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目标,必然被纳入政治视野中,成为思政教育的一个政治性问题。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由于思政教育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坚定不动摇,能够培养出具有符合特定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思政理念和道德品质的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思想的形成与和谐人格的塑造。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立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思政教育一方面将树立大生态道德伦理观作为“立德”的主要内容,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以培育具有良好生态行为能力的大学生为“树人”的时代要求,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行的理念,通过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实践活动,培育具有良好生态行为能力的“生态人”,为建设美丽中国新时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思政教育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元素,具有先进性与时代性的特点,能够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有效促进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的形成,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新的方法与平台;同时,思政教育改革能够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主动与国家教育事业的重大战略部署相承接,为新时代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牢记生态文明建设使命奠定基础。
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与时代性,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及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为思政教育实现生态化转向奠定现实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简称。继《〈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后,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政课体系当中。至此,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完善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不断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契机,也为融入具有体系性的生态文明知识系统打造了科学的空间架构。
在教材体系不断规范化、具体化的同时,为弥补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政教育的不足,各高校也在积极探寻、摸索适合培养当代大学生生态化教育转向的教学模式。以“问题意识”为突破口,调整授课模式,既可增加新内容,突破按章节顺序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滞后性,又可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教学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融入思政课堂,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如复旦大学开设的《专题教学课件》,拓宽了教学内容,形式上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上海大学精心打造思政品牌课《大国方略》,继而推出《创新中国》专题课程,围绕同一主题从多个角度讲解,引领学生思考“时代需要什么”“大学生应当肩负什么责任”等,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情、感受时代脉搏、培育创新思维,成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生态人”。
因此,思政课专题教学为推动具有体系性的生态文明知识传播奠定了扎实基础,科学有效地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唤起了大学生对理论的内在需求,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修养与生态道德奠定了理论基础。
遵循规律、改革创新是办好思政课、实现思政课永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生态文明教育展开的现实基础。一方面,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思政课程应遵循“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原则,强化问题导向,突破思政教学中的短板,使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另一方面,推进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加强学科的协同建设,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力同心的协同效应,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更广阔的教学空间。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基础性学科,与各学科之间和谐统一、相互融合,但在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体系分散、教师队伍能力较弱等。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要求教材编写具有系统性,内容要求一体化,既要突出重点,讲究“精”,又要体现教材实效性,以求达到“管用”之效。现行2018版思政教材,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但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缺乏整体性,出现内容重复、资源闲置等现象。一是同一门课程中内容多有重复赘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部分较为冗杂,分别出现在实践论、矛盾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虽分布较均,但对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的内容反复强调。二是不同课程中教材内容的重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时间为线索,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复,使大学生产生了审美疲劳和懈怠心理。三是部分课程对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侧重于生态文明建设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实例引用较少,导致大学生对此类问题认识较为肤浅。
思政教育注重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协同性与互补性,集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于一体的立体化育人模式既为生态文明教育拓宽了渠道,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专业课与通识课很少涉及生态文明知识,课程内容多为环境类专业知识,针对性较强,未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角度分析问题,因而与思政课在内容方面关联性较小,阻碍了大学生生态认知水平的提升。
课堂教学是思政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政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的主阵地。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需要依托思政教师这一主导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的培育,实现思政教育的生态化转型。因此,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思政教师队伍素质;然而,思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与2005年课程改革前相比提升,但教师自身的生态素养普遍偏低,备课内容较狭隘,过于注重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实例,忽视国外先进理念。二是教师授课方式缺乏吸引力,多为教条式概括总结,未能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因而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致使二者之间产生较大距离感。三是教师的生态责任感较弱,侧重于理论性知识培育,未能有效指导学生将生态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因此,思政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阻碍了大学生生态认知与生态行为能力的培育。
思政教育注重多元化、系统化发展,上述五门思政课程将在形式上灵活构建、内容上系统规划,以保证生态文明教育在融入过程中拥有良好环境,形成和谐统一、携手共进的生态化育人格局,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设计师”,着力打造具有科学前瞻性,能够提升思政课质量与水平的“施工图”,进而推动教材进行高质量、精细化、系统化的“内部装修”。
在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思政教育应高度重视教材修订,牢牢把握生态脉搏,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实现思政教材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以此为基础,将生态伦理观、生态认识论、生态危机论等理念落实到思政教材相关章节中,实现学科精细化发展。做好教材攻坚,打通思政教材“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是要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统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断深入,切实保障思政教育“进教材”的系统性。针对当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改进与完善。一方面,要不断促进教材系统化。将生态文明教育专业教材的编订提上日程,同时整合各门思政教材资源,深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感情认知,确保生态文明知识在融入其中时的思维递进性,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之效。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培育大学生感恩自然、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等感情方面的重要作用,打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旧有的过分重视经验哲学式、纯粹学理式的概念推演与说教,形成内容一体化、理论系统化、形式多样化的教材编订模式,推动由情入理、寓情于理的生态化思政教育。另一方面,要继续探索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持续深入学习教材,提高自身本领。在不离开、不照搬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创新性,掌握学生差异性。发挥《形势与政策》针对性、时效性的特点,有助于增加课堂温度,深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深度,以及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活跃度,使生态文明教育深入人心。
思政课程不能靠思政教师“单打独斗”,需统筹推进、协同发力,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在无形中深入人心,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
思政课程应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的丰富内容渗透到五门思政课程中,形成“五课联动”协同发展格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五门课程的知识体系为依托,进行整体规划、分工合作、协同推进。
在思政课程协同发力的基础上,增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专业课和通识选修课课时量,促进课程思政的系统性与综合性。高校应当重构教学资源,成立生态文明教学指导委员会,整合校内的生态文明教学资源,如法学教育、思政课教育、历史文化等基础教育资源,开设生态法治教育、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
2.思政课堂与思政网络相协同
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既要促进“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又要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的“立交桥”,着力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
应当加强思政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育体系的转化,突出思政教师对学生价值观引领、生态观培育的重要作用。首先,思政教师要在认识上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教育的本质内涵和现实意义,并能渗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其次,教师应积极开展相关学术探讨和教学研究,提升研究热情,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及时发现生态文明教育在融入思政课程时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善于总结、积累与推广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教学经验。最后,思政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及时捕捉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典型事例,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将生态文明的知识和理念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有亲切感,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促进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践行。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思政教育的推动,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力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的联结与促进。思政课程协同联动、创新发展,能够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文明素养,使生态文明行为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活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提高,为“美丽中国”的建成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