传统的承袭与敬畏,也对传统和当代提出更富有探索性的挑战和疑问”,“在商业潮流弥漫整个艺术市场时,本书始终以清晰坚定的目光迎接光风霁月、浮翠流丹,并在日复一日‘同美者的美,同智者的智’相互拥抱和对辽阔事物的想象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远方。所谓艺术无墙,文化无界,这种来自多元整合所迸发出的力量和智慧使当代剪纸呈现出包容宽阔的气度和清雅松弛的艺术张力”。我想,剪刻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正需要这样一份笃定和执着。
几年前,我一度对是否坚持剪刻纸事业感到过彷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对我启发很大,心里很感谢这部电影。看完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家写了长长的日记,感慨曾得过全国摔跤冠军的父亲由于偶然的机遇发现两个女儿极有摔跤手的天分,从此悉心培养女儿,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并最终取得了成功,我心底里也把剪刻纸当成自己的爱女,一定要把剪刻纸再做下去,对得起中国的剪刻纸文化。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投入了五六百万经费,用于剪纸收藏和刻纸创作,希望保护并传承好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同时期望剪刻纸艺术能为更多人关注并喜爱。
传承与创新两者相辅相成,您经常在省内外做“金坛刻纸的传承与创新”主题讲座,在常州的小学免费开设刻纸课程,在当地高校当客座教授,为艺术传承不遗余力。
我先后在常州朝阳二小、金坛白塔小学等学校开设免费刻纸培训课程,早前我受聘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客座教授,2019 年该校成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建立工作室,我希望多多加强与地方高校的联系,在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弘扬刻纸文化,激发剪刻纸艺术蓬勃的生命力。
我听说您门下有两位杰出的弟子,精研刻纸艺术,传承名师衣钵,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是这样的吧?
我的大徒弟是个有近二十年经验的刻工了,刀功非常好,手也很巧,现为常州市市级非遗传承人。二徒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功底很好,几年来长进很快,在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赛中获剪纸组一等奖。我常跟她俩说,要向前辈学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继承传统,一道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大力传承剪刻纸艺术之余,勇于创新,跨界融合,在这方面您已经有所作为。如将剪纸和宋祖英演唱的《长湖荡歌》配合起来做成MV,并推出多项剪刻纸文创衍生品,另外还申请到剪刻纸两项国家专利。请您谈谈您的创新之路。
非遗传承与创新并不矛盾,我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的路子。前几年,金坛区政府请宋祖英演唱了主题曲《长湖荡歌》,由徐沛东作曲,郑南作词,歌唱了金坛人文景点长荡湖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光。我将剪纸巧妙地与年轻人喜爱的动漫结合起来,根据歌词内容邀请罗枫一起创作出了40 几张剪纸,另请深圳动漫公司做成了动画MV,以这首《长湖荡歌》作为背景乐,情景交融,颇有新意,荣获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华剪纸艺术创作成就 奖”。
我还在创新剪纸业态上花功夫,已拥有两项国家专利,一是“立体感观剪纸刻纸作品裱装镜框”,二是“LED 刻纸艺术灯”。LED 刻纸艺术灯是目前销量最好的文创产品。
另外,还推出了其他融入剪纸元素的产品,如把龙城古运河剪纸图案印在丝绸上做成丝巾,还有扇子、雨伞,样式精美。
今年初,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全国同心抗疫,各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文化抗疫。这期间,您创作了抗疫主题刻纸作品《中国必胜》并展出,确实值得我们钦佩。
常州金坛是低风险地区,年后我向政府申请了许可早早复工。我上午搞创作,下午及晚上整理收藏,生活过得很充实。
作品《中国必胜》是我专为这次抗疫创作的,画面上有雷神山、火神山和钟南山院士。钟南山院士背靠国旗,代表着背后是国家的力量。另外还刻画出莲花、仙鹤、灵芝等吉祥图案,盼望着国家能早日战胜这场疫情。这幅新作已入选中国民协、中剪会举办的抗疫微展。
抗疫期间,我还花功夫推进刻纸作品电子化的工作。近几个月来没有人打扰,我有时间精力把作品好好整理一次,翻拍照片、扫描,已经有一部分进入电子档案,我已收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22 位剪纸艺术家的作品,现在正努力把所有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收全。
前面您提到大运河题材的创作。近两年,您投入大量精力在大运河百米长卷创作中。2019 年,您牵头创作的合作作品50 米大运河长卷在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展出,这幅缩小版大运河作品,被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朝闻天下》等栏目报道。已有50 米大运河杰作在前,您为何再次牵头创作大运河百米长卷呢?而在今年新冠疫情背景下,大运河百米长卷的整体创作还顺利吗?已经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最近两年,我创作的主要精力在《源远流长江山秀——大运河》百米长卷上,汲取了之前50 米大运河作品的创作经验,进一步丰富完善,精益求精,希望这次呈现的百米大运河长卷更为完美。
我牵头组织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11 位大运河沿线刻纸家朋友共同创作,邀请诸位刻纸艺术家负责各自地域的底稿,本地作者会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更为熟悉,然后再把大运河全稿统筹衔接起来。我自己也专程去大运河沿线的无锡、苏州和淮安等地采风,还查阅了众多大运河的历史资料和新闻报道,力求更精彩更详实地表现宏阔大运河的风貌。
2019 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中国剪纸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0 周年,50 米大运河长卷在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展出。到了闭馆时间,不少观众依旧驻足于这幅作品前流连忘返。长卷得到了本地观众的高度肯定,并被好几家央媒报道。
因新冠疫情的冲击,年初百米大运河作品的刻镂工作停顿了几个月,预计在9 月前把作品完成,现在已经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前几日我忽然发现遗漏了世界文化遗产点南浔古镇这一段,连夜赶去那里做了两天现场勘查,想尽可能地收集全大运河沿岸的一手资料。
等这幅大运河百米长卷创作完成后,接下来您又有什么计划推出呢?能透露一些您的愿景吗?
未来五年,我还有三项创作计划:第一,完成一幅京剧题材的作品。京剧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我准备把净、末、生、旦、丑做成一幅剪纸,构思也出来了,将京剧、剪纸、金箔三者结合,特别选用金箔纸来完成这幅套式作品,弘扬国粹京剧。第二,创作一幅由江南民歌组合而成的“江南风”作品。作品既有小桥流水的雅致韵味,又有江南地方的特色人物。第三,创作一幅杨家将题材的作品。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品格深深感染了我,所以我特别想为本家做点事,用刻刀描摹历史上有名的杨氏英雄人物。这几幅计划中的新作,也是为七十寿辰时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即我个人剪纸展作准备。
眼前,我最大的心愿是筹建一座剪纸博物馆,将几十年来收藏的全国剪纸家的作品集中陈列,也是为了给这些艺术作品一个更好的家。老百姓走进金坛这样一座博物馆,能一站式欣赏到全国一大批杰出剪纸家的艺术作品,以及珍贵的清代及民国剪纸,感悟中华剪刻纸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同陶冶情操,从而自觉做中华剪刻纸艺术的爱好者和传播者,这对传承中华剪刻纸艺术意义重大。盼望剪纸博物馆能早日建成,并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