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董永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展现了我们党坚定的制度自信,向世界发出了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豪迈宣言,开启了中国制度文明的新征程。工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紧紧围绕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坚持、发展和完善制度优势,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工会组织重要作用。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的根本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保障。
1.充分认识中国工会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运事业是我们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头脑十分清醒、立场十分坚定、行动十分坚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始终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落实到广大职工群众中去,真正做到对党负责和对职工群众负责相统一。
2.牢牢把握听党话跟党走的工会永恒主题。做好群众工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当前全党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对工会来说,就是要把自己联系的职工群众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挥好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自觉成为凝聚职工群众的战斗队、工作队,团结引导职工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3.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工会工作全过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是一句空话,而要具体地落实到工作中。应当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政治信仰作为首要前提、坚守正确政治方向作为关键所在、坚持政治领导作为本质要求、提高政治能力作为重要基础、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基本保障,全面落实有关制度要求,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下去,转化为工会组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
工会改革是党中央赋予的重大政治任务,需要以常态长效的制度机制来持续推动,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从而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1.以坚定的政治性引导职工。政治性是工会组织第一属性,只有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才能确保工会工作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分级管理、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的工会工作领导体制,自觉接受同级党委和上级工会组织的双重领导,依法依章程在党委领导和上级指导下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级地方工会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重要工作制度,推动落实地方党委听取上级工会组织意见的工作机制,确保落实同级党委每届任期内召开工会工作会议、定期听取工会工作汇报制度等,使工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发挥作用。
2.以鲜明的先进性组织职工。工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围绕党的纲领和不同历史时期确定的中心任务走在前列、勇挑重担,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当前,工会组织的先进性更是要体现在牢牢把握时代主题,用先进引领后进的工作中。突出彰显新时代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建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制度机制,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探索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工文化建设制度,健全支持开展职工文化活动机制,完善群众性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职工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使之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
3.以广泛的群众性凝聚职工。群众路线是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保持和增强工会组织的群众性,离不开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职工主体地位的制度机制,充分尊重并深度激发职工主人翁意识。用好依靠职工推进工会工作的制度,组织活动请职工一起设计,部署任务请职工一起参与,以职工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形式和方法开展工作,更好地服务职工、赢得职工。健全“职工说了算”的评价制度,把广大职工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会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增强职工对工会工作的认可度。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要在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落实好职工民主政治权利,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在全社会得到有效落实。
1.始终维护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保障和强化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落实好政治上保障制度,促进提高一线职工、工会工作者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完善好作用发挥机制,积极参与协商民主建设,健全政府与同级工会、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产业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畅通工会组织代表职工参政议政渠道,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积极与有关部门开展协商,提出工会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映职工意愿和利益诉求,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领域和工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2.强化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厂务公开广泛实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大力推进,集体协商普遍推行,职工民主管理委员会、民主议事会、劳资恳谈会、民主协商会等多种民主管理形式相辅相成的企事业单位理制度体系。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制度设计,在促进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新机遇新挑战,要更加稳步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建设,确保民主管理工作的一致性、连贯性和稳定性,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广泛保持同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工会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依靠群众、深入群众才能把引领群众这一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工会组织要广泛建立以“联系基层一线、帮扶困难职工、促进企业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联帮促”工作制度,让工会干部走出机关、下沉基层、深入职工,不断增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本领,真正做到知职工、懂职工、爱职工,使工会真正成为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要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一我国工人运动时代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劳动筑梦新时代。
1.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凝聚职工,筑牢亿万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健全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的制度机制,推动学习宣传新思想往基层一线走、往职工心里走,让广大职工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坚持送教下基层,指导基层工会组织设计务实管用的载体,开展“产业工人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工会工作全过程,让“中国梦·劳动美”成为广大职工奋进拼搏的坚定信念。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加大建网用网占网力度,加强工会网宣队伍和新媒体平台建设,管好用好工会报刊、网站、两微一端、干部学校、文化宫等阵地。健全涉工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网上网下舆论斗争和重点热点问题正面引导,始终把握舆论导向,牢牢占领职工意识形态主阵地,传播党的声音、凝聚职工能量。
2.广泛组织动员职工建功立业新时代。始终把工会工作放到党政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推进,最广泛地动员广大职工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立足以就业促发展、在岗位建新功,认真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保障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及时有效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培训帮扶,通过工会依法维权等手段,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的环境。积极搭建服务就业平台载体,大力开展职工“双创”活动,持续开展“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不断健全完善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充分激发职工创业创新活力潜力。完善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管理办法,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拓宽竞赛领域、丰富竞赛内容、创新竞赛模式、提升竞赛水平,引导广大职工聚焦聚力经济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在推动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湖北高质量发展中再接再厉、勇立新功。
3.大力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强化工会牵头责任,切实发挥协调领导小组优势,加强宏观指导、政策协调、组织推进,健全完善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改革工作格局。深化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大力推进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和职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积极为群众性职工创新创造搭建平台,引导广大职工学技术、增本领、强素质。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职工在岗培训,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依托企业建设一批产业工人技能实训基地,建设网上技能学习培训平台。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突出工资激励和技能提升,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必须有效发挥工会组织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共同参与推进形成现代社会治理新格局。
1.健全联系广泛、服务职工工会工作体系。把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大契机,主动对接党政机构同工会组织功能的有机衔接,有效承接工会组织适合承担的公共职能,着力完善各级工会组织体系,不断提升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群众吸收到工会中来。坚持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自治正确方向,推动将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纳入基层党建规划,完善党建带工建工作机制,重点加强产业工会、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会和基层工会建设,突出抓好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工会组织建设,推动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新兴行业、互联网等领域和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延伸,构建条块结合、纵横交织的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工会联系职工群众的领域和范围,形成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工会网格”工作格局。
2.切实维护职工队伍和谐稳定。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新形势的工会社会联络、信访维稳等工作。坚持防范在先,健全职工队伍稳定风险预警机制,在党政主导的国家安全和信访维稳工作体系下,加强工会与政法机关、信访部门的联系协作,搭建信息共通的综合舆情监管平台,常态化开展劳动关系领域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创新维权体制机制,推行“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试点推广形成新的模式。建立完善工会联系引导社会组织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团结服务职工群众、促进基层职工队伍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加强工会防抵渗透机制建设,做好风险研判和化解工作,把“五个坚决”的要求落到实处,防止出现“独立工会”、“民间工会”,以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3.提供更多职工精准服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职工需求导向,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质量,主动回应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做实基层、夯实基础的工作导向,修订完善《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通过合理调节基层工会经费留成比例,对小微企业工会经费实行返还等,推动工会经费、工作资金、人员配备等资源力量向基层倾斜下沉。加强各级工会阵地建设,制定完善工人文化宫(俱乐部)、职工疗休养院、职工服务中心(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等建设使用管理办法,加大户外职工爱心驿站、爱心母婴室、职工子女托管服务中心等建设力度,形成更加健全完备的服务职工网络。坚持普惠、互济原则,深化实事项目建设,突出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持续唱响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四季歌”,切实强化服务职工的便捷性、普惠性、精准性、常态性,通过工会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职工心坎上,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