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空间中岭南音乐教育的发展转型

2020-12-02 03:41
黄河之声 2020年24期
关键词:岭南粤港澳大湾

郝 鹤

引 言

随着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逐步完善,湾区文化空间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了,甚至比经济、政治建设更为重要,因此顺应时代的发展,传承属于粤港澳大湾区自己的地域音乐—岭南音乐,将成为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粤港澳大湾区即将成为世界级的大湾区,而岭南音乐正是该地区最为传统的地方音乐,也是湾区人民所喜爱的传统音乐。岭南音乐作为岭南人的精神食粮,在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始终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在被历史赋予使命的基础上更是具有了深远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当前在大湾区中,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空间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历史中,软文化的发展有着卓越的成功,比如音乐、美术、书法、雕塑等文化艺术发展成果较多,也产生了众多经典作品,例如居住在澳门的冼星海,创作了很多流传已久的作品,其中最为引发听众共鸣的作品是《黄河大合唱》,该作品凭借浩瀚磅礴的气势、浑厚的旋律赞扬了广大民众在遇到困境时期的坚韧与顽强,让听众感受到激情昂扬的精神。由高剑父、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等画家组建的岭南画派,全面融合西方美术和国内传统写意画,使西方油画艺术形式呈现出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湾区内的艺术改革活动,不单单影响到艺术领域中,也为提高广大民众的审美水平带来积极的影响。另外闻名于国内外的粤剧表演家红线女,散文家秦牧、作家欧阳山等,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表现出踏实努力、勤劳勇敢的民族理念,可以说她们影响了大湾区中广大民众的艺术价值理念。因为所有音乐形式,都需要通过演唱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类的联想以及想象也需要表现在音乐作品中,音乐对生活的美好以及情感的展现,和文学、美术等方式有所不同,音乐有的时候其通过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方式,将我们的想象呈现出来。因此,要想音乐,尤其是地方音乐的艺术美感,如岭南音乐,那么演唱者的音乐素质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不然就不能深刻理解艺术家创造的理念。广东唯一的音乐杂志《岭南音乐》曾经指出,“岭南音乐是广东地区,甚至是大湾区地域中最为重要的传统音乐形式,是不能忽视的艺术,是需要珍视的艺术”,但是,岭南音乐并非方法论,并不是单一的方式,也不是一种数学公式,它是一种艺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当地人的精神。沈从文先生说过:“任何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激励读者的一生,甚至更改个人看待外界的角度,还可以给予个人克服困难的勇气。”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则强调,“音乐是重要的教育活动,如果要为他们提供服务,就需要引导他们更加智慧、敏锐,且在道德方面促使他们更为强大。音乐可以深究以及寻找的东西不多,然而却独一无二”。

黑格尔指出,“艺术的职责就是通过感性的艺术形象以及方式展现真实,呈现出更高层次的矛盾。”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原本应该是音乐发展领军者的大湾区文化空间,在进入新时代之后就没有过多的音乐经典作品。

二、岭南音乐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空间中的发展的优势

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贯穿东西的重要节点,位于广佛城市圈以及深港澳经济繁荣区域,也是珠三角的重要中心。深圳依靠自身的地域优势,融合地区、侨资、侨智等多方面资源,将岭南音乐作为重点,持续促进文化事业发展。2019 年2 月,国务院正式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秉持文化自信,全面促进文化事业建设”。以创造大湾区文化知名品牌,城市文化形象为重要方式,借助岭南音乐艺术来提高大湾区艺术水平以及影响力,通过教育途径来培养更多的专业音乐人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空间战略发展可以为深圳音乐艺术活动带来丰富的资源,为地区文化建设带来重要的发展机会,也是促进大湾区开放全新格局的重要方式,在上述宏观环境中,深圳主要通过本土歌曲(岭南音乐)建设,来推动华人文化互动友好合作渠道,刺激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这也是秉持文化自信原则、彰显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中西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岭南音乐的传承可以持续提高大湾区民众的文化素质,促进区域社会文明发展,创造全新的人文精神理念,提高文化软实力。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知名的城市群,在建设过程中不只表现出我国硬实力,也要呈现出音乐文化软实力的价值,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与建设开启了我国经济的全新模式。在当前的社会中,数字以及技术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电影、互联网等全新媒体的出现促使传统岭南音乐倒退到三线、四线,甚至被大众所遗忘,同时在资讯内容传播速度更快的今天,传承至今的音乐作品具有的表面价值超过了内容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传统岭南音乐的认识在逐年的减少。实际上,大部分在广东、深圳工作的人在听到传统岭南音乐的时候都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如《广东音乐精选名曲十八首》中所演唱的岭南音乐,让他们得到了激励,也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逛花市》(阮独奏)/宁勇中所表达的在春节中的喜庆的气氛,以及经典作品《禅院钟声》、《珠江畅想》、《粤乡晨曲》等。因此如果缺少岭南音乐的传承,大湾区的文化空间便无法得到发展,城市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不能只使用科技方式,也需要对重视音乐文化的转型发展。岭南音乐教育的发展传承即作为大湾区文化空间发展的重点,又是促进地区音乐文化建设甚至国家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粤港澳大亚湾区的岭南音乐文化发展现状

在世界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和民族文化的继承逐渐成为各国都重视的课题。广东省是国内华侨人数最多的地区,全球只要有存在华人的地方,就会出现广东音乐、客家音乐、潮州音乐及岭南音乐等,更有华侨回国后谈论:“无论在那个国家只要到了中国唐人街,就可以听到久违的中国传统音乐”。深圳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的引导下,专注于通过现有资源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以“保护传承、活态展演、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为原则,担负起地域音乐文化维护、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工作,创建高效的音乐文化协同创新制度,把岭南音乐文化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进一步表现出岭南音乐文化具有的意义以及价值。

广东省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端,在最近四十年以来,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国内前列,当前,粤港澳大湾区GDP超过1.24 万亿美元,高于旧金山湾区,湾区内经济水平持续提高,会促进文化事业的建设,但是由于大湾区内岭南音乐教育传承较少,所以各大高校也就成为承担提高地区文化水平的重要责任,要想传承音乐教育,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秉持文化自信,继承以及建设地区音乐产业。岭南音乐和画派、建筑、陶艺等独特的艺术形态都是地域文化组成的关键,岭南音乐是传统社会中的百越文化、外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结合产生的结果,也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长久的发展中体现出通俗性、包容性、长兴性等,促使其在历久发展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活力,促进岭南地区的文明发展。在岭南音乐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青主等众多引导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艺术家。在全新的历史阶段,要继承岭南音乐的文化艺术资源,也要持续强化对岭南传统文化的发掘以及传承,不断加快岭南音乐发展,促进具有岭南意蕴以及社会喜欢的经典作品,强调岭南音乐中发展、表演、理论、教育的一体化形式,此外也要引导相关学科和音乐教育的协作发展,彰显出岭南文化的精神脉络以及艺术风格。

在最近几年时间内,大湾区星海音乐学院在岭南音乐研究方面已经投入上百万的资金了,学校多次安排研究人员前往客家、潮汕、广府、海南、雷州等区域进行乐种、剧种、舞种的“非遗”资源采集及整合活动,总共采集“岭南非遗音乐”内容几十项,访问知名艺术家几百人,采集以及整合大量珍惜的历史文物、民间乐趣及众多国家级别的“非遗”音乐传承人的资料,保留了珍贵的服装道具以及音像视频内容,同时还招聘众多非遗文化专家,安排他们成为岭南音乐客座教授。学校还创建地域音乐文化数据库,优化以及整合音乐创作资源,增加作曲、表演、音乐评估、录音设计和项目宣传等内容,通过征集或者比赛的方式,设计出众多具备地域特色的岭南传统音乐作品。

星海音乐学院是国内最早在研究生群体中增设“广东音乐”“客家音乐”和“潮州音乐”等课程的学校,且把地域音乐理论科研、创作以及表演直接转变为教学内容,在学生群体中增加“岭南音乐概论”“广府音乐概论”“潮州音乐概论”“客家汉乐”“客家山歌概论”等具备岭南文化特征的课程,未来,计划筹资创建“岭南音乐历史博物馆”,开始创建岭南音乐的社会展示活动,以为以此扩大对岭南音乐的传播与宣传,让更多大湾区的人们认识它、知道它、喜欢上它。

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空间中岭南音乐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教学模式上增加“口传心授”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较多,但是在传统音乐教育领域,不管是专业学校还是综合性学校,在教学内容方面依然使用西方音乐培养模式,而该教学方式和我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西方教学模式具有集体性、正规性和统一性等优势,但是也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无法营造良好的教育传承环境。而我国传统音乐教育时期使用的“口传心授”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以及开放性,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以及感悟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传统精华”的顺利传承和发扬。我们必须从岭南音乐继承以及专门人才培育的角度不断强化高校的音乐教育力度。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假如民族不关注传统民间音乐,没有将本民族音乐文化和民间音乐内容融合起来,就会变成漂莲短梗,无法扎根于世界文化之中,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深圳大学是岭南地区知名度较高的专业音乐学校,因此必须承担岭南音乐的继承以及发展责任,此外学校在最初建设的时候就关注到地域特色音乐教学以及人才培育,学校利用教学创新,提高岭南音乐特色教育对音乐人才的教育水平,承担传承以及发展岭南音乐的重要责任,引导年轻群体关注传统音乐,培育专业的岭南音乐人才。

(二)开发开设新课程,调整课程时间安排

岭南音乐课程系统的建设以及课程水平是评估高校岭南音乐特色教育的主要标准,学校在我国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教学的时候,需要增加与岭南音乐相关的必修专业课程。此外也要不断引导专业教师根据项目科研结果以及民间音乐采集内容,基于岭南音乐理论知识,筹备具备特征的、自由的小型选修课程,必须调整以及优化地域音乐课程设置。在建设学校岭南音乐理论内容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参考不同系别的专业特征,增加具备针对性的岭南音乐内容。目前演唱专业主要将实践表演作为重点,比如岭南风格音乐的模仿和学习,作曲专业学生要专注于岭南音乐的本体研究和创作,音乐学生需要了解岭南音乐的地域优势,开展田野考察和探究活动等。在学习作品上增加广东音乐《草蜢弄鸡》,杨邵斌先生创作的《织出彩虹万里长》、传统的《春郊试马》、《赛龙夺锦》、由李灿祥编配的《平湖秋月》、《昭君怨》、《喜报迎春》以及由林贤辉先生自己创作的《玉河梦》及《粤声锣鼓》等曲目。

创建成熟的岭南音乐理论特色教学系统,是持续提高岭南音乐人才培育力度、实现预期培育目标的主要方式。因此,必须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地域音乐内容,比如在乐理、视唱练耳、音乐研究等主要课程中增加岭南音乐知识,必须在专业课程中新增特色教育内容,把地域音乐元素增加到专业课程学习之中,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岭南音乐的自主性以及积极性,设置岭南音乐专题性内容,把岭南音乐特色教育、教学表演和学校文化发展融合起来。很多学校开设的岭南音乐课程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甚至无法如期开课,导致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课程时间安排不符合学生需求,学习时间安排并未考虑到学生在相同时期是否要学习其他课程,并未全面思考和同时期的其它课程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学习岭南音乐课程的自主性。因此,要优化以及调节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案,全面思考主要音乐课程和岭南音乐课程在时间方面的协调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独立选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岭南音乐文化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三)加强岭南音乐实践教学

对于深圳大学来说,要想营造和谐的音乐文化环境,组建岭南展览馆、粤曲学习社、潮剧研习社等有关音乐宣传以及推广机构,确保在音乐实践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好的效果,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中,让教师以及学生参与进来,持续强化岭南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多样化、积极高尚的岭南音乐学习实践活动,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沟通,促进不同群体的共同发展。持续强化和学校外民间艺术团队的互动和沟通,为保留岭南音乐的本土性以及民俗性,可以安排更多的岭南民间艺术人员来学校交流和沟通,比如筹备讲座、展览和活态传承等,要筹备岭南音乐采风活动。安排专业教师以及学生使用各种方式,根据课程学习以及日常活动,了解民间艺术形式,和本土民间艺术家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互动,采集分散于不同地区的艺术魁宝,体会原生态岭南音乐的真正价值。

学校要重视第二课堂,筹备岭南传统音乐沙龙活动,在学校举办“岭南音乐展览馆、”“广东音乐展览馆”,为岭南民族音乐、广东音乐的发掘、采集、继承、宣传带来积极影响。比如星海音乐学院的岭南展览馆的使用效率较高,学校内部所有和岭南音乐文化相关的学术讲座、演出互动等项目全部在展览馆中进行,此外针对全部学生、社会人员开放。

但是大湾区的部分高校虽然建设了岭南音乐展览场景,却无法对所有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开放,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点。另外因为展览馆内部有关实物、资料以及资金较少,因此日常只接待领导等级别较高的参观人员,大部分时期没有对普通公众开放,和社会外界之间的沟通以及互动不多,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展览馆的音乐宣传以及传承作用。大湾区内与之类似的学校较多,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需要持续宣传以及推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引导学校师生多参与群众性音乐表演活动,加快改革以及创新活动的进行。采集学校音乐资料,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集中资金,提高宣传以及推广力度。比如:开设官方微博、微信等主要账号,进行社会推广以及宣传。从不同渠道筹集资金,将展览馆的展示区当作学生了解广东岭南音乐的平台,此时就可以全方位呈现出展览馆的作用,发挥其培育以及宣传岭南音乐的积极影响。

建议大湾区其他学校可以参照以及学习星海音乐学院,在馆内筹备广东岭南音乐沙龙项目或学术讲座,不能只限制在简单的岭南音乐作品的排练上,也要参考广东其他传统音乐,增加大量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推广与宣传活动。

(四)平衡岭南传统音乐的理论和技能知识教学内容

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知识为宗旨,重视岭南传统音乐理论以及技术的教育工作。岭南传统音乐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形态,必须和历史、文化、日常生活习惯相关,在学校岭南传统音乐课程活动中,对音乐作品的演唱技巧的教育是重点,也不能限制在音乐本体技巧方面。此外教师以及学生也要不断学习、了解更丰富的文化知识等,只有如此才可以体会到岭南传统音乐的概念以及内容。深入研究目前深圳大学开设的有关岭南传统音乐理论内容传授型的课程可知,在教学内容方面并未产生成熟的知识系统,学生也无法系统的学习外教学虽然以实践活动为主,却缺少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比如广州大学的潮州大锣鼓课程是典型案例,广州大学需要增加与音乐相关的理论内容,只有如此才可以顺利完成音乐课程教育目标。假如教学中教师只考虑学生的兴趣度,将实践活动当作教学重点,不关注理论知识的培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过于空洞。因此要加强学生对岭南本土音乐及其多元化内部结构的了解程度,提升该群体的音乐鉴赏水平,加强学生对音乐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以便确保岭南传统音乐理论和技能的平衡。

另外,星海音乐学院是根据教师自编的教材运用于教学当中,有周凯模老师的《岭南音乐概论·音乐人类学视角鉴析》。广州大学有马达、金世余、仲立斌《岭南音乐鉴赏》、陈雅先《岭南音乐识谱即唱》、陈雅先、潘妍娜《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图·乐象潮州》、马达、陈雅先、屠金梅《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地图·乐象大埔》等。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有林贤辉《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演奏法》、《广东音乐简史》、《广东音乐乐器》、《广东音乐近代人物》等。这些理论课程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重视和社会环境的合作意识,增强教育的自觉性

继承与发扬岭南音乐文化,必须重视和政府、媒体、出版机构的配合。众所周知,媒体(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报刊)宣传的作用明显超过舞台,音乐作品通过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之后知名度大幅度提高,得到外界的认可以及支持,成为大众选择的重要娱乐方式。因此号召粤港澳大湾区地区各级党委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和学校合作,重视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以及继承,将其当作重要的战略工作,和地区宣传媒体、文化传媒企业、新闻出版广电等机构合作。筹备各类音乐实践活动,创建成熟的由党委负责管理、党政群共同配合、相关机构努力合作、全社会积极参加的工作制度,在各方配合的基础上不断传承以及发扬地域优秀音乐,产生文化教育合力。健全岭南优秀音乐文化在大湾区学校音乐教育系统中的评估以及督导制度,强化不同学校岭南传统文化教育科研力度,为持续健全湾区岭南传统音乐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目前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大多数年轻学生对岭南传统音乐文化甚至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相对消极,因此学校可以筹备专业的岭南文化以及音乐系列讲座,招聘本土艺术家前往学校进行教学以及表演,针对湾区学校学生开设岭南音乐有关课程选修课程的试听服务,创建与之相关的专题互联网平台,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方面推广以及宣传岭南音乐文化,让年轻群体更加深入以及全面的了解到传统音乐文化的特殊性和价值,引导学生进入到岭南音乐世界。

岭南音乐教育的转型发展重点是营造和谐的环境,彰显音乐的魅力以及作用。民族音乐人才的培育必须依靠高水准的特色教学,岭南音乐特色教学成为深圳大学人才培育的重要旗帜,不管是从学校建设、人才培育的实践角度进行分析,还是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深圳大学都需要充分表现出岭南音乐教育特征,借助教学改革以及创新活动,提升岭南音乐教学水平以及人才培育质量,培育出专业的岭南音乐人才,为地区甚至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结 语

岭南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它不只体现出强大的音乐文化意义,也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具有不同的音乐类型,也是粤籍华人怀念家乡的重要文化渠道,体现出民族文化认同价值以及作用。所以继承以及维护岭南音乐拥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方式。近期深圳大学“岭南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的成立,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地域音乐文化的发展,集中呈现岭南音乐理论科研结果,在人才培育以及日常教学上。深圳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期间,增加岭南音乐的相关内容,更新人才培育观念、课程系统、教学模式等,持续彰显岭南音乐特色特征,开启深圳大学岭南音乐教育的全新阶段,在日常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为确保岭南音乐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总之,岭南音乐教育和传承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空间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岭南粤港澳大湾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