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汉字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

2020-12-01 03:58安利利
华夏文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澳门

□安利利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九市组成的城市群,面积约为5.6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达6600万。2017年7月1日,习近平出席《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2018年10月24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政策的出台和交通干线的启用为粤港澳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深入合作提供强大动力,也为文化间的深度融合奠定良好基础。

文化认同体现着人们在国家、民族、地域等范围上从心理、情感对文化共同体的归宿和依赖,是群体集结的内聚力,文化认同还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拉里·A·萨莫瓦等在《跨文化传播》一书中曾强调,文化是以符号为基础的,如服饰、建筑、宗教标志等,但最重要的符号是文字。文字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标志,文化通过文字得以被认知、认同和传承。因此,文字在推进文化认同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文化认同的钥匙。

1997、1999年香港和澳门相继完成法律框架下的回归。两地分别经受英国156年殖民、葡萄牙400多年侵占,致使其形成多元文化格局,回归后作为“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地,两地独特的文化属性得以被保留、发展,国家认同与地区认同的博弈问题自然得以呈现。2016年一项调查显示,香港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占被调查者的12.2% ,认同自己是香港人也是中国人的占被调查者的42.8%,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也是香港人的占被调查者的19.9%;再往前10年,2006年一项调查显示,澳门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占被调查者的34%,认同自己是澳门人也是中国人的占被调查者的47. 8%,两项调查表明香港和澳门的地方认同很强,但国家认同明显低于地方认同。广东省虽毗邻香港、澳门,但因政治、历史等原因导致三地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政策的提出,使得如何实现三地文化认同成为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希望以“书同文”——汉字这种文化符号为纽带,分析如何推动三地文化认同的实现。

一、“同根同源”奠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基础

粤港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地自古一体,共源中华文化,同属岭南文化圈,在地缘、史缘、亲缘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为重构和强化文化认同奠定良好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联通文化认同之路。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自古属于百越之地,香港和澳门在行政划分上多隶属于广东省,同属的行政地域划分使三地文化存在着天然共性。大湾区11座城市以珠江口为中心,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周围,此处地势相对平坦,是附近最大的平原区,水陆交通便利。新建成的港珠澳大桥飞渡珠江口,更使得珠江口附近城市进入“一小时”生活圈。地理上的一体化使得三地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在人口、语言、风俗、饮食等方面极为相近,在保证三地共同文脉得以延续的同时,也保障了三地凭借地缘优势,在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强化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

血脉相连相依,凝聚文化基因。粤港澳地区在人口构成上均以广东人为基础,粤语为三地日常共同使用语言。三地人口相互流动,香港人口中约有95%为华人,大部分人的原籍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澳门人口中约有92%为华人,大部分人的原籍也是珠江三角洲。语言上,尽管英语、葡语、中国其他地方方言在香港、澳门都有所使用,但三地日常主要用语都是粤语;其中日常使用粤语的人口在香港占89.5%,在澳门占75.6%,在广东九城占将近100%。共同的方言催生出以粤语歌曲、粤剧、粤曲为特色的粤语文化圈,保证了文化的沟通无障碍。

开放历程相通,文化发展特性相似。粤港澳因历史发展的影响,均形成很强的文化间性(即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接触、交融后产生的特质)、开放性、包容性和开拓性。香港有机地吸收和改造了英国文化,呈现了中西合璧、个性鲜明的文化特点;澳门以开放的姿态容纳中葡等多种文化,呈现出开放的共存、共享文化格局;广东是在中国主权管理下最早对外开放的门户,是中外文化早期交融的窗口,也一直是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之一。较强的文化兼容性和开拓性有助于三地文化敞开怀抱,构建全新的文化认同机制。

二、以汉字本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

文字是个体或群体表达和建构认同的重要途径。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存在,构建出独特的民族文化性格,章太炎先生曾说“语言文字,国性也”。汉字所拥有的很强的表意功能使得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完整保存,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字系统。它沟通着历史与现实,关联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奠定和维护着数千年文化一统的格局,无疑是凝聚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载体。

不同的文字表达体现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字母文字相比,汉字反映着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特点。由此可见,汉字对于推进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绝不可小觑。粤港澳三地虽文化多元,但坚持汉字书写一直是三地共同的文化坚守,共同的文化符号记录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汉字书写为推进三地文化认同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一,强化汉字功用,引领粤港澳文化身份回归,重构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认同。自我身份认同不仅仅是法律框架内的身份认同,归根到底是文化身份认同,即在文化上认清“我是谁”。文化认同涉及文化自主和主权的完整行使,而文化传统的维系则是文化认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字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好可以发挥重要的“寻根”作用。被殖民和被侵占的历史导致香港、澳门在回归后对身份认同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性,通过强化汉字的认知和功用来帮助港澳在中华文化寻根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认知和明确身份归属。汉字一直是三地“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基因,通过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以“文字”为主题的文化研讨、文化创意活动等,激发古老文字的生命力,激活大湾区的文化创造力,强化大湾区的文化凝聚力。三地虽然分别使用简体、繁体汉字,但却不能阻挡以汉字为纽带来进行汉字思维的碰撞,巩固粤港澳内部的统一文化系统,从而构建以文化为基础的个人和群体身份的认同机制,强化文化向心力。

第二,加强三地交融,构建区域文化认同。在明确文化身份归属的基础上,三地可以以汉字为媒进一步完成相互文化认同,增强区域文化凝聚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与壮大有赖于团结凝聚的文化向心力。积极推进汉字本位的文化认同,强化三地同根同源的文化属性,能够为大湾区内区域经济合作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文化认同当然还能促进大湾区与其他经济圈的深度融合。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强化三地文化认同,并非消除三地文化个性,地方认同和区域认同绝非对立,在保持三地自身地区文化认同的前提下,构建区域认同能够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推动区域文化认同凝聚力,使三者升级同属于一个更高的文化综合体。

第三,以汉字为媒介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往往是民族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透过汉字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寻找文化源头,以文化认同激发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是粤港澳大湾区应该面对和完成的最终目标。受全球化浪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粤港两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国家的认同状况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如一组数据显示,澳门大、中学生对西方文化认同的人数最多(分别为64.8%和78.7%),其次是澳门本地文化(分别为61%和50.9%),而中国文化则被排在最后(分别为42.9%和25.9%)。如前文所述,粤港两地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状况同样也不乐观,香港、澳门回归后仍然存在着国家意识分歧。面对现实问题,以汉字为媒介,讲述中华一体文化故事,加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国家文化建设,从而帮助人们构建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共识。

三、“汉字之美”——推进粤港澳文化认同的实践探索之举

文化认同随着时间而流变,不断被建构、解构及重构。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以汉字为纽带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精神凝聚力,构建稳定的、多元一体的大湾区文化格局,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认同,这是十分重要的探索。

“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主办,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汉仪字库和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联合承办的一项以汉字创意设计为载体,以汉字文化推广、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为使命的全球性文化盛事。已举办两届的大赛分别以“心生万物”、“家和万事兴”为设计主题,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美国、韩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积极参与,最后均产生了17个重量级奖项,百余件优秀作品。2018年12月,“汉字之美”获奖作品在粤港澳大湾区完成巡展,这是一次以汉字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重要实践。

以汉字创意激活传统文化。汉字作为古老文明的载体,需要全新的时代表达。汉字除具表意功能外,还有独立的美感。“汉字之美”就是在尝试搜集全球设计灵感,对汉字进行创造性的传承和转化,以汉字为本体设计出不同的产品来。通过以汉字为创意主体的展示,唤起粤港澳三地人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深刻感知;对汉字的创意化表达,让三地人深切感受到汉字创新设计的强大魅力,感受到古老的汉字也可以很时尚。汉字与设计相结合的形式,有力地拉近三地文化与中华本源文化的距离,能够稳固中华文化传统在三地的根基,同时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转化。

以汉字实现文化共通,建构区域文化认同共同体。汉字为三地共通之文字,“日用而不知”,虽然大家有着多元文化背景,但是汉字一直蕴含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三地人的汉字思维却不曾改变过。“汉字之美”以创意之笔重新激活汉字、唤醒思维,让人们充分意识到汉字的联通思维,是凝聚区域文化共识的重要基础。同时,“汉字之美”设计产品也将有可能落地大湾区,充分利用大湾区经济区位优势,探索产学联动的模式创新,完成由文化领域向经济领域的跨越式合作。

以汉字促成文明对话,探索全球沟通路径。“汉字之美”落地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有力地促进中西文明的对话和沟通。香港、澳门多元文化共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香港能够成为沟通汉字和英语言国家,澳门能够成为沟通汉字和拉丁语系国家的 “跨文化之桥”。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型枢纽,习近平主席讲到“要保持香港、澳门国际性城市的特色,利用香港、澳门对外联系广泛的有利条件,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国家方针政策,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香港故事、澳门故事,发挥香港、澳门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汉字之美”能够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起点,在保持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激发粤港澳大湾区的汉字创意活力和产能,通过“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进行不同文化的深度对话,使粤港澳在汉字的创意书写中打开中西文化汇通的大门。

作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汉字定能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推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融合与发展。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澳门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澳门回归日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