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2020-12-02 05:54:20陈宇彤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期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儿童

◎陈宇彤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简介

奥尔夫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是由作曲家卡尔.奥尔夫最先提出的。它是一种先进而与众不同的音乐教学法。它用儿童最乐于接受的形式如讲故事、唱歌、做游戏、说儿歌、拍手等,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尤其是听力和节奏感,使儿童能够对音乐产生较大的兴趣,喜爱音乐。奥尔夫教学法鼓励儿童去创新。音乐活动中尽可能的让孩子即兴创作,创作出不同的音乐。特制的奥尔夫乐器能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从而使得孩子们享受创作音乐的快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幼儿音乐教育的机械化等缺陷,以儿童为主体,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儿童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性

(一)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艺术,它和语言、舞蹈等其它艺术门类有着自然的联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因为它与律动、奏乐、歌唱、朗诵、表演舞蹈、游戏等都融合在一起,内容丰富,孩子们也易于接受。在奥尔夫音乐示范课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教孩子们唱歌时,她们经常要求孩子们要专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动作、声音、舞蹈三者结合,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丰富多彩且生动有趣的音乐教学氛围。这样的课堂应该才是孩子们真正想要的,过去教师“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应该是要被奥尔夫音乐课堂取代了的。

(二)创造性

从游戏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发现,让孩子们用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理解音乐是奥尔夫教学的核心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是教师引导以学生自己的活动和创造为主,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脚、动手、去动、去跳、去唱、去游戏,自己设计动作和音乐,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在一节奥尔夫音乐教学课上,老师给了孩子们一组奥尔夫乐器,教给他们几种固定的节奏型,让他们用奥尔夫乐器去演奏。我们惊奇的发现孩子们不仅仅能演奏出老师教的固定节奏型,还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节奏型,他们能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编配出好听的乐曲。由此可见孩子们潜在的音乐创造力是十分强大的,需要老师们去引导、去激发。

(三)即兴性

奥尔夫认为,人类参与和体验音乐的最古老的途径是对音乐进行即兴的创造和表演,它可以表达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他提倡让孩子们懂得一定规则后即兴演奏,学习音乐之初是不需要乐谱的。尽可能唤起儿童潜在的音乐本能,使学习音乐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在奥尔夫音乐教学课上,我们看到的总是一群小朋友围着老师坐,大家坐成一个圈。孩子们不需要看教材,看乐谱,只需要跟老师一起做游戏、一起跳舞,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去学习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提倡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跟随自己的感受把学到的音乐与所涉及到的肢体动作、舞蹈、语言等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幼儿在即兴创作时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三、如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一)通过简单的游戏运用体现奥尔夫教学的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内容也局限在课本内,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效率也会随之下降。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自己的见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过大,一旦离开老师,学生会显得不知所措。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思维上的一种惰性,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为了改正这一风气,奥尔夫教学法认为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说要教会学生什么,而是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应该学习什么。要给孩子们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前不久我在网上看了一节幼儿园的奥尔夫音乐示范课,名字叫《棒棒糖》。刚开始老师放着音乐,带着孩子们做一些肢体动作,这些动作跟旋律的走向以及轻重快慢是非常吻合的。做了几遍之后,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她把孩子们分成四组,一组四个人,每一组发了一个黄色的塑料圈,让四个孩子围着圆圈站,双手抓着圈。两个老师抓着塑料圈站在四组孩子的中间,他们跟着音乐一起跳,一会儿把圆圈举起来,一会儿又放下去,一会儿围着圆圈跳,一会儿又围着圆圈跑,玩儿的不亦乐乎。玩儿了两遍之后,老师收走了塑料圈,再让孩子们跟着音乐做动作的时候,他们已经做的非常好了。看了那节时长仅30分钟的课后,我的感触还是挺深的。其实想真正的做好幼儿音乐教育,我们确实应该好好的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因为它的创建遵循孩子们的心理发展阶段以及认知阶段,孩子们在幼儿期的时候,最容易接受以游戏、舞蹈、声势活动等形式的音乐学习,一个又蹦又跳轻松自在不受拘束的音乐课堂也是孩子们真正喜爱的。孩子们能一边玩儿,一边学。不仅能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很好的培养了他们的音乐能力。

(二)通过声势活动的运用体现奥尔夫教学的特征

在传统的音乐课上,如果是教唱一首歌曲,一定是先学节奏,老师先打,学生再打,最后老师学生一起打,一般都不会超出这三个环节。节奏学会了,开始学唱旋律,同样的,老师先唱,学生再唱,最后老师学生一起唱。如果是教弹某一首乐曲,一定也是老师先讲,讲完了老师会演示,演示完了学生模仿,最后要求学生自己去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其实也是很单一、很死板的。但是好像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一直以来音乐课也都是这样上的。在看《棒棒糖》奥尔夫音乐课程之后,我看了另一节奥尔夫音乐示范课,名称叫《老鼠送信》,也是给幼儿园小朋友们上的。课程开始的时候,投影上呈现了一幅画面,有一只小老鼠、一排砖块、一个用砖块堆起来的梯形、四个邮箱、一些面包块和几盒牛奶。当放开音乐时,小老鼠会先一下一下跳过砖块,爬上楼梯再爬下来,跳进邮箱,之后再跳到面包块上,最后跳到牛奶那里。老师根据这幅画面,编了一些动作,教给孩子们,仿佛每个孩子都是投影上的那只小老鼠。再次放开音乐时,老师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做那些动作,孩子们一会儿走,一会儿跳,一会儿吃面包,一会儿喝牛奶,很快就能合上音乐。在学习节奏的时候,老师带领孩子们跺脚、拍肩、拍腿、拍手等,很快也就学会了。当然课程里老师也设计了一些小游戏,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目的就是能更好的学习《老鼠送信》这首歌曲。听完整堂课后,我发现声势活动能帮助孩子们学习音乐,根据旋律的走向,旋律的轻重缓急,会有不同的动作与之对应。孩子们只要能连贯的跟着音乐把那些动作做下来,歌曲也就学会一大半儿了。声势活动较之以往的硬背硬唱,是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的,它顺应了孩子们的天性,能够让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自由发挥,而不是把孩子们束缚在板凳上。这种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孩子们学习音乐、感受音乐。

结 语

奥尔夫音乐教育让孩子们从桌椅板凳中挣脱出来,没有单调的指法等技能训练,即可让孩子体会到表演音乐的乐趣,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内在意义,产生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奥尔夫音乐十分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会比较乐意学习音乐,并且能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音乐世界中去,他们用语言、肢体、乐器等自由地演绎,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当然也只有把幼儿的音乐教学与奥尔夫教学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制定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音乐教学方法,才能使得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奥尔夫教学法儿童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2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浅议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应用——在“第一届中国奥尔夫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变动不居 与时偕行—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谈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六一儿童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