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金融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扩宽了金融发展的渠道,提高了人们对资金使用的效率,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等。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网络诈骗较多、金融交易的潜在问题频发等,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文章以此为背景,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探讨,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宏观经济;影响;策略
一、 引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得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强,尤其在金融发展领域中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成为金融发展的一个趋势,不仅提高了金融发展的效益,同时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将互联网与金融进行联系不仅体现了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也能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资源的快速流通,对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帮助较大。虽然互联网金融具有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由于网络的隐蔽性等弊端,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引导,采取有效的措施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与效果。
二、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介绍
互联网金融是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并且与金融相结合的一个产物。我们可以将互联网金融理解为:人们借助于互联网科技来开展金融业务的一种新型业务方式。与传统的金融业务相比,互聯网金融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速度快、效率高、费用少等,能够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但同时互联网金融又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发展而来的,很多地方都体现着互联网的特色,具有互联网所具有的弊端,比如交易双方的隐蔽性较强,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较大等。将互联网与金融进行结合,既是互联网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金融效率的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给社会带来的便利以及效益也不断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等作用明显。
三、 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工具或者手段,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着较大的影响。目前市场上的各大主体都将目光瞄准了互联网金融,由此在互联网金融上引起了加大的竞争,这样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但是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虽然互联网金融给我国带来了较大的好处,但是仍然暴露出了一定的弊端与风险,给国家的监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有利影响
第一,有利于活跃市场经济。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使用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活跃。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依赖一定的技术手段,而互联网金融作为当前金融发展的趋势,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享受着较大的便利。因此企业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来实现自身的各个经营活动,大大降低自己的交易费用以及成本,不断活跃市场经济,让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增长。其次对互联网金融的应用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反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疑提高了经济的增长速度,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大降低了金融行业的交易成本,提升了企业交易的效率,促进了金融行业竞争的加剧。但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丰富了人们的投资范围,更多的人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投资,使得社会资本能够得到快速流通与周转。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人们更多的机会,使得人们可以从互联网渠道上参与到社会投资、对多余的资金进行理财德根,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社会消费不断活跃,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渠道,来实现金融产品的自由选择并在节约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提高融资效率。
第三,有利于改变人们的交易方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进步使得人们能够摆脱传统交易的弊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来进行金融交易。在传统的金融交易体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需要拿着大量的现金,不仅造成了交易成本的提升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则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经济交易水平的提升,让人们的交易方式得到改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经济交易,改变了传统经济交易模型下的弊端。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方式,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们进行交易,这也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二)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到互联网金融便利性的同时,也会受到互联网金融弊端难度困扰,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宏观经济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例如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在发展模式以及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同样存在着不足,使得人们在使用互联网金融时会面临着相应的风险,威胁到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例如在我国互联网金融中常见的风险包括:违约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等。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将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损失,伤害到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并且这些风险的防范难度较大,给人们的经济财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三、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能够看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但互联网金融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要想提高互联网金融的作用,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
(一)加强对互联网的金融监管
为了提高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效率,降低对我国宏观经济以及居民个人造成的风险,我们需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给人们的金融交易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同时也给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在使用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并且规避到互联网金融的弊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给人们的金融交易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同时也给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我们在使用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需要做到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并且规避掉互联网金融的弊端。从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情况来看,虽然采取了有效措施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等特征,使得人们无法充分有效地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为此首先需要积极建立起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撑,同时在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过程中还需要提高监管的效率。其次还需要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来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有效的监管,例如监管机构需要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做到严格执法、有法可依,对违反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
(二)强化风险管理
要想发挥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有利影响,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互联网发展中的风险管理。与传统的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更加不确定性,人们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判断的难度更大。而如何有效地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是互联网作用发挥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在开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风险评估,对不同金融业务的风险系数进行判断,同时还需要制订出有效的风险预备方案。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人才建设上入手,不断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人才建设,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以及素质,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为宏观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帮助。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既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监管部门的职责,我们需要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措施来对风险进行管理。
(三)加大信息安全宣传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要想提高互联网金融在宏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促进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我们还需要加大对信息安全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能够重视自身的信息安全,提高对互联网风险的防范意识。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虚拟平台进行的,因此不仅容易出现信息的泄露,同时也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而给交易者带来损失。所以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宣传,提高公众的信息安全意识。金融机构则需要定期对金融系统的安全进行查看,防止可能存在的风险。金融机构在业务过程中需要给公众提供必要的引导与告知。而客户自身则需要加强自身素养的锻炼与判断能力的提升,不对陌生人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要想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效率,我们还需要加大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将人们纳入央行的征信体制中。互联网金融的最大特点就是虚拟性,人们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方便快捷地进行金融交易。但是與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比如常见的违约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交易双方的信用,同时也会增加人们的交易成本,不利于和谐网络交易环境的打造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人们需要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的查询以及使用。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查看客户的信用情况,尽可能地避免信用风险。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经济发展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以及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人们需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经济性的作用。同时还需要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情况来打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让互联网金融能够真正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蒲志恒.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财经界,2016(17):3.
[2]张珊.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人力资源管理,2018,136(1):13-14.
[3]张学深.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探讨[J].时代金融,2015(9):253,256.
[4]李霄.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6(16):22-23.
作者简介:薄涛,日照市水务集团供水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