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与徐培均的诗词之交

2020-12-02 07:20孙琴安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叶嘉莹诗词

孙琴安

诗词千年并称,终究有别。词虽后起,却“别是一家”。自吴梅在北京大学开设词、曲课,遂在高校成专门之学,涌现出不少著名的词学家。夏承焘、龙榆生、唐圭璋、胡云翼、詹安泰、刘永济、缪钺等,均为其中的佼佼者,在词坛各有贡献,各有成就。稍后则有沈祖棻、万云骏诸家。至叶嘉莹、邱世友、徐培均、吴熊和、钱鸿瑛、马兴荣、蒋哲伦、王水照诸家出,与前贤融合交辉,则更是承前启后,千汇万状,丰富多彩,蔚为壮观。其中叶嘉莹与徐培均不仅以研治词学驰名学界,成绩卓著,而且擅长诗词创作,两人有着20余年的诗词交往,今略述如下。

1987年端阳节,北京召开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大会,徐培均以上海诗词学会学术委员的身份前往参加。此时叶嘉莹则从加拿大来华讲学不久,虽已63岁,但仪态万方,颇有风度,被邀请在京西远望楼为与会者讲授唐诗宋词。由于其为顾随的女弟子,国学深厚,精于诗词,又能运用西方美学恰到好处地阐释中华诗词的艺术特色,颇多创见,与一些中国学者墨守成规、引经据典的讲解大为不同,故徐培均听后感触良多,当时便将其学术特点归纳为四个字——“感发联想”,并赋《浣溪沙》词一首,前有小序:“京西远望楼听加拿大叶嘉莹教授说词。”词云:

诗苑泱泱大国风,中华词学待恢宏。振聋发聩赖黄钟。 七步奇才嗟我薄,一腔豪兴羡君浓。诗情恰似艳阳红。

自此以后,徐培均便对叶嘉莹的词学论著十分关注。如叶氏的《迦陵论词丛稿》《叶嘉莹说词》等著作,便成为徐氏案头必备之书。特别是叶嘉莹与缪钺合撰之《灵谿词说》一书(此为中加文化交流项目),更是引起了徐氏的极大兴趣,几乎每篇必读,读后多有心得。当今词学界多侧重于词史、词论研究,精于诗词格律或擅长诗词创作者不多,而叶、缪两家则创、研兼擅,在《灵谿词说》中,每一论题之前皆冠以一诗,既能提纲挈领,阐其主旨,又能抒情言志,饶有韵味。以后徐培均每为论诗说词之文,总受其启发。

过后不久——约20世纪80年代末,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召开清词学术研讨会,叶嘉莹、徐培均等词学界名流多应邀前来参加。在此期间,叶、徐同游了松江醉白池,并共赏了北宋熙宁塔,又到松江的九峰三泖地区瞻仰了陈子龙墓和夏完淳墓,因“云间词”在明末清初影响甚大,大家也交流了一些诗词方面的学问和心得。

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7月6日至8日,澳门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中华词学国际研讨会。会议由施议对主持,叶嘉莹、徐培均、顾易生等均应邀前来。除了交流词学,会议期间还安排学者进行了参观游赏活动。因顾易生、叶嘉莹同龄,徐培均虽小两人4岁,亦为名家,皆为古稀之年的资深学者,故常常3人同游濠江、黑沙滩、妈祖庙等风景名胜。在游大三巴时,叶嘉莹穿一身黑色夏装,脚蹬白皮鞋,线条简洁,落落大方。而徐培均与顾易生则各穿短袖白衬衫,浅黄长裤,三人边走边谈,拾级而上,分外引人瞩目。有好事者特为他们拍了一张合影照。在澳门大学何贤堂,又有热心者为徐、叶拍了一张合影,至今留存。

在会议期间,徐培均有感于澳门回归,曾作《夜飞鹊》一首,其下阕云:“谩忆邅回四纪,往事渐消沉,烟袅蜃楼。渺渺濠江曲水,淘沙挟浪,依旧东流。莲峰皓月,向行人,正恁凝眸。献心香妈阁,一尊芳酒,且润歌喉。”(此词后获1999年上海市退休职工庆国际老人节赛诗会一等奖)在7月8日晚的闭幕宴会上,施议对作《蝶恋花》词一首,徐培均当场即兴酬和,并现场朗诵道:

镜海茫茫穿两线,谁拨琵琶,仙乐来天半。一点词心连两岸。词心却似莲花粲。 缕缕诗情来又断。缥缈如烟,欲倩云来伴。忽见山城花影乱。流连氹仔无拘管。

叶嘉莹当时也在座,听后不禁击节称赞。

也许就是学术会议的多次接触与交流,叶嘉莹也渐渐了解了徐培均对秦观词研究的贡献与成就,因此,在2000年,当她为北京中国书店主编《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时,便把《秦观词新释辑评》的撰述任务,交予徐培均与其弟子罗立刚来完成。对于叶氏的信任与重托,徐培均十分重视,不敢稍懈,不仅认真写了“前言”,而且还亲自撰述了上卷的工作。罗立刚则完成了中卷和下卷。出版后各方反映较好。有的学者仅凭此书就撰写了学术论文,如广东商学院昌庆志的论文《论秦观迁谪词中的超脱情怀》即是一例,后刊登于《词学》第28辑。

更令徐培均没有想到的是,叶嘉莹对秦观词的评价极高,她在《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的“总序”中说:“秦观虽为苏门学士,但其为词则并未受苏词之影响,而是以其个人所独具的纤锐善感之心性,写出了既不同于《花间》,也不同于北宋其他各家的、别具凄婉之致的词篇。”像这种评价,与徐培均多年研究秦观的心得十分接近,这说明他们在对秦观词篇认识上的观点是比较相一致的,同时也是叶嘉莹对徐培均多年研治秦词的一种理解、肯定与支持。

数年后,徐培均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岁寒居说词》一书,上编论词102首,下编论同一词牌之词16首,每解析一首,在考证之后,多能发掘其内涵,并以感发联想之笔,阐述其意境和旨趣。其“说词”之体例虽与叶、缪合著之《灵谿词说》有所不同,却显然受到叶、缪此书的启发和影响。

徐培均研究词,对秦观、李清照两家尤多创见,而且性喜填词。他才思敏捷,每有所感,便作诗填词一首,不仅出手快,而且格律娴熟,时有佳篇妙句,横见侧出。2005年,他把自己新出版的《岁寒居吟草》一书寄赠叶嘉莹。书内收其各个时期创作的诗词数百首,基本囊括了其一生的代表作。

叶嘉莹那时刚从海外返回国内,未及回南开大学,便先在山东青岛讲课,转赴威海、烟台、蓬莱,之后又随台湾诗人席慕蓉去内蒙古作原乡之旅,直到10月19日才回天津,读到此书后,马上在20日致函徐氏,信中说:

培均教授吟席:

惠寄大作《岁寒居吟草》近日始得仔细拜读,盖以我自九月初返国后,并未即回天津,自北京机场即转乘飞机赴青岛,应中国海洋大学之邀前往讲课,并与王蒙对谈……十七日在北京机场迎接加拿大友人来南开访问,昨日始送友人离津,故迟至今日始得复函致谢,稽延之罪,千祈见谅。

对于诗词,我虽一向爱好,但未曾专心致力创作。近年来常在各地奔忙之中,更于吟事久疏。拜读先生大作,深感先生诗情雅意触处生发,钦赏无已。始知先生学术著作如《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以及《李清照集笺注》之得有过人之研究成果,固原有极深厚之创作实践之功力在也。

尊集中无论登临游赏、赠友怀人,莫不有真性情在,其中《哭飚儿词二首》,尤触我之深悲,谨随函附上旧作《哭女诗》十首,白发人哭黑发人,谅先生亦有同感也。此外,更附上近作若干首,并请先生吟正。

我与徐培均先生共事多年,常去其府上,并知徐先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名飚,次子名桦,有时也与他们闲谈。谁知2001年10月13日,徐飚因腹痛入住徐汇大华医院,注射杜冷丁两针,仅两日,便猝然离世。老年丧子,徐先生伤心不已,不计“言之工拙”,写了《浣溪沙》与《忆旧游》两词,以抒发心头悲痛。《浣溪沙》云:

忽报新苗辞旧株,三秋风雨袭吾庐。中梁一倒屋为墟。 寡媳终天长泣血,孤儿深夜总惊呼。摧肝裂肺泪模胡。

《忆旧游》词的末尾写道:“匆匆那忍别,望遗容安静,双目未瞑。老妻呼天抢地,我亦泪纵横。白发送青鬓,千愁万恨永填膺!”孰料叶嘉莹的长女言言与女婿永廷早在1976年便因车祸罹难,她也有过“白发人哭黑发人”的伤痛,读徐词而引发同感,故复印了《哭女诗》十首寄给徐。十首皆为七绝,其一云:

噩耗惊心午夜闻,呼天肠断信难真。何期小别才三日,竟尔人天两地分。

其七云:

历劫还家泪满衣,春光依旧事全非。门前又见樱花发,可信吾儿竟不归。

其四后两句云:

回思襁褓怀中日,二十七年一梦中。

其六后两句云: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其十前两句云:

从来天壤有深悲,满腹酸辛说向谁。

总之,两人都遇上了悲痛事,故所作都为伤心语,读后令人泪下,哀叹不尽,感慨无已。她所说的更附近作若干首,是指她《随席慕蓉女士至内蒙作原乡之旅口占绝句》十首,中有“余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飘零敢自伤”诸语,亦多为感叹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叶、徐都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但两人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各自的领域内安度晚年,时而互为关注。如徐培均在2012年的《文学报》上读到胡晓明的文章,其中涉及叶嘉莹在加拿大温哥华讲学时,突然穿插进她的《梦中得句》“敢问花期与雪期,衰年孤旅剩堪悲。此身早是无家客,羞说行程归不归”。

徐培均读罢,不禁吟成和诗一首;恰巧2012年岁末,他又收到叶嘉莹秘书可延涛的来信,说叶先生已回天津,只是“近段咳喘未愈,加之血压不稳”,于是徐培均给叶嘉莹修书一封,并附新填的《满庭芳》一词加以问候。全信如下:

嘉莹教授道鉴:

前得可秘书信,知先生已回津,不胜欣喜之至,谨赋小词一首,聊致慰问之意(附后)。去年《文学报》载胡晓明文章,中有先生《梦中得句》一首,敬和其一:

北国风光大雪期,养颐庠舍不须悲。名山事业垂青史,迎得渊明载誉归。和作鄙俚,幸勿见笑。

顺告业师龙榆生教授遗作《忍寒诗词歌词集》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发行,客岁12月28日举行首发式,并纪念龙师110周年诞辰,王水照、钱鸿瑛、钟振振等词学界十余同人参加。谨奉上拙作发言稿,请不吝赐教。已嘱龙先生公子英才寄上一册,请查收。

今年特别寒冷,江南颇似塞北。弟近日心脏亦不适,月内可能住院疗养。余不一一。谨祝新年纳祜,并祝

健康长寿!

弟徐培均顿首

2013.1.9 沪上

随信所附的《满庭芳》词云:

枫落吴江,鸿飞黄浦,彩笺遥映霞光。澳门吟别,十载换炎凉。为问维摩丈室,天花散、烟袅幽香。萦怀处,屋梁月照,颜色伫清芳。 茫茫,看大地,霜飞雪舞,素裹银装。纵歌得杨花,怎继苏章。欲会何时能再?唯梦里、酬唱宫商。云开日,抬头却见,梅影正横窗。

冬尽春来,叶嘉莹的咳喘也逐渐痊愈,不久还应北京恭王府管理中心函件之嘱,为之题咏,写了《金缕曲·为二〇一三年西府海棠雅集作》。前有小序,以明缘起,词云:

事往如流水。忆昔年、黉宫初入,青春年纪。学舍正当西海侧,草树波光明媚。有小院、天香题记。艳说红楼留梦影,觅遗踪、原是前王邸。府院内,园林美。 古城当日烟尘里。每花开、诗人题咏,因花寄意。把酒行吟游赏处,多少沧桑涕泪。都写入伤春文字。七十二年弹指过,我虽衰、国运今兴起。恣宴赏,海棠底。

此词被徐培均友人黄思维从网上看到后,便转给了徐培均,徐阅后一时兴起,以其才情,步叶嘉莹原韵和了一首《金缕曲》,全篇如下:

北望饶烟水。想津门、兰风蕙露,喜逢新纪。西去京华三百里,树影花光妍媚。凭雁足、年年相记。西府海棠原蜀产,到黄州、见赏苏公邸。生酒晕,朱唇美。 萍踪纵在天涯里。荐金盘、来居华屋,一襟雅意。桃李漫山粗俗甚,更抹啼鹃红泪。挥彩笔、明窗煮字。幽独孤怀抛洒尽,听荒鸡、拔剑中宵起。中国梦,在心底。

写完以后,他又想起了一首前不久刚写的《思佳客》,此词是为仙逝不久的顾易生而作的,而顾又是徐、叶的故友旧交,于是他就把这首追怀顾易生的《思佳客》与步叶氏原韵的《金缕曲》一起寄给了叶嘉莹。当时叶嘉莹有病缠身,但读了徐培均的信与词作之后,十分欣慰,抱病回复道:

培均教授吟席:

久未通函,时在念中。今日有秘书可君转来大作二首,拙作《金缕曲》猥蒙赐和,实深感谢。又读《思佳客》一词,获知顾易生教授竟尔病逝美国,回忆当年在沪聚首,恍如隔世。我已年近九旬,自中秋后返津染患感冒,至今未痊。拜读大作,笔健神强,欣佩无已。病中草草不恭,敬祈谅宥。即颂

吟祺

迦陵拜上

十月九日于天津

徐培均得信以后,便在同年10月22日回函道:

嘉莹教授座右:

得十月九日大札,尽悉一切。拙作一首,辱承谬奖,愧不敢当。此前承友人黄思维君从网上录下 尊作及周笃文先生和词,怦然心动,遂步韵效颦。

先生原唱,清新高雅,饶有韵味,启人遐想。因思东坡谪居黄州时有诗咏及海棠,由花及人,深得比兴之义,故稍加括,以喻先生。后见近期《当代诗词》,载有先生原唱与笃文、刘梦芙和作。周先生记昔陪张伯驹赏海棠,犹切题,梦芙词则写他事,离题远矣。未知先生可曾寓目?附此一笑。

先师龙榆生先生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梓行全集,计十二册,编纂者皆为年轻学者,有张珍怀私淑弟子黄思维,水照先生博士生二人,责编为古籍社张旭东。除黄氏外,他人多不懂格律,予已年届八六,只能从旁相助。英才师兄属为龙师诗词笺注,未知精力尚能允许否。若天假以年,当竭尽绵薄。本月16日,林玫仪夫妇赴昆山,云视其妹,英才闻讯,特邀其于复旦正大中心卿云馆聚会,席间亦谈龙先生全集事。承林女士相告,十二月拟请先生赴台祝寿,真好事也,在此预祝 先生九十华诞,健康长寿,诸事顺遂!

时已入秋,西风萧瑟,寒气逼人,先生传染感冒,尚希百般珍摄,为颂为祷。专此即颂时祺!

弟徐培均顿首

2013.1 0.22沪上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叶、徐两位词家自相识后,20余年来书信不断,或以诗词交往,或以诗词切磋,有时则在会上赋诗作词,交流学问,共游名胜,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赞赏,互相勉励,互相关心,不仅成为当代词坛美谈,也为后学树立了榜样。尤需提及的是,叶、徐填词,常常有感而发,不像有些宋人时作“空中语耳”,故多有感人至深者,能引起读者共鸣,令人动容。

可惜的是,徐培均先生2019年秋以92岁高龄谢世,而叶嘉莹先生也已近期颐之年。但两人的诗词之交,不仅显示了两老的交谊之深,并且也将成为文人佳话。

猜你喜欢
叶嘉莹诗词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远天凝伫 弱德之美”
——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研讨会召开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叶嘉莹:如朗月照人
诗词之页
繁花又向天涯发 明月还从海上来——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叶嘉莹先生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