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上海 200234)
随着发达工业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政治学界对政治文化的研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最先提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他认为,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人们开始弱化对经济增长、人身安全、公共秩序、国家安全等传统价值观的重视,而是注重对公民自由、生态环境、主观幸福、生活质量、社会平等及自我实现等非物质主义方面的要求,这种价值观就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悄然出现,并不断发展,这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政治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是当今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探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发达工业社会的繁盛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迅速发展,新科技革命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成果,铸就了一个与传统工业社会不同的崭新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后工业时代”[1]或者“后现代”。后工业社会阶段,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富足的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经济安全的社会心理;全球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的出现,使民众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主观幸福等问题。发达工业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信息网络的逐渐扩大,使英格尔哈特的政治价值观理论研究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全球化跨地域调查取样、研究分析等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客观上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提出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持。
“政治文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于1956年提出的,在政治学界迅速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学者认可这一概念并着手研究。阿尔蒙德与维巴共同出版了《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一书[2]。该书将政治文化研究对整体观念和态度的侧重转到对个体政治态度的层次资料的实证调查研究上来,选取了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五国作为调查和分析对象,开辟了一个科学的研究政治文化及跨民族抽样数据研究的新领域,为英格尔哈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英格尔哈特根据他在西欧几个典型发达国家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阿尔蒙德和维巴的政治文化实证范式,但他将研究的重点转变为探究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价值观的变化。通过调查研究,英格尔哈特发现,“二战”后的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一些变化。人们不再一味地寻求物质财富上的满足,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更加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更加追求精神财富上的满足。由于这一系列的变化,英格尔哈特提出,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正在发生一场价值观的“静悄悄的革命”,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理论也随之诞生。
第一,教育的多方面影响。英格尔哈特指出,“对价值类型最强有力的预测,就是受访者的教育水平。”[3]69英格尔哈特认为,受教育更多的人应该比受教育更少的人倾向于后物质主义,不管处于什么年龄层次,他们的相对经济地位要优于同时代生长的其他人。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所接受的交际网络信息也不同。相比较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拥有对付抽象事物的技能,从而更容易形成相对开放的世界性的世界观,这些正是后物质主义的特征。
第二,代际更替的影响。英格尔哈特提出,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目前的经济水平、年龄等对价值有独立的影响。随着成年人口中年轻的且受教育更多的人群取代年长的且受教育更少的人群,后物质主义类型在这些人口中的比例将会增长。同时,不同年龄的人群因其成长的经历不同而在经济与人身安全问题方面表现也不同,这会导致年龄与价值类型的联系较强。当社会发生重大而持久的转型时,社会群体的核心价值观便会随着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更大程度上是通过代际更替实现的。人们不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倾向于物质主义,而是因为年轻一代和较为年长一辈的经历不同,所以有着较大经济需求的差异,关注的重心也各有不同。代际更替是引起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转型的主要原因。
第三,其他社会背景影响。英格尔哈特认为,宗教信任、政党偏好、工会成员身份、性别和民族等也影响着价值类型的转变。参与有组织的宗教活动的人更倾向于物质主义的价值。女性比男性稍微物质主义一些,但性别对于价值类型而言仍然是一个相对较弱的预测工具,至少在西方国家如此。工会成员身份看起来似乎比非工会成员更后物质主义。民族在分析中被作为一个预测变量,但民族自身对价值类型的影响在这个分析中并非最重要。
第一,优先价值观。英格尔哈特提出,一定时期存在某种优先价值观,人们倾向于选择供不应求的事物。当社会中某种需求紧缺时,人们就倾向于给予它最高关注度,这样优先价值观便形成了。在发达工业社会,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资料丰富,社会福利政策稳定,人们的优先价值观由追求经济发展的物质主义转变为寻求个人主观幸福的后物质主义上来。[4]这也就形成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人们更多地追求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财富的满足。
第二,需求层次结构的变化。英格尔哈特借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阐释价值观的变迁,“马斯洛认为,人们需要满足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是根据其对于生存的相对紧急程度,按等级次序来满足的。”[3]20人们只要保障了人身与经济上的安全,就可能寻求其他的非物质性需求,这些其他目标反映了人们真实的、正常的需求。英格尔哈特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给出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需求指标,后物质主义者更重视归属感、尊重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注重思想和言论自由及生活化问题。在西方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新一代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会优先选择非物质价值,强调个人自由和生活质量。
第三,政治技能与政治参与。英格尔哈特认为,政治技能的增强推动了政治参与方式的转型,精英和大众之间政治技能的平衡已经发生变迁。在探讨政治技能和重在参与的内在联系时,英格尔哈特又引入了政治效能感这一概念。他提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就越有可能具有“主观政治效能感”,从而更倾向于成为一个积极的政治参与者。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公民最有可能参与政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倾向于拥有相对强烈的效能感与共同体奉献感、政治关注度和较高的政治信息水平等“公民取向”。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大众传播的扩张,人们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技能便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主流形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精英主导的政治动员在减少,精英挑战的问题导向型团体在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发生转变,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也已经在中国悄然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也在不断降低,这说明民众在食品支出上面的消费比重越来越少,转而更加关注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由传统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转变。十九大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中国社会主体已经进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阶段,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已经在中国发轫,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中国民众价值观的转型。
后物质价值观通过社会舆情影响社会精英的认知结构,对精英阶层发挥价值导向作用,使社会精英在形成后物质价值观的同时,也形成了对现代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这自然会影响到社会精英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和决策,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后物质主义经济发展方式。[6]后物质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理念是强调经济及科技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国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正是后物质主义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后物质价值作为一种新型发展价值观,它在社会大众中的广泛传播,对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从而产生了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意识。因此,近年来,节能经济在中国发展迅速,也得到了民众的普遍响应,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发生转变。
英格尔哈特提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容易使人们的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变迁,持后物质主义的人群不再强调单纯的经济效益增长,而是将实现转移到其他与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的方面。目前,建设“美丽中国”的呼声不断,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国家积极倡导发展绿色经济,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提高生活满意度并行,构建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第一,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进程中,逐步提升社会幸福感,不断促进国家治理与人民需求相统一。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需要的是美丽的城市和更有人情味的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7]总布局,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致力于推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这体现出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既注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还重视生态文明等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要素,这也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过程中的深刻体现。
第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公民的政治参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归属感、尊重,人们希望在工作、社区及政府决策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充分实现自己的言论自由。同时,政治技能的提升及政治效能感的增强,有助于促进公民更高层次的政治参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人们政治参与的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高了民众对政治的兴趣。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实现,越来越想发挥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中国民众更加关注政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听到他们对国家大事的讨论,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对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选择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人们渐渐形成后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后物质主义价值引导人们自觉维护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价值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活质量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当今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再加上微博、微信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及政府的宣传,人们已经逐渐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意识,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开始重视非物质化的生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精神世界的富足,参加体育锻炼、外出旅游等休闲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
英格尔哈特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提出,有着一定的时代和理论背景,发达工业社会的繁盛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政治学界对政治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为其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方法基础。“静悄悄的革命”其实就是从注重经济发展、人身安全、国家安全等传统价值观向关注生活质量、社会平等、自我实现,以及公民自由等价值转化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们更倾向于维护个人权利、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等后物质主义价值追求。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推动了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