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心怡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传统上生态学仅属于生物学范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学已经应用于人文科学领域,并促使生态学自身具有了更加深入的哲学性质和意义。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态学的存在能够为人们对世界进行重新认识并产生新思维和新视野提供了重要途径,并且已经逐渐超越了以传统认识论为基础的机械世界观。当代生态观已经对人民群众的多方面思想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应用于诸多行业之中。对于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来说,为了促使其得到良好发展,有必要以生态观事业为基础,对我国音乐教育开展相应的分析工作,以对音乐教育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确立,并对音乐教育观进行重新树立。
音乐教育对于生态观视野来说,其属于一个教育生态系统,其中包含的各个主体以及环境均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的联系、作用和影响。所以,在对教育问题进行处理时,应该采用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眼光对各项问题进行对待,以保持音乐教育整体上的和谐、统一以及可持续发展。[1]
一直以来,教育的主体是人本身,人具有社会性特点和主观能动性,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并不需要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方式对各项知识进行灌输,而是更倾向于对自身已有知识进行应用,以对新的知识体系进行构建。所以,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对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以保障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2]
人属于自然界中的万物之一,其活动离不开自然规律的约束,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只有保障教育观念、教育理念与自然界的各项客观规律相符合,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合,才能够保障教育的目的,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得以有效实现。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学校同样属于一个社会,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其发展必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统一,才能够逐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生态观视野为基础对音乐教育加以看待,需要音乐教育对学生主体存在的个性差异进行充分尊重,积极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能够对学生的潜质进行充分挖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教师存在的个性差异也应该进行充分尊重,以促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调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3]。
数年以来,受到应试教育传统的影响,多数学校将对学生进行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方面,与中考、高考不具有密切关联性的美术课程、音乐课程等,几乎完全被忽视。以此为基础,学生将难以对音乐教育的价值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也就严重忽略了开展音乐教育对其自身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由音乐促进的人格塑造、潜力挖掘以及创造力激发,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并且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学校即使能够组织进行音乐课程教学,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也主要以完成课程目标为目的,严重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我国音乐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当前有部分学校选择通过对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模式照搬照抄来开展音乐教育,完全未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充分考虑。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将自然科学作为基础,其中更加注重对普遍规律性的探寻和发展,也就使在西方国家中实现了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和科学性,其中对音乐教学所具有的教化意义并不被重视。而对于我国来说,开展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育旨在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所以,西方国家所普遍应用的音乐教育模式并不适用于我国的教学当中。
传统上“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此为基础,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是越来越明显的显现,且“情感类”的课程尤为如此。音乐是对情感进行抒发和表达的重要途径,属于将情感融入音符中所进行的交流,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创建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徜徉于音乐的海洋之中,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对音乐进行学习,从而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代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模式为教师进行单方面的讲授,学生被动的听讲,形成了训练模式的音乐教育,导致学生成为被灌输知识的客体,师生之间严重缺乏情感交流,导致音乐教育的育人意义未得到充分落实。与此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感无法得到有效表达,对于音乐的抒情作用也就难以有效感受,进而引起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教学效果难以实现,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特点的学科,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艺术教育的情况,导致学生仅能够对基本知识以及技能进行掌握,而未获得综合素质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可见这一教学模式形成了“重技轻美、重技轻文”等不良倾向。
从事实上来看,我国的各项传统艺术的出现与发展,均以一定的文化生态背景为基础,所以,学生在对音乐知识以及技能技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极有必要对其中的美感进行审视、感悟、理解并逐渐进行创造。所以,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在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技法中对审美因素以及文化因素进行充分渗透,以促使学生在审美方面以及文化层面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进而实现学生具有更加生动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及更加优秀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就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审美以及文化的审视、理解与发展,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艺术思维水平以及艺术实际应用能力,并更加有利于实现音乐教育的“授之以渔”[4]。
除以上之外,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相应地开展音乐鉴赏、音乐沙龙等多方面实践活动,以促使学生的音乐人文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强化学生对于各类型音乐的理解与尊重,以实现学生技术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共同发展的重要教育目的。
根据生态观理论,世界万物属于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由多个个体组成,并且每一个个体均具有独特之处,且其自身的独特之处来源于整体,与其他个体仍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开展音乐教育同样如此,其必须与现实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第一,我国的音乐教育应该充分扎根于实际的生活环境,对音乐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充分体现,其中,应该对社会的世界观以及信仰进行有效显示;第二,应对学生的音乐教育模式进行积极转变,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至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引导学生对多样化的音乐进行选择,强化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认知,帮助学生对真实的音乐世界进行感受,以提升音乐教育的效率和质量。[5]
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强化多元文化的渗透,因为开展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仅限制于对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进行提升以及强化学生的音乐文化认知,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所以,对于多元文化进行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唱歌、跳舞、舞台表演等各种方式的教学均可存在于课堂之中,有利于多元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对于跨文化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就能够更加充分地对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予以尊重。[6]
从实际上来看,教育属于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性特点的。但是,传统的音乐教育之中显著缺乏集体性,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利于有效的互动和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生态失衡的情况,以生态整体观为基础,学习属于学生之间的整体性互动,个体与群体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个体能够以整体为基础得到更好的发展,整体也能够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持续进步,所以,学校音乐教育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群体协作机会,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对群体活动进行参与,有利于促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7]
总而言之,当代生态文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促使音乐艺术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所以,当前有必要从生态观的视角对音乐艺术教育进行审视,以促使艺术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进而实现学生音乐素养及能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和音乐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