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30 08:42丁玉华
市场周刊·市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评价

摘 要:环境承载力理论在缓和人地矛盾突出、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承载力分析是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之一,文章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环境承载力分析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框架路线和方法手段进行了探讨,为完善规划环评技术方法库、指导规划环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承载力;规划环境;评价

一、 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基本特征

(一)累积性

首先,规划环境承载力分析不仅要考虑现状,还要根据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累积计算区域环境承载量,分析不同时期规划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利用情况。开发活动可以产生叠加和协同作用,导致超出环境承载力阈值范围。

(二)动态变化性

规划项目的实施环境承载力会随时间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不同的环境本底、产业结构、功能布局对区域的环境影响也导致环境承载力分析的不同结果。此外,任何一个区域都是开放的复杂系统,同周边环境在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进行交换与传输的过程中,也会对环境承载力造成影响。

(三)综合性

环境的承载能力不仅仅受自然环境问题的影响,还会受开发区技术发展水平、生产能力以及人口数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环境承载力分析研究中,必须兼顾环境效应、社会与经济效应三者的结合与协调统一。

(四)相对性

在不同的规划阶段,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环境保护手段以及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技术方法越来越成熟,较之于规划初期阶段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也会相对发生变化。因此,规划环评中的区域环境承载力是相对于不同阶段、不同的计算模型、该阶段的承载对象以及一定的技术水平来分析的。

二、 环境承载力指標分析

环境承载力主要分为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和社会经济环境承载能力两大类。

(一)自然环境承载能力

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影响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

资源承载力的大小通常通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承载力两个指标来反映,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和一定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水资源承载能力通过水资源利用强度量化表现。

环境容量体现为规划区域在一定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内可以容纳消解由于人类生产活动排放的各类污染物的能力。主要分为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和地表水环境承载能力。

(二)社会经济环境承载力

经济环境承载力大小通常通过污染控制、经济结构、资源节约等指标体现。在污染控制领域层中,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量反映经济发展造成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与经济环境承载力成负相关关系。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反映环境监管机构对污染控制能力大小,与环境承载力成正相关关系。在经济结构层中,第三产业占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反映了经济增长对环境压力大小,该指标与经济环境承载力成正相关关系。在资源节约层中,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反映同等水资源条件下的工业生产效率,该值越大,表明利用水资源的效率越高,与经济环境承载力成正相关关系。

三、 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一)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通过资料收集、生态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环境概况、资源赋存与利用情况等内容进行调查,掌握评价范围内的主要资源赋存和利用状况,评价生态状况、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识别制约规划实施的环境要素。

(二)制约因素分析与环境影响识别

基于环境现状和规划的分析结果,重点识别规划区域环境质量和环境现状、生态功能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差距,明确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结合规划的特征以及区域环境特点,从园区规划的目标、规模、布局、结构等方面全面识别规划要素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影响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尤其是潜在的、不可逆的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规划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以及规划要素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途径,筛选出受规划影响大、范围广的资源、环境要素,作为分析的重点内容。

四、 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中关于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理论方法体系,并且缺乏能够有效地动态评价环境承载力的技术程序。

(二)目前基于环境承载力分析法的规划环评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完善。在具体的承载力计算模式上方法不尽相同,对于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 解决方案

(一)加强理论研究

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底线”,它所能够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就像石油,煤矿等都是一些自然资源,通过长期的积累而来,这些天然的资源能够让人类的生活迈入一个新阶层,当然如果不加以把握,没有一个约束性,那么这种毫无节制的开采等会引发更多想不到的自然灾害,等到那个时候在后悔是来不及的,所以现在生产时要以保障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落实的标准。

(二)注重人才培养

在时代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复杂的形势也让环境成为难以攻克的课题。我们在不断探索新途径,解决环境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尽管在科技发达的现今,环境问题并不是能够用科技能够彻底解决的。我们要确定的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提升和保持良好的环境需要人们的认识,在科技的支撑下,研究出符合现阶段发展的保护环境的方案,同时还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要集合于各大理论将环境认识深化,以环境问题为基本原则,对地区分片管理,针对地域特质形成针对性的方案,形成一个星状网络,统一进行管理。

六、 结语

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做好环境承载力研究,对指导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会林,林加华.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方法[J].低碳世界,2019(8):63-64.

[2]李萌飞,翁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视界,2019(23):254,260-261.

作者简介:丁玉华,江苏润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评价
唐DM 智联创享型
难与易
2006—2017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