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劲松
现如今,电话与生活已经密不可分。
我最初接触电话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
再以后对电话较深的记忆是在部队了。上世纪70年代,部队装备还很落后,每个连只有一部电话。营里的指示由电话传到连里,再由通讯员往下传达。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师部公差。师部在距我们营十几公里的边境小城,到师部办完事,我去看望在师部的老乡。老乡通过师部、军区的总机接通了我妈妈的电话。电话里传来妈妈的声音时,那种激动好像在梦里,我报了小名,妈妈高兴得不行,因为怕给老乡添麻烦,匆匆聊了几句就挂断了电话。忽然听到几百公里外亲人的声音,那个情景至今难以忘怀。
80年代初,我回到家乡,在一个公司的宣传部工作。我们公司下面有几十家工厂,每当通知开会,都得对着墙上的电话号码表逐个单位拨电话。电话通了,一遍遍地重复通知;遇到电话占线,肯定得再拨;赶上信号不好,或是对方听力不济,还得大费周章。我事后跟部长抱怨,部长好脾气地一笑:你就知足吧,我刚工作时,下面单位哪有电话,我们都是骑自行车挨家通知的。
几年后,我到省里的外事部门工作。当时对外工作的通信设施得到重点保证,不仅每个办公室有电话,而且还有俗称“红机”的保密专线和通过北京总机接转的国际电话。那时长途电话接通很慢,把对方的信息告诉总机,就放下电话等待,什么时候电话通了,才能开始通话。话音质量也不好,打明白一个电话得费好多时间。
说到电话,不能不说说安装电话。中国是从1992年左右开始普及家庭电话的,那时安装电话要交4000元的初装费,相当于几年的工资,这让我这个小公务员难以承受。后来工资逐年提高,初装费也下调到2000元左右,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安装电话。经过找人挑号、排队等待,电话局两个小伙来从附近的线杆拉来电线拽到5楼,又在我家窗框钻个孔,穿进电线,安上话机,电话通了。随后我们在附近找了家不错的饭店,吃饭、喝酒、卡拉0K,临走每人一条555香烟。
2000年的时候,我调到辽宁省一家通信公司工作,跟电话有了更直接的接触。进入21世纪,电话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固定电话逐步被移动电话取代,移动电话也由模拟电话进步到数字电话。移动电话最早是独家经营,“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仅电话、话费很贵,服务质量也存在问题。引入市场竞争后,促进了通信公司服务水平的提高,电话、话费的价格也逐步趋向合理,移动电话从“身份的象征”转而走入寻常百姓家。
人们开始用移动电话,主要是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最看重电话的话音质量和电池的耐用性。移动电话市场最早以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为主,后来诺基亚一骑绝尘。三星、LG以应用或外形创新闯入竞争。黑莓手机以收发邮件为特点,受到商务人士的青睐,风光一时。国内的一些家电、科技企业以及有华强北背景的公司蜂拥而上,推出各种手机进入市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国产手机大多数很快销声匿迹,连名字也被人忘记了。
随着手机引入照相功能,人们对图片传输速度的要求逐步提高,2G、3G手机应运而生,4G手机更以速度快、智能化为特点,实现了视频直播、原图高清传播。这时的手机,已经进入触摸屏、智能机的时代,苹果、安卓手机逐渐成为主角,功能机霸主们走下神坛,只剩老人机等小众应用了。华为、中兴、小米、OPPO等国内手机品牌异军突起。
转眼间我退休了,退休生活仍离不开手机。微信脱颖而出,成为联络亲友、传递信息、交流生活感悟的主要渠道,每天浏览微信,成为多数人的习惯。淘宝、京东开启了电商时代,手机成为支付主流,我学会了网上购物、手机导航,网上订票、订酒店助我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在新西兰南岛玩了自驾游。
电话技术到了5G时代,人们最直接的感受是网速快,超高网速使远程驾驶、远程医疗、远程办公等变为现实,万物互联为人工智能开辟了广阔天地。
看来,电话跟我们的渊源没有结束,故事还将继续,而且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