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禁酒运动

2020-12-01 21:27
安徽史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利夫饮酒运动

(陕西师范大学 医学与文明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119)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学界兴起一股研究维多利亚时代特征的热潮,内容涵盖文史哲法等诸多领域,形成了颇为兴盛的“维多利亚研究”。工业化时期的酗酒问题和禁酒运动亦由此进入学者视阈,布莱恩·哈里森对禁酒运动的形成背景、阶段发展以及组织形式等进行了系统性探究(1)Brian Harrison,Drink and the Victorians:The Temperance Question in England,1815—1872,London:Faber and Faber,1971;Brian Harrison,“Drunkards and Reformers:Early Victorian Temperance Tracts”,History Today,vol.13,no.3,1963,pp.178—185., 为进一步细化、深化研究做好了铺垫;80年代以降出现了多角度切入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从新政治史维度探讨19世纪后半期立法禁酒活动的政治意蕴;(2)A.E.Dingle,The Campaign for Prohibition in Victorian England,London:Croom Helm Ltd,1980;D.M.Fahey,“The Politics of Drink:Pressure Groups and the British Liberal Party,1883—1908”,Social Science,vol.54,no.2 (Spring 1979),and “Brewers,Publicans and Working-Class Drinkers:Pressure Group Politics in Late-Victorian and Edwardian England”,Histoire Sociale,vol.13,no.25 (May 1980);John Greenaway,Drink and British Politics Since 1830:A Study in Policy-Making,Houndmills,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3;James Nicholls,The Politics of Alcohol:A History of the Drink Question in England,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9.从人类学的理路出发阐述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饮酒如何从维系社会纽带的象征性行为演变成了社会问题;(3)Marianna Adler,“From Symbolic Exchange to Commodity:Anthropological Notes on Drinking as a Symbolic Practice”,in Susanna Barrows and Robin Room,eds.,Drinking:Behavior and Belief in Modern Histo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pp.376—398.从社会文化史维度考察禁酒本身所具有的宗教意蕴以及教会介入,考察禁酒运动中的女性参与及其对阐发两性权利的意义;(4)Gerald Wayne Olsen,“Pub and Parish:the Beginnings of Temperance Reform in the Church of England,1835—1875”,Doctoral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1971;Gerald Wayne Olsen,“Anglican Temperance Movements in England,1859—1873:An Example of Practical Ecumenism”,CCHA Study Sessions,40 (1973),41—51;Gerald Wayne Olsen,“From Parish to Palace:Working-Class Influences on Anglican Temperance Movements,1835—1914” ,Journal of Ecclesiastical History,vol.40,no.2,1989,pp.239—252;Lilian Lewis Shiman,“The Church of England Temperance Socie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Historical Magazine of the Protestant Episcopal Church,vol.41,no.2 (June 1972),pp.179—195;Jonathan Paul Curtis,“Methodism and Abstinence:A History of the Methodist Church and Teetotalism”,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of University of Exeter,2016;Lilian Lewis Shiman,“‘Changes are Dangerous’:Women and Temperance in Victorian England”,Gail Malmgreen,ed.,Religion in the Lives of English Women,1760—1930,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或借助社会学的道德调控理论考察禁酒运动对英国的法律和道德体系所产生的影响。(5)Henry Yeomans,“What Did the British Temperance Movement Accomplish? Attitudes to Alcohol,the Law and Moral Regulation”,Sociology,vol.45,no.1,2011,pp.38—53.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仅有几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和期刊文章做出了有益探索。(6)魏子任、丁双双:《近代英国陆军士兵酗酒问题及禁酒运动》,《军事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许志强:《19世纪英国禁酒运动与工人文化转向》,《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邱振裕:《论1829—1853年英国的禁酒运动》,南京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王晨辉:《英国19世纪禁酒运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陈礼伟:《马修神父与19世纪爱尔兰禁酒运动研究》,南京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本文拟进一步探讨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禁酒运动。(7)本文中的“英国”仅就英格兰和威尔士而言,苏格兰和爱尔兰不含在内。

一、工业化与饮酒问题的突显

在前工业化时期的英国,饮酒作为一项普遍存在的习惯,已在民众日常饮食、疾病治疗及节庆活动中承载着重要内容。早在中世纪晚期,为了筹款以维持堂区开销和救济穷人,神职人员利用教堂设施酿造麦芽酒,通过举办“教堂酒会”(church ales)的形式,将其售予堂区居民和附近来客,“人们一同礼拜亦一同饮酒”。(8)Katherine L.French,“Parochial Fund-Raising in Late Medieval Somerset”,in Katherine L.French,et al.,eds,The Parish in English Life,1400—1600,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7,p.129.尤其是自大规模的土地圈占以来,公共绿地成了无法涉足的“应许之地”,基本不向普通民众开放,酒馆成了教堂之外为数不多的一个去处。(9)E.T.Davies,Religion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South Wales,Cardiff: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1965,p.49;W.H.Chaloner,Manchester in 1844:Its Present Condi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London:Frank Cass &CO.LTD.,1969,p.35.及至1830年,在英格兰的广大地区,每个堂区都会有一家酒馆,就像每个堂区都有一座教堂一样,始终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10)Sidney and Beatrice Webb,The History of Liquor Licensing in England Principally from 1700 to 1830,London,New York & Bombay:Longmans,Green and Co.,1903,p.102.

前工业化时期的基本工作单位是手工作坊,与追求生产最大化的近代工厂不同,它首先是一个社群共同体,对坊间关系具有塑造作用的习惯先于生产活动;而且,手工劳动具有宽松性和间歇性特点,允许较大程度的个人自由。(11)P.Mantoux,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New York:Harper & Row,1961,p.409.因此,作为一项共有的习惯,“饮酒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12)Mary Douglas,“A Distinctiv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in Mary Douglas,ed.,Constructive Drinking:Perspectives on Drink from Anthrop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4.,是双方对共同的社会仪式的趋从和参与。“1830年代之前,共有的日常饮酒习惯是构成英国前工业社会基础的社群关系得以形成与确立的象征性手段”(13)Marianna Adler,“From Symbolic Exchange to Commodity:Anthropological Notes on Drinking as a Symbolic Practice”,in Susanna Barrows and Robin Room,eds.,Drinking:Behavior and Belief in Modern Histo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p.381.。

随着工业化的传播及工业中心的形成,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尤其是大城镇和新兴工业区,由此也滋生出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缺、环境污染以及卫生设施匮乏等等。这些弊病在工业革命早期尤为严重,然而管理上却较为滞后,原因在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认为这些问题属于经济范畴,完全应根据‘自由放任’的精神去处理”。(14)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页。“多数大城镇只有乡村的管理设施”,被恩格斯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工厂城镇”的曼彻斯特,直到1830年代依然沿袭乡村式的管理模式。(15)J.L.and B.Hammond,The Town Labourer,1760—1832:The New Civilisation,London:Longmans,Green,and Co.,1917,p.81;Barbara Schmidt-Haberkamp and Susanne Schmid,Drink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p.93.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产业结构分化和社会流动性加强,个体意志的有效性彰显,许多原有的社会约束机制趋于瓦解(16)Martin J.Wiener,Reconstructing the Criminal:Culture,Law,and Policy in England 1830—191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11.,传统的社会权力、文化规范和共同仪式等对非理性饮酒行为具有制约作用的因素失去效用(17)Robin Room,“Alcohol and Ethnography:A Case of Problem Deflation?” Current Anthropology,vol.25,no.2,1984,pp.169—191., 但“适应工业就业和城市生活的消费习惯和新的社会规范并未形成”,“当人们延续固有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工资的增长往往被用于娱乐和饮酒”。(18)Peter Mathias,“The Brewing Industry,Temperance and Politics”,The Historical Journal,vol.1,no.2,1958,pp.109,110.约克郡一名老工人回忆说:“远离自己的家乡,仅有两种可供消闲的去处,即教堂/小礼拜堂抑或是酒馆。前者很少开放,后者很少关闭;前者毫无吸引力,后者极具吸引力。”(19)Peter Bailey,Leisure and Class in Victorian England:Rational Recreation and the Contest for Control 1830—1885,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p.9.对于肩负沉重劳动的工人来说,饮酒为他们提供了替代性满足,是他们“逃离曼彻斯特最快捷的途径”。(20)Lilian Lewis Shiman,Crusade against Drink in Victorian England,p.3.诚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工人“除了纵欲和酗酒之外被剥夺了所有的享乐”,“结果是,工人为了还想从生活中得到点什么,就把全部热情集中在这两种享乐上,过度地极端放纵地沉溺在里面”。(21)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3页。虽说饮酒本身属于一种个人生活习惯,但在公共场合却能导致危害社会秩序的不良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禁酒运动的兴起及其阶段性发展

(一)“倾倒威士忌”与温和禁酒的兴起

禁酒运动虽与新兴的工业经济有着紧密联系,但并非是工业化直接导致所成,而是有着一个外部触发因素。1829年8月,移居美国的爱尔兰长老会牧师约瑟夫·彭尼返回故土,宣传美国正在发生的有组织的禁酒运动,得到长老会神学博士约翰·埃德加(John Edgar)的响应,埃德加将家中所藏威士忌倾倒出窗,矢志投身禁酒事业,并借助当地媒体呼吁效法美国,结社禁酒,引起巨大反响。在他带动下,韦克斯福德郡热衷公益事业的乔治·卡尔(G.W.Carr)牧师于8月20日利用当地的贵格会教堂,成立了爱尔兰第一个禁酒协会。(22)Samuel Couling,History of the Temperance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London:W.Tweedie,1862,p.28;W.D.Killen,Memoir of John Edgar,London:Hamilton,Adams and Co.,1867,p.38.是年9月,当埃德加抵达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时,苏格兰教会长老和治安法官约翰·邓洛普也正呼吁禁酒,并于10月创办了苏格兰第一个禁酒协会。

接着,禁酒风潮迅速向英格兰传播。1829年11月,布拉德福德的精纺制造商亨利·弗布斯(Henry Forbes)在格拉斯哥商旅期间,加入了当地的禁酒协会,1830年2月回到布拉德福德后,创建了英格兰第一个禁酒协会。受此影响,临近的利兹亦于当年成立了禁酒协会,曼彻斯特、利物浦以及伦敦于次年陆续跟进。在美国禁酒运动倡导者推动下,伦敦的禁酒组织于1831年6月更名为“大英禁酒协会”(简称BFTS)(23)“大英禁酒协会”英文全称为:British and Foreign Temperance Society.,延揽了众多教俗两界上层人士参与,如伦敦主教担任主席职务,并有4名贵族、5名主教以及教区监理、市长等组建副主席团;1837年,协会又获得维多利亚女王的皇室赞助。(24)Samuel Couling,History of the Temperance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pp.45—46;p.44.这标志着禁酒运动有了自己的全国性组织,英格兰开始在运动中跃居领先地位。

从“倾倒威士忌”到BFTS成立,饮酒被与一连串的社会问题联结起来,从疾病和贫困到堕落和犯罪。禁酒运动倡导者认为,出于“基督的慈善”,他们要“唤起公众对愈演愈烈的不良酗酒习气的关注”,通过节酒宣传“引导公众观念与习惯上的巨大改变”,帮助他们摆脱酗酒习气。(25)Lilian Lewis Shiman,Crusade against Drink in Victorian England,pp.4,9.

运动并不反对饮用啤酒、葡萄酒及苹果酒等发酵性酒精饮料,认为这些发酵性饮品含有营养物质,饮而无害,仅仅要求成员戒除烈性酒饮用,认为这才是导致社会失序的原因。成员的入会宣誓即为:“我愿意在医疗目的之外戒除烈性酒饮用,并抵制酗酒行为以及造成酗酒的根源。”(26)Samuel Couling,History of the Temperance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pp.45—46;p.44.早期禁酒运动因而被称为“反烈性酒运动”(anti-spirits movement)抑或“温和禁酒运动”(moderation movement)。

在活动内容上,温和禁酒运动除藉助集会、演讲和散发小册子等方式外,还积极推动以伦敦为中心的地方附属协会的建立,并以选派宣讲员的方式与各地附属协会保持联系。至1834年,已建立附属协会443个,成员总数近8.6 万人,影响力辐射至全国各地。

(二)约瑟夫·利夫西及其引领的绝对禁酒

“1830年啤酒法”颁布之后,影响力被低估了的啤酒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7)参见王晨辉:《英国1830年〈啤酒法〉与酒类流通管理制度变迁》,《世界历史》2017年第1期。而且,随着无节制饮酒的加剧,酒液被认定为一种“消极道德绝对物”(negative moral absolute),从而推动了禁酒运动的激进化发展,在英格兰西北部城镇普雷斯顿(Preston)的温和禁酒组织中,分化出了最早的绝对禁酒派别。

普雷斯顿为兰开夏郡郡治所在地,19世纪早期,棉纺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其工业化进程,发展速度直追毗邻的利物浦和曼彻斯特。“1830年啤酒法”颁行之后,啤酒馆数量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环境和生产活动。针对这种情况,社会活动家约瑟夫·利夫西于1831年指出,在没有进一步接受道德教育的情况下,“不应当使民众暴露在他们无法抵制的诱惑之下”,不能将自由贸易原则应用于如此危险之物。(28)Brian Harrison,Drink and the Victorians:The Temperance Question in England 1815—1872,p.119.同年7月在其主办的《道德改革者》中发文说:“我对酗酒感到如此震惊并认为适度饮酒也会造成不良趋势,以至于从1831年初我便不再饮用啤酒、葡萄酒和烈性酒。”(29)William Livesey,The Earliest Days of the Teetotal Movement (Issued for Private Circulation only,1900),Digitized by the Internet Archive,2012,p.108.

1832年3月,针对“饮酒所导致的犯罪、贫困与不幸及其对人们世俗的及精神的利益造成的伤害”,一批社会活动者成立了普雷斯顿禁酒会,利夫西居于委员会之列,但协会只抵制烈性酒的主张使利夫西不满。1832年5月,利夫西匿名发表题为“麦芽酒讲稿”的文章,将从一位酿酒人那里获得的信息与富兰克林自传中“啤酒仅含极少量营养元素”(30)John Pearce,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Joseph Livesey,London:National Temperance League’s Depot,1885,p.81.的论断相结合,通过逐步分析,指出啤酒在每一步酿制过程中都会造成大麦营养成分不同程度的流失;告诫人们酒精之于身体,好似风箱“只吹火却不加燃料”,会烧伤人的胃膜和肝脏、损毁人的体质,喝水远比喝啤酒更加有益和廉价。同时,反驳那些认为上帝能使人保持清醒的观点,“酒液对身体的影响不可能被任何精神力量所消解”。(31)“Malt Liquor Lecture”,in The Ipswich Series of Temperance Tracts,London,1856,vol.II.从而以“科学化”的论述为禁酒运动的激进化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撑。

1832年8月底,利夫西在自己的奶酪店中拟定了一份个人禁酒誓词,决心彻底戒掉饮酒习惯,9月初,6名原禁酒会成员与利夫西共同在禁酒誓词上签字,其词曰:“我们志愿在药用之外,戒除一切形式的酒精饮料的饮用,无论是麦芽酒、波特啤、葡萄酒,还是烈性酒。”(32)James Weston,ed.,Joseph Livesey:The Story of His Life,London:S.W.Partridge & Co.,1920,p.51.“普雷斯顿七士”的开创性举动从实践上推动了禁酒运动的激进化转变。

为了宣传他们的禁酒主张,1833年2月,利夫西在普雷斯顿进行公开演讲,并当场做酒液分离实验,使人们相信麦芽酒经点燃蒸发后,仅余极少量的大麦残渣,引起广泛关注。彻底禁酒主张很快为禁酒同侪所注意,1833年3月普雷斯顿禁酒会决定将其纳入协会章程,并委任利夫西将禁酒誓词修订为:“我们志愿在医药用度或者宗教圣餐仪式之外,在一年内戒掉麦芽酒、波特酒、葡萄酒、烈性酒及其他所有酒精饮料的饮用。”(33)Samuel Couling,History of the Temperance Movement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p.58;p.64;pp.226—227.1833年7月,以利夫西为代表的普雷斯顿禁酒倡导者,在兰开夏郡展开了一场“布道之旅”,他们乘坐张贴标语的马车,沿途散发传单并举行公开集会,足迹遍及布莱克本、海伍德和曼彻斯特等十余个本郡城镇。在9月的一次集会上,粉刷工人迪基·特纳(Dickey Turner)在讲述其戒酒的心路历程时说:“我已经摈弃了可恶的有节制地饮酒的誓词,我将绝对—绝对—彻底戒掉(饮酒习惯),至死不渝。”(34)P.Fryer,Mrs Grundy:Studies in English Prudery,New York:London House & Maxwell,1963,p.134.“绝对禁酒”(teetotalism)一词遂被利夫西拿来指称他所倡导的禁酒主张;利夫西本人被尊为“绝对禁酒之父”,普雷斯顿则成了“绝对禁酒运动的耶路撒冷”。

与温和禁酒相同的是,绝对禁酒派也未意识到酒精依赖所隐含的病理及社会因素,更多地视之为个人的道德缺失,是可以通过良好影响得到矫正的,故而在运动策略上都采取道德规劝(moral suasion)的方式。就活动内容而言,则是编写并印发各种形式的传单、小册子及其他文字劝导材料,例如利夫西每月编辑发行的《普雷斯顿禁酒报》(PrestonTemperanceAdvocate,1834—1837)及其曾被多次翻印的《麦芽酒讲稿》。禁酒人士尤其是绝对禁酒倡导者,还经常走访贫民窟,公开举办社区集会,届时会为酒鬼提供公开忏悔的讲台,让成员登台讲述其心路历程,并参与履行戒酒宣誓仪式。

鉴于协会成员有美酒赠亲友的习惯,1835年7月,兰开夏郡与约克郡27个协会的代表齐聚普雷斯顿,成立“英国禁酒促进联合会”(BAPT)(35)“英国禁酒促进联合会”英文全称为: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Temperance.,在绝对禁酒誓中增补了“既不赠送也不提供”的字样,统一禁酒誓为:“我志愿声明,我将在医药用度和宗教仪式之外,戒除葡萄酒、麦芽酒、黑啤酒、苹果酒、烈性酒及任何其他酒精饮料的饮用;不会将它们赠送或提供给其他人;并将抵制酗酒行为及其所有根源。”(36)Samuel Couling,History of the Temperance Movement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p.58;p.64;pp.226—227.绝对禁酒主张在向英格兰南部传播中,虽未取得温和禁酒组织BFTS的支持,但几乎在BAPT成立的同时,首例以伦敦为基地的全国性绝对禁酒组织“英国绝对禁酒协会”(BTTS)(37)“英国绝对禁酒协会”英文全称为:British Teetotal Temperance Society.于1835年8月成立,并吸引了众多归附者。

(三)UKA的兴起及其立法禁酒诉求

至19世纪中叶,随着酗酒风气日益滋长和“多年来道德规劝之令人沮丧的失败”(38)“The Newcastle Teetotalers and The Licensing Act”,The Newcastle Courant (Newcastle-upon-Tyne,England),Friday,November 8,1872;Issue 10324.,一些社会活动者开始把目光投向酒类流通领域,并在美国立法禁酒实践的鼓舞下,形成了一支呼吁政府立法禁止酒类售卖的团体。

1851年6月,美国缅因州出台了取缔酒类流通的“禁酒令”,旋即为其他各州所效法。这引起英国禁酒倡导者的注意,在棉布制造商纳撒尼尔·卡德(Nathaniel Card)推动下,“英国抑制酒类流通联盟”(简称UKA)在曼彻斯特成立(39)“英国抑制酒类流通联盟”英文全称为:United Kingdom Alliance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Traffic in All Intoxicating Liquors.,并于1853年10月举行了由数百人参加的首届大会,选出了主席团成员和执行委员会,提出7条禁酒公告,第1条指出“对于政府而言,为任何易于导致犯罪率上升、国家资源浪费以及破坏社会习俗和民众健康的行业提供法律保护与支持,都是既不正当也不明智的”;第5、6条提出了“理性自由”的诉求,指出“立法禁止酒类交易既完全符合理性自由,也符合正义诉求”,将“极有助于文明的进步”;接着,第7条竭力呼吁“所有正直的民众都应超越阶级、宗教与党派界限,共同促成禁止酒精饮料销售的立法,以期最有效地消除严重的酗酒弊病”。(40)Samuel Couling,History of the Temperance Movement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p.58;p.64;pp.226—227.

公告可见,与以往道德规劝不同的是,UKA不再关注个人的道德缺陷,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诱发饮酒欲望的外部因素,寄希望于立法干预,认为社会酗酒风气滋长的根源不在饮酒者本身,而是酒类的流通揭开了“潘多拉盒子”,用其议会代言人威尔弗里德·劳森(Sir Wilfrid Lawson)的话说,酒就是“溶液魔鬼”(41)P.Fryer,Mrs Grundy:Studies in English Prudery,p.151.,“他坚信,酒液连同鸦片及其他毒药,都应该仅限于摆放在药剂师的药架上;并且坚信,消除酒液不良影响的惟一方式,就是禁止酒类的销售”。(42)“OBITUARY-Sir Wilfrid Lawson”,The Times,Monday,July 2,1906,p.6,c.3.立法禁酒诉求使禁酒运动的战场转向了作为立法机构的议会,运动重心则从强调个人层面的自我克制转向了国家层面的立法改革。可以说,UKA的兴起是禁酒运动在历经近四分之一世纪传播之后的一个新起点。UKA成立之后吸引了众多支持,如约翰·邓洛普和约瑟夫·利夫西等道德规劝倡导者,他们是希望借机恢复禁酒运动的活力;同时,UKA对所有愿意捐赠1先令的人开放入会资格,一年之内即吸纳会员4500多名,至1855年会员增加到2.1万名,一年之后更是增至3万名。UKA最初几年的活动,基本沿袭了废奴运动和反谷物法运动之集会、演讲、印发宣传册及上书请愿等方式,以争取大众支持。

但在自由放任思潮风靡朝野的背景下,对于被普遍视为个人习惯的饮酒进行立法干预,无疑是缺乏主流意识形态支撑的,致使立法禁酒被目为不合时宜的武断主张,极大地限制了UKA的感召力与早期活动;同时,在首倡之地美国,立法禁酒进展也并不顺利,禁酒令一度废而复立,曾被道德规劝主义者讥为“一纸空文”。这些因素对英国禁酒事业造成很大影响,迫使UKA放弃全国性立法的诉求,将注意力转向了“地方自决”(local veto)方案,并于1857年拟定了一份“自决禁酒议案”(Permissive Prohibition Bill),提出将酒馆的经营资格决定权授予三分之二多数的地方纳税人。

1864年,威尔弗里德·劳森首次将自决禁酒议案提交议会,表决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二读程序中以292票对35票被否决。争议主要集中在地方自决问题上,如议员威科姆·马丁(Wykeham Martin)认为,如果将开设酒馆的决定权交给乡村堂区的纳税人,将会产生出一个最坏的阶级立法,因为绝大多数居民并未在济贫税缴纳者之列,获得此项表决权的将会是那些有能力为自己提供大量葡萄酒和啤酒的人。(43)“Intoxicating Liquors Bill-Bill 44”,HC Deb 08 June 1864,vol.175 c.1413;c.1412.许多支持禁酒的自由党议员对议案也持谨慎态度,如约翰·布莱特(John Bright)指出,通过公众表决的方式取消现有酒馆资格是极不公正的,他更赞同将这项权力赋予市镇当局。(44)“Intoxicating Liquors Bill-Bill 44”,HC Deb 08 June 1864,vol.175 c.1413;c.1412.

1865年劳森失去下院席位,至1868年才得以重返议会,此后的十年间,他几乎每年都会将议案提交议会,但每次都未能通过议会表决。

三、社会变迁与禁酒运动的阶段特性

(一)从温和禁酒到绝对禁酒

前工业化时期的英国是一个等级社会,处于社会中间等级的医生、教士及其他体面的职业人士,尽管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对于现状却都有较高程度的认同,这使他们满足于在既有秩序内规范个人行为,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念,如重视宗教参与和家庭娱乐、崇尚勤俭节约、强调自我尊重与个人道德,等等;具体到饮酒,则尽可能控制在家中或俱乐部等私属空间。

而惯于在小酒馆里饮酒消遣的下层民众和广大工人,饮酒醉酒无疑溢出了个人生活的界域,很容易引发影响公共秩序的不良行为。显然,这种缺乏理性规范的大众娱乐并不为中等阶级所认同,甚至遭到他们的群起抵制,禁酒运动就是他们抵制情绪的外化。但是,高度的社会认同决定了中等阶级不会与传统彻底决裂,而是局限在既有秩序内进行一场温和改良,因此他们仅仅倡导戒除烈性酒饮用,并不反对啤酒等发酵性饮料的饮用,甚而征得了一些葡萄酒及啤酒酿造者的资助。同时,他们也不会深入底层探究问题的根源,而是认为酒鬼要为自己的状况负责,他们并非酒力影响下的被动存在,“如果酒鬼不去买酒,卖家自然不会售酒”,是他们造就了自己的角色。(45)Temperance Penny Magazine,vol.5,no.54 (May 1840) p.76.

温和禁酒倡导者试图通过一场运动,将本阶级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工人阶级,使其被动地“符合”他们所倡导的行为规范,达到社会改良和秩序维持的规训目的。正如哈里森所言,无论在英国还是美国,早期的反烈性酒组织通过宣传和集会致力于维持体面人士的地位;诚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在对下层阶级的道德改良中占据主动,他们所担心的因大众教育的推进而被危及到的社会地位才会稳固。(46)Brian Harrison,Drink and the Victorians:The Temperance Question in England 1815—1872,p.115;p.367.

绝对禁酒的兴起则寄托着工人阶级对于重塑自我形象的期待。1832年议会改革使中等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曾为改革积极奔走的工人阶级依然被排斥在外,某种程度上使他们开始反观自省,正如宪章运动领袖威廉·洛维特指出的那样,当工人们“在嘈杂的小酒馆中纵情酒欲,用酒后沙哑的嗓音伤感可笑地表达他们的不满”时,酗酒无疑成了阻碍工人进步的最大障碍之一;(47)William Lovett,The Life and Struggles of William Lovett in His Pursuit of Bread,Knowledge and Freedom,London,1976,p.92.另一位宪章运动领袖亨利·文森特更是主张,工人应该“在每个市镇和乡村组成自己的宪章派绝对禁酒协会”。(48)Gerald Wayne Olsen,Pub and Parish:The Beginnings of Temperance Reform in the Church of England,1835—1875,pp.38—39.

最初进行绝对禁酒宣誓的“普雷斯顿七士”皆为工匠出身(49)除奶酪制造商利夫西之外,另有起毛工(carder)、木屐匠(clogger)、辊筒匠(roller-maker)、粉刷匠(plasterer)、鞋匠(shoemaker)及裁缝(tailor)等各一人,参阅Brian Harrison,“Religion and Recre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ngland”,p.106.,属于工人阶级的中上层级,对于整个社会与自身处境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目睹了1830年啤酒法颁行之后酗酒问题的加剧,以及越来越多的谴责指向广大下层工人阶级,正在形成中的阶级认同唤起了他们自我改良的意识,诚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绝对禁酒乃是“兴起于工人阶级对体面与自立的真诚渴求之中”。(50)Brian Harrison,Drink and the Victorians:The Temperance Question in England 1815—1872,p.115;p.367.

(二)社会变迁与立法禁酒转向

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造就了一支以工厂主为主体的制造业阶层,他们与旧式中等阶级一样也处于社会的中间阶梯;所不同的是,他们在价值观念与利益取向上形成了自己的认同,从而构成了一股新式的中等阶级力量。这些人不仅精明强干,而且崇尚节制理念以实现利己诉求。在立法禁酒组织的领导层和支持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便是来自中部和北部工业区从事纺织工业的制造商。(51)J.B.Brown,“The Pig or the Stye:Drink and Poverty in Late Victorian England”,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 vol.18,no.3,1973,p.383;A.E.Dingle,The Campaign for Prohibition in Victorian England:The United Kingdom Alliance 1872—1895,p.14

工人酗酒导致生产力下降是他们支持立法禁酒的出发点。正如棉布制造商兼立法禁酒人士本杰明·威特沃斯所说,他的工人在周日休息之后又投入周一的饮酒之中,周一早上保持清醒的不足四分之一,“圣星期一”(Saint Monday)削弱了英国资本主义的竞争优势。(52)J.B.Brown,“The Pig or the Stye:Drink and Poverty in Late Victorian England”,p.383;p.387.因此,新式中等阶级强调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避免酗酒可能造成的工时延误和劳动失调,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支持立法禁酒的经济学家威廉·霍伊尔(William Hoyle)以经济学中的节制信条为立法禁酒做辩护,对于强调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进行了道德主义阐释,认为其最大缺陷在于,它将获取财富作为民族生存的惟一准则,忽视了确保道德进步的必要的社会规范。整个社会的饮酒花费使得1/6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合理消费还导致需求低迷、纺织厂开工不足,从而造成失业、萧条以及阶级张力等工业化时期的诸多弊病。(53)J.B.Brown,“The Pig or the Stye:Drink and Poverty in Late Victorian England”,p.383;p.387.

需要说明的是,中等阶级虽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获得了参政权,可以把自己的代表送入议会,但他们只是分享了有限的政治权利,因为议员要靠地方选举才能产生,而地方事务却为地主阶层及其支持的治安法官所操控,使得代表土地利益的议员仍在议会占据垄断地位。(54)程西筠:《评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世界历史》1982年第4期,第11—29页。这是自决禁酒议案屡被议会否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禁酒路线之争

不同的禁酒诉求导致运动的派系分化。一方面,绝对禁酒主张不为温和禁酒者所接受。1834年6月,利夫西在伦敦宣传绝对禁酒期间,造访了“受皇室、贵胄和僧侣赞助,并主张有节制地饮用发酵酒”的BFTS,“我见到了埃德加博士及其他人等,却未得到他们的任何支持,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我是来传播绝对禁酒的异端学说的”。(55)John Pearce,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Joseph Livesey,p.69.埃德加等人反对绝对禁酒,是因为他们认为绝对禁酒可以“彻底改变我们的政治与宗教制度”。(56)D.S.Wayland,“Reasons for Not Supporting Total Abstinence Societies as at Present Constituted”,Temperance Penny Magazine,October 1840,p.156.此外,禁酒活动引起酿酒商和店老板的强烈不满,他们利用一切机会诋毁绝对禁酒者,还屡屡出现在禁酒集会现场,向会众免费发放啤酒,瓦解禁酒宣传。

另一方面,道德规劝与立法诉求之争。利夫西认为UKA提出的自决禁酒议案,是以“民众”取代“治安法官”行使表决权,在他看来,民众“尚不适合委以公众表决和规范酒业的权力”,因为多数饮酒常客都有投票权,他们不具备应有的判断力。(57)“The Alliance and The Permissive Bill”,The Preston Guardian (Preston,England),Saturday,July 19,1873;Issue 3159.对此,立法禁酒倡导者道森·彭斯(Dawson Burns)反驳说,利夫西先生每年都满怀热忱,将其劝导文字编印成册,在普雷斯顿逐户散发,如果他认为民众戒除饮酒习惯是有可能的,何以会对“公众表决”质疑呢?(58)“The Permissive Bill Movement——Dawson Burns to The Rescue”,The Preston Guardian (Preston,England),Saturday,July 19,1873;Issue 3159.

究其实质而言,道德规劝倡导者关注的是个人的道德缺口,倾向于从内心自觉层面唤醒每个酒鬼的自我克制能力,认为“与专断的法令相比,个人习惯上的自我克制才是更好的保障”。(59)“Lord Stanley,M.P.,And The United Kingdom Alliance”, The Times,Thursday,October 2,1856,p.8,c.6.利夫西等人所努力以赴的,其实是以广泛的戒酒宣传为形式的大众教育,相信“民众是可以被塑造得更好的,他们也能够被塑造得更好;不是借助自决禁酒议案,而是像慈善的基督徒一样,到他们中间去,走访贫民窟,举行禁酒集会,并借助禁酒册子与出版物散布演讲资料,以此进行教育和劝导。”(60)“The Alliance and Permissive Bill——Mr.Livesey’s Reply to Mr.Burns”,The Preston Guardian (Preston,England),Saturday,July 26,1873.

而立法禁酒人士则寄希望于外部力量的干预,UKA总干事塞缪尔·普博(Samuel Pope)在反驳斯坦利时说,饮酒欲望并非天生(instinctive),而是后天形成的(grow),是“使诱惑得以合法化的体制激发了这种欲望”。因此,尽管普博承认“个人自我克制的习惯或比严格的法令更可取”,但是这种习惯如何养成,他认为仅有道德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立法,“法律就是民众习惯的伟大教育者”。(61)“Reply by The Honorary Secretary”, The Times,Thursday,October 2,1856,p.8,c.6.

四、1872年售酒法与禁酒运动的沉寂

有数据表明,英国人均饮酒量呈持续上升态势,至1870年代达到了世纪最高点(62)参见T.R.Gourvish and R.G.Wilson,The British Brewing Industry 1830—198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30.,政府对此并非视而不见。早在1830年代,议会就成立了以议员詹姆斯·希尔科-白金汉为首的“酗酒调查委员会”,对酗酒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认为政府应该负起责任,施加干预。但被许多议员认为“是对私有权利的公然违背”而未获通过。(63)“Committee on Drunkenness”,HC Deb 05 August 1834,vol.25,cc.964—965.

直到1871年4月,自由党内政大臣亨利·布鲁斯(H.A.Bruce)向议会递交了一份“售酒提案”,提出地方上只要有五分之三多数的纳税人通过表决,即可将售酒执照削减至与当地居民数量呈适当比例的程度,为了补偿领有执照的店主的损失,允许他们在削减方案生效之前,对现有执照持续持有十年。同样被认为是对财产权利的侵犯,致使提案未能进入议会二读程序。

翌年4月,议案经自由党政治家约翰·沃德豪斯(John Wodehouse)作了大幅度修订之后,始于8月通过议会表决,成为法案。“1872年售酒法”放弃了由纳税人按当地人口数量决定执照签发的条款,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一、营业许可问题,重申并进一步规范了售酒执照的发放,规定执照由治安法官签发后,须经“执照委员会”确认方可有效;二、营业时间问题,以严格的时间限制取代了酒馆的自由营业;三、警务监管问题,对于无照经营、酒水掺假、向未满16岁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容许酒馆有酗酒或骚乱及性交易等行为发生的店主,将施以罚款乃至没收营业执照的处罚。(64)“Licensing Act 1872”,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Vict/35-36/94/contents,2017年12月25日。

1872年售酒法尽管不是禁酒运动的直接产物,却得到了禁酒倡导者的认可。全国酗酒抑制联合会(65)“全国酗酒抑制联合会”英文全称为:National Union for the Suppressive of Intemperance,该组织在禁酒策略上既主张道德规劝,亦不排斥立法。认为法案“为售酒许可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6)“Suppression of Intemperance”,The Times,Saturday,July 13,1872,p.10,c.6.,UKA也承认1872年法案“是一个进步的迹象”。(67)“The United Kingdom Alliance”,Daily News (London,England),Wednesday,October 16,1872;Issue 8259.该法案体现了公共事务管理与立法之间的平衡,诚如布鲁斯在议会辩论中所说的那样:“只要酒馆运营良好,议会没有责任减少它们的数量。政府职责在于维持秩序,而非限制酒类向民众的供应。”(68)“Intoxicating Liquor Licensing Bill-(Lords)- [Bill 198.]”,Second Reading,HC Deb 11 July 1872,vol.212,c.1002.从1864年自决禁酒议案首次提交议会至1872年售酒法颁行,是禁酒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因为它“体现出由禁止(temperance)向治理(governance)的过渡”。(69)Henry Yeomans,“What did the British Temperance Movement Accomplish? Attitudes to Alcohol,the Law and Moral Regulation”,pp.38—53.

总的来看,禁酒运动是一场由中等阶级引领、工人阶级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改良,它所涉及的其实是传统习惯的现代性转化问题。运动本身并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而是主张以简单的禁止代替社会治理创新,使得其所提供的价值坐标缺乏应有的自洽性,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剧烈动荡之下,禁酒更是失去了紧迫性而归于沉寂。但运动所促成的1872年售酒法,却为现代售酒许可管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利夫饮酒运动
《陶渊明 饮酒》
不正经运动范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与猫狗共饮酒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英法庭向以前外长发逮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