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秦安县文化馆)
1991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筏子客》里有—个情景,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河滩上扇鼓齐鸣,震惊了惊恐不安的戈四爷,他在愤怒的人群面前束手无策。筏子客载着众筏客在浊浪翻滚的黄河中远去。这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秦安扇鼓舞在电影里的画面。
秦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大地湾文化、三国文化,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扇鼓舞是在具有八千年大地湾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中产生、流传、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1976年,在渭河支流的秦安县清水河谷地带,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地湾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早在78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先民就创造了祭祀舞蹈的雏形。据《秦安县志》记载,秦、汉、宋时代,秦安多战事,当时的“巫师”为了祭祀阵亡的将士创造出一种祭祀舞蹈。之后逐步发展演变为现在的扇鼓舞。
据传,远在上古原始部落时代,人们没有乐器和音乐,高兴时就拿大片树叶跳唱,有的拿干兽皮敲打发出咚咚的声音来伴奏。慢慢地演变到汉代有了铜制品时,就用铜做鼓圈、兽皮做鼓面而并流传下来。现在的扇鼓是以铁箍圈,蒙上精制的生羊皮做鼓面,直径约40厘米,用牛筋做成鼓鞭。随舞者脚步敲击鼓面时,震动环佩发出响声。作为伴奏,不同鼓点配不同队形和动作。另有专家称:因扇鼓形似槟榔,将其鼓称为“槟鼓”,将舞蹈过程称之为“槟鼓甩辨”。当地百姓把整个祭祀活动称为“跳神”,把举扇鼓舞者称为“师公”。扇鼓舞流传于秦安县内以及周边地区。主要在庙会、红白事、婚嫁或在农家庭院里表演,为祈求丰收、喜庆平安的宗教文化娱乐活动。民间艺人对扇鼓舞形象的说法是:鼓圈圆圆天罡,鼓皮薄礼顺风;上面瞒的鬼金羊,下面吊的鼓三皇,鼓条儿到有七寸长,点点打在鼓心上;一打国泰民安,二打风调雨顺,三打五谷丰登。它流传至今有一个法则,父传子,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
原始先民以兽皮做裙,凡“祀”必舞,其舞翩翩,而这种舞就是原始“巫”舞中的操鼓而舞,即“鼓之舞之”。这种从历史上发展演变流传至今的扇鼓舞在祭祀表演时,“师公”身穿红马褂、大裆裤,腰间系一短裙,头戴假长发单痒子。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到孟姜女、白蛇传,再到民俗民风,内容通俗健康,积极乐观,寓教于乐。
扇鼓舞的击鼓方法、队形变化和表演技巧独树一帜。有武术中的棍术、对打,有戏剧中“翻跟头”技巧。队形犹如巨龙飞舞,多以八卦曲线为主。击鼓动作变换复杂,更有甚者,能在全身悬挂十二面鼓,载鼓载舞,威风凛凛,栩栩动人,表现出当地人民强悍、刚毅、豪放的性格。
其表演形式有单鼓、双鼓、走阵、耍香、打板子、打水火等。打什么板唱什么,如庙会蘸场,蘸场可分过夜蘸和三昼蘸(一天一夜和三天三夜)两种。内容包括设坛,神像前挂遮面,吊纸,驾马(即打彩色图案纸,扬幡杆)。基本过程如下:
第一场:扬幡请神。过程为请、招、跳、安神。
第二场:迎水火、打甩板子。“金木水火土”、日月星辰。一般在晚上,十名艺人打鼓,两人拿水板子在中间打板子,正中放一堆火,另外四人一手端水碗,一手拿杨柳枝蘸水洒。唱诗有:“天为阳,地为阴,望乡台,上望老君。一迎东方甲乙木,响刀为甲卦为木;二迎南方丙丁火,仙马为丙灯为火;三迎西方庚辛金,圈为庚来辛为金;四迎北方壬癸水,堂官为壬河为水;五迎中央戍已土,烟为成来己为土”。
第三场:耍香。主要以舞为主。
第四场:坐坛。晚上四人打鼓,问答时唱。唱词以古典四大名著人物情节为主,说古论今,说先朝比后朝。
第五场:劝灶,安灶。在百姓灶房内进行。
第六场:开坛布神。上午九时开坛,供神,拆坛,还愿。
第七场:闸山,祭河。住在山上的人在中午选村庄的最高点祭山。意思是保佑全村一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沿河村庄就在河边祭河,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天地间、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之情。
第八场:跳神,以扇鼓和舞为主。洒清,用水和米等。驱邪魔,降吉祥,戴十二面鼓,表示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顺昌,平安吉祥。其戴法是腰间四面,两胳膊各挂一面,两手各拿两面,嘴咬两面。
第九场:散神。一个人身穿神裙,头戴马头跳耍,行三叩九拜礼,祭拜神灵。拜后,一手拿响刀,一手拿神斧,另一人手拿杨柳棍耍打,直到把杨柳棍小娃儿削完为止。
第十场:回神,九时全部跳完以后,到回神时间,请各路神仙回去,保佑一方,牲畜兴旺,五谷丰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扇鼓舞于2017年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相信这一古老、独特的民间奇葩一定能世代相传、敲打出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