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魁》音乐组画集《荒原驼影》的美学分析

2020-12-02 03:41王双杰王双斌
黄河之声 2020年24期
关键词:画集荒原作曲家

王双杰 / 王双斌

西口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作为中华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创作素材,如舞蹈、影视等。而电视连续剧《大盛魁》就是继《走西口》、《乔家大院》等西口文化题材之后,又一部以描写山西人走西口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连续剧。众所周知,历史上的走西口,是由于许多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之所以会出现走西口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山西当地的地理条件所致,许多地方的土地贫瘠,百姓靠天吃饭,加之人多地少,人们为了糊口,才被迫出走。走西口是一条求生之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来看,从山西到内蒙的这条路异常曲折,受交通工具限制,大多数人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方式前行,在行进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过以下几道关,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其一是自然关,过去的内蒙古地区异常寒冷,凛冽的西北风吹打在人们的脸上有如刀割、滴水成冰的现实让走出关外的很多内地人吃不消,不少人就是被活活冻死在求生的路上,严寒是他们的天敌,但为了活下去、为了让家中的父母、妻子儿女活下去,只能咬紧牙关,一步步艰难的走下去、一直走、一直走;其二是饥饿关,遇到灾年,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倒下去,再也站不起来,人们自顾不暇,所以很多时候没有人掩埋逝者的遗体,被野狗野兽叼走也难避免,由于交通不便、文化水平低,相当一部分人就这样从此消失,没有家人知道,从此成为孤魂野鬼;其三是野兽关,过去的这条西口路由于交通工具落后,人们的出行效率很低、行走速度很慢,一旦到达荒郊野外,如果同行的人数较少、遇到豺狼虎豹,必然凶多吉少;其四,除了以上三关外,如果运气不好,还可能遇到土匪这样的人祸,由于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许多交界地带、以及深山老林成为匪患横行之地,这些走西口的人们轻者丢失财物,美其名曰破财免灾,重则人财两空,而且可能是管杀不管埋。这样恶劣的环境,使西口之路危机重重,但对于那些求生的人,他们别无选择,如果不想被饿死,就必须义无反顾的走下去,无论多危险,为了希望,一直走、一直走。为真实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与社会风貌,该剧无论从实地走访、相关专家的论证、史实的确立、剧本的创作、演职人员的挑选,还是实景拍摄等方面都严格把关,力求全景制作,真实还原。最终历经多年编创完成,一经播出,便引起强烈反响。

电视剧《大盛魁》主要讲述以主人公王二娃子(王相卿)、张杰、史大学为代表的一群人,随着康熙皇帝征讨葛尔丹的队伍走进茫茫草原,展开一场改变他们命运的人生旅程。该剧以写实的手法为我们再现了当年的情景,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而与电视剧相关的配乐,则以一种常被忽略、确是画龙点睛的方式增强着电视剧的艺术感染力。为将其充分展示,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论述电视剧《大盛魁》配乐的美学特点。

一、创作来源

《大盛魁》音乐组画集《荒原驼影》的创作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过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星铭先生的源头活水是他多年的积累,他不仅是民间传统音乐的搜集者、还是发现者、利用者、传播者。他善于从那些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民间音乐中找到某些规律性的特点,换句话说就是他对艺术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总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素材中发现价值。就拿《大盛魁》音乐组画集《荒原驼影》这首作品来说,它既不是简单照搬,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收集到的民歌,做音乐方面的……加工而又不失民歌原貌”[1],从一首山西民歌《三天的路程两天到》中获得灵感,将其中的骨干音,例如6、2、3 像化学中的萃取技术一样提炼出来,然后再通过这几个音加以发展。这几个音看似简单,但如何挑选,却显示着作曲家的功力,正像真正的高手一样,在轻描淡写中透露着自己的实力。可谓是取之有法,用之有道。这种从民间来的创作理念是艺术家本土意识的真实体现,从中我们能看到他对于自身文化根脉的深深眷恋。

二、作品分析

“音乐打动感官”[2]。乐曲开始,由笛子吹奏出《三天的路程两天到》的主旋律,起伏跳荡,苍凉而高远,旋律线首先是向上两次跳进、继而向下折回,形成巨大的反差,给人的听觉造成强烈的冲击。接着在三角铁轻柔的撞击下,弦乐组以弱奏的方式自然舒缓地重复主旋律,圆号逐渐加入,接着弦乐组以新的音乐素材与圆号的演奏形成对比,这是一种悠远深沉与内心独白的对比,形象生动,是影片主人公心理活动的生动写照。但生活还要继续,音乐的下行级进似乎体现着道路的曲折艰难。在弱奏以后,弦乐组突然渐强,笛子与琵琶及时跟进,形成与弦乐组齐奏地恢弘气势,在该乐句即将结束时,圆号再现,乐队强奏,预示着后一部分音乐的开始。紧接着就是管弦乐队的强奏,鲜明的大调风格展示着草原一望无际广袤的天地,然后减少乐器的使用数量,力度逐渐减弱,尾音以强奏结束。

三、创作特色

(一)音色处理

1、“音色旋律”的巧妙运用。所谓“音色旋律”是指一种特殊的配器、创作方法,是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某段旋律的发展手法,这种发展旋律的手法有一特点就是在保持旋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为相同的旋律使用不同的配器手法,使这些只有音色改变的相同音乐片段加以连接,而达到旋律不变、音色改变的效果。使用这种创作技法最典型的作曲家当属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他在其作品《波莱罗》中,就充分使用了这种特殊的作曲技法,可谓独树一帜。

《大盛魁》音乐组画集《荒原驼影》在创作中将这一技法发挥到了新的高度,在开始部分使用笛子吹奏出《三天的路程两天到》的核心音调,在中间则使用了琵琶、圆号以及管弦乐队演奏这个核心音调,使同样的音乐素材被多次演奏,却没有产生审美饱和,反而通过深化主题,加强了音乐效果,加深了观众的听觉印象。音色不断变化产生的魔术般奇妙效果,为电视剧的成功播映提供可能。仔细品味其中的音色变化,不难发现作曲家对于乐器选择的独具匠心。

2、音色对比,深度融合。《大盛魁》音乐组画集《荒原驼影》在创作中体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音色的对比,这个对比既包括不同乐器间的对比,也包括中西乐器间的对比,也就是笛子、圆号、琵琶这三件独奏乐器之间的对比,以及他们与乐队之间的对比,这些对比既张扬了每件乐器的音色,又使他们完美地融合在了整部作品中。对于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来说,选择演奏的乐器是一件需要非常慎重的事,因为每一件乐器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何恰到好处的发挥每件乐器的音色特点,使其符合乐曲创作要求,尤其是符合这部电视剧的风格特点,使乐器音色的使用既能恰到好处,又无违和之感,考验着作曲家的审美水平、创作功力。王星铭老师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3、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王星铭先生在《大盛魁》音乐组画集《荒原驼影》创作中体现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中西结合,洋为中用。所谓中西结合,就是在这首作品中,既使用有中国特色的乐器,如笛子、琵琶。也使用西方的圆号及管弦乐。这样的乐器使用方式,不仅没有生硬的感觉,还使核心音调的演奏被极大丰富,产生了听觉上的新鲜感,丰富感,可以说是一种带有个人印记的创造。所谓洋为中用,就是在这部典型的中国作品中既使用西洋乐器,又使用西洋作曲技法。使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作品,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勇气的选择,因为西洋乐器产生的土壤、适用的范围与我国国情不同,听众对西洋乐器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与固定欣赏习惯,虽然中国作品已越来越多的使用西洋乐器,但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仍然是一个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而使用西洋创作技法,尤其是使用交响化的创作技法,用以体现中国风格、中国特点,对于作曲家来说,必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王星铭老师不仅大胆使用,而且用得其法,用的恰到好处,不仅没有弱化该剧的中国风味、没有让人们感觉到“洋味”,还让人们通过洋技法加深了对传统音乐的认识。这些有益的尝试,无不为这部作品的成功问世奠定基础。

(二)音画结合,浑然天成

《大盛魁》音乐组画集《荒原驼影》作为电视配乐,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创作,不允许作曲家有太多的自由发挥,必须在电视画面允许的范围内创作,是一种命题式的、带有限制的创作活动,可以称之为“戴着镣铐的舞蹈”。也就是说,作曲家需要首先对画面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对剧本以及电视画面的熟悉以及充分掌握之上,然后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内容,并将主题内容以音乐的方式加以表达。难点就在于作曲家在为这样的影视作品配乐时,既要了解影视传媒技术、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又要有精深的作曲技巧、能发现文学与音乐的结合点、将文学作品转化为音乐作品的能力。可谓要求极高,难度极大。

但在这部作品中,观众们看到的却是作曲家的匠心独具。从笛声的悠远苍凉,到管弦乐队的磅礴气势,音乐与画面已融为一体,西部的荒凉与草原的广袤,风雪中的跋涉与大漠中月圆之夜的孤独前行,已很难让人分清是音乐中的画面,还是画面中的音乐,仿佛看到画面就想到音乐,听到音乐就看到画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

(三)交响化的顶层设计

交响乐是音乐的高级形式,是西方音乐发展中的高峰,对作曲家有着特殊的要求。作曲家运用交响化的写作手法并不是盲目跟风,而是从影视作品本身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理性判断。如果仔细分析这部作品,不难发现,许多的宏大场面,像茫茫荒原中的驼队、苍茫大地中的日出、白雪皑皑的冰封原野、漫漫黄沙、丘壑纵横、战天斗地的无畏精神、为生存一往无前的高昂斗志、繁忙的劳动场面,似乎也只有运用交响乐才能给以更充分得表达。

(四)洋为中用的艺术实践

西方音乐作为人类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有其自身的优势。作为一位有着广阔视野的艺术家,作曲家一方面深深地扎根于民族音乐的沃土,一方面放眼世界,广泛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用世界性的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五)无所谓中西,皆为我所用

真正的大家,不会拘泥于现状,总是在不断突破藩篱,以直达本质的方式思考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实现创作意图的方式方法,作者都愿意大胆尝试,使作品经常能显露出一种低调的精彩,直抒胸臆,朴实无华。

四、引发的美学思考

尊重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曲变味儿不变的活态传承是作曲家遵循的审美原则。《大盛魁》音乐组画集《荒原驼影》在创作中借鉴了山西民歌与内蒙古西部民歌,但这种借鉴是一种艺术的借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全面引用,而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巧妙发挥,即通过骨干音6、2、3,加以二度创作,以少胜多进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虽然作品味道听起来与原曲无太大差别,其实已被赋予新的内容。作品既保留了原曲的精髓,又有了一定的发展。既满足了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画集荒原作曲家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荒原童话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丰子恺《护生画集》不仅是祝寿作品
长大可当作曲家
我的一本画集丢了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护生画集》背后的故事
《护生画集》背后的故事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