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再造:小学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新视野

2020-11-30 08:49徐美兰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融合教育

徐美兰

摘要:实施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最佳的路径是文化再造,文化再造的有效载体是开发校本课程。随迁子女学生占比较高的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进行了学生文化再造的探索,学校研究的文化再造课程是一种主题性课程群,它主要包括三种课程群,即西庐文化课程群、高雅艺体课程群、跨学科单元课程群。学生文化再造要遵循几个原则:需要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包容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文化再造要践行“学做一体”课堂,要注重多样化的评价。

关键词:文化再造;随迁子女;融合教育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向城市涌入。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有2.6亿的进城务工人员。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务工人员的子女随着父母来到城市,开启他们的求学生涯。

许多专家学者对如何做好随迁子女的融合教育进行了研究。有专家认为学校要根据随迁子女教育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来确定融合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校本课程是实施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定点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学校近五年随迁子女占比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校随迁子女学生的占比很高,2019年看似有所下降,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户口已迁入太仓,从本质上讲,他们依然是随迁子女。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努力探索融合教育的有效路径,竭力为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服务。

我们通过面向家长、师生发放调查问卷,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全面聆听各界声音。调查显示,80%的家长希望学校开设地方文化课程,让孩子融入本地文化,对太仓本地方言、传统工艺的学习尤感兴趣;76.3%的学生对“动手做一做”的传统工艺课程需求迫切。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论证研讨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学生文化再造是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应然模式。

一 、文化再造的理性思考

(一)文化再造的內涵与课程

再造,即再创造。文化再造是指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更新、重构、提升。学校中的随迁子女来自全国各地,自然带着地域差异,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化再造,让随迁子女的家乡文化与本地文化进行融合,赋予其积极的影响,最终实现随迁子女文化素养的提升。

对学生进行文化再造,需要一定的载体,那就是课程。我们研究的文化再造课程是一种主题性课程群,而不是指单一的一门课程。西庐文化课程群、高雅艺体课程群、跨学科单元课程群共同构成学校的文化再造课程体系。我们通过课程的实施,让随迁子女有机会接触、有条件享受、有平台展示,实现学生文化素质与气质的改变、修养的提升。

(二)文化再造的理论基础

1.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一直以来,学校只强调学生语文和数学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它启示学校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必须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根据生活的需要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文化再造课程的基本内容

我校构建的学生文化再造课程体系就是上文提到的西庐文化课程群、高雅艺体课程群、跨学科单元课程群,具体框架如下。

(一)西庐文化课程群

西庐文化课程群由西庐文化主体课程与西庐文化学科课程构成。

西庐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王时敏在太仓市城厢镇西郊筑的田园式别墅,他晚年在此居住。本校与西庐为邻。从王时敏仁义至善、静心笃修、执着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治学精神中,我们提炼出学校精神——养正至美。“养正至美”是指师生员工“以修身为本”,涵养正气,持之以恒,不断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西庐文化主体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娄东画派”四王之首的王时敏,通过“走近王时敏”“王时敏在太仓”“王时敏作品欣赏”等专题活动,了解王时敏的事迹,学习他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太仓其他名人,如王锡爵、张溥、郑和、吴晓邦、吴健雄、朱棣文等。我们通过西庐文化主体课程群的的开发与实施,让随迁子女与本地生一起,接受富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太仓,增强作为新太仓人的自豪感。

在西庐文化引领下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就是西庐文化学科课程。它指的是通过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学做一体”课堂,重视体验、感悟,重视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随迁子女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找到自信,感受到参与合作的快乐。

(二)高雅艺体课程群

挖掘艺术、体育、科技三个板块的课程资源,进行高雅艺体课程开发。艺术板块有翰墨、麦秸制作与欣赏、楹联、小主持人训练营等,体育板块有象棋、篮球、足球、田径、绳毽、武术等,科技板块有趣味实验班、模型制作、机器人等,通过辅导老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成立一个个“校级社团”,让学生徜徉在高雅艺体课程群中,从而全面提升素养。

(三)跨学科主题课程群

跨学科是以一门学科知识为基点,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聚焦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融合于生活的创意与思维的拓展,提升学生的基础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学科,我们做“美丽江南”主题,如“诗韵江南”“津津有味话美食”“有趣的太仓话”等。数学学科,我们做“有趣的大家庭”主题,如“1的变变变”“我要找到你”等。英语学科,我们做“美丽的邂逅”主题,如“西方餐饮”“中西方交往礼仪”“中澳文化之异同”等。综合学科,我们做“水乡渔船”“水乡歌儿多”“吴地民间传统游戏”等主题。

三、学生文化再造策略

(一)遵循几个原则

1.需要性原则

有需要,才会有动力。学生文化再造课程的开发要顺应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素质的人才,学校就要响应,就要为社会服务。同时,文化再造课程的开发,也要呼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

2.差异性原则

不同文化背景的随迁子女进入流入地学校学习,他们的知识能力、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心理意识等都是有差异的,文化再造必须遵从差异性原则,不求整齐划一,只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重构、有所提高。

3.包容性原则

文化再造并非从零开始,并非对随迁子女原有文化背景的全盘剔除,而是促进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相互建构,加快不同学生在文化等多个部分的整体发展,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4.创造性原則

文化再造是以课程为载体,通过给学生提供多样适切的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课程就有创造,在学校创造性地提供的校本课程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得以实现。

(二)践行“学做一体”课堂

“学做一体”课堂的理论基础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它是针对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提出的,旨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学习的目标不仅定位于知识习得,还定位于实践感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它是以具体学习活动为组织要素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学科知识的一种结构化、可操作、能体验的呈现方式,学生在具体活动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并运用知识,同时实现实践感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养成精益求精的思维与做事习惯。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学做一体”课堂体现为以活动单为支撑,将以学科知识文本为呈现方式的教材,转化为以学生实际活动为呈现方式的教材。在高雅艺体课程群实施中,我们以“麦秸工艺”“烙铁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手实践,不断提升审美水平。在跨学科主题课程实施中,我们引导学生整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在一系列相关的活动中解决问题、建构知识。

(三)注重多样性评价

评价,是学生文化再造的重要一环。对学生文化再造课程的评价不但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度,还要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更要关注课程的适切性。

1.关注形成性评价

在对文化再造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度评价上,要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如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参与度、合作性等),利用成长档案袋来记录学生成长轨迹。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再造课程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校、教师要有自我反思意识,还要让社会相关人士、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改革课程。

3.关注差异性评价

文化再造课程遵循差异性原则,也重视差异性评价,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只要学生有进步、有收获,教师都应肯定、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力。

四、学生文化再造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文化再造,让随迁子女学生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尊严,找到了归属感。他们成长在城厢四小这块温暖、和谐的沃土上,他们早已与太仓的本地生融为一体。学校举办大队活动,男、女主持人分别来自安徽、湖南;六一文艺活动,上台表演相声的,一个来自福建,一个来自太仓;参加太仓市首届英语节活动,那个给英语动画片配音的小姑娘,是来自河南的……可以说,他们活跃在太仓这个大舞台上,努力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近三年,有200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课程技能比赛中获奖,其中随迁子女学生占比达85%。

(二)发展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在课程专家的引领下,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中,老师们编写了课程纲要,编写了校本教材,包括《麦秸工艺》《中国象棋》《享受阅读》等。

(三)丰富了学校的办学内涵

每年,教育局都会对每个学校进行综合质量评估,我校均能获得一、二等奖。我校是苏州市中小学生社团建设先进学校,苏州市中小学特色课程项目学校。学校的麦秸社团参加苏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评选,获一等奖,获江苏省二等奖;“高雅艺体课程群”的社团建设,获苏州十佳小学生社团提名奖……

学生文化再造,是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一条有效路径,它会给同类学校以借鉴意义。我们将继续不懈探索!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融合教育
如何提升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
成长之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