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静脉采血影响因素及对策

2020-11-30 08:52刘玉明
健康大视野 2020年22期
关键词:静脉采血存在问题患儿

刘玉明

【摘 要】 目的:通过对日常采集患儿血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找出对策解决问题, 采集合格的静脉血标本既避免给患儿带来痛苦,又能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可靠的检查依据。方法:分析患儿静脉采血不合格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采集检验标本的合格率。结果:通过对患儿静脉采血出现不合格标本的因素进行分析,提高了患儿检验标本的送检质量。

【关键词】 静脉采血;存在问题;对策;血标本;患儿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2-238-01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诊断疾病的方法日益增多,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高质量的血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血液标本作为必要检查仍是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基本方法之一[1],是否成功的采集血标本,与诊断、治疗疾病密切相关。随着真空采血耗材的普遍使用,患儿采血相比较简单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患儿静脉采血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现总结如下。

1 存在问题

1.1 采血不成功

1.1.1 患儿父母忐忑不安的心理因素,甚至有些父母期望值过高,要求一针见血,让患儿无痛苦的完成采血,不成功就指责辱骂,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增加采血者心理压力,导致采血不成功[2]。种种负面心理都会影响操作时采血者正常水平的发挥,导致采血不成功。患儿哭闹与父母的配合程度影响患儿静脉采血的成功与否。

1.1.2 采血者的医疗技术水平

采血者操作能力的熟练与否;工龄的长短;责任心与个人素质的强弱;医院中操作相对欠缺的低年资操作者较多,易存在急于求成、紧张或急躁的情绪等, 导致采血不成功。

1.1.3 采血者自身因素方面

采血者身体不适时,也会影响静脉采血水平的正常发挥,导致采血不成功[3]。

1.2 血标本过少

1.2.1 患儿接触不熟悉的医护人员,对采血室陌生环境没有安全感,恐惧的心理容易产生,不配合采血,很难保证静脉采血的成功,尽管有时一针穿刺成功,但由于患儿哭闹、用力挣扎等原因,都有可能使穿刺的采血针脱离血管管腔,造成抽血达不到要求的血量[4]。

1.2.2 患儿皮下脂肪厚,血管比成人表浅又细。患儿静脉充盈不明显,血管管腔细,不宜穿刺,易贴血管壁且出血速度慢,造成患儿静脉采血的成功率不高。

1.2.3 采血量少,标本量不足,血液和抗凝剂比例失调,真空管中的抗凝浓度偏高,由于渗透压的改变发生溶血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

1.3 标本溶血

患儿血标本溶血存在以下几种原因:采血步骤不规范;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静脉穿刺处用酒精或碘伏消毒,酒精或碘伏未干即开始采血;采血针头在血管周围反复穿刺,穿刺不畅,损伤组织较多;患儿外周血管较细抽血速度太慢;静脉采血时为增加血流而挤压采血部位;压脉带捆扎时间过长,淤血过久;混匀抗凝管时用力过猛或送检时振荡过大;真空管采血未抽足量,即真空管内还残留部分负压,引起标本溶血。溶血标本不仅红细胞降低、血细胞比容降低,血浆和血清化学组成也会产生变化,影响多项指标的测定。

1.4 标本凝血

患儿情绪激动、紧张会引起凝血、血小板数增多和纤溶活性的增强;患儿多动不配合,采血过程不顺利,在针管中血液可能已经出现凝固;采血时,压脉带压迫太紧或时间太长,会使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和因子Ⅷ释放和活化;针真空管侧针头没有贴近真空管侧壁,注入血液没有沿着管壁流下或者太用力,导致血细胞破碎激活凝血系统;未及时晃动或混合不充分,造成部分的血液凝集而影响检验结果。

2 对策

2.1 根据检验项目,在采血前向患儿家属详细说明检验的要求、目的及注意事项,做适当的解释,应尽力劝说患儿父母保持平静, 指导家长共同解决患儿产生的重恐惧害怕心理,消除患儿及家长不必要的疑虑和担心,采血者应鼓励、安慰患儿,不要表现出冷漠感,以免加重患儿的恐惧感。完成采血操作的前提是镇静与自信,采血者要保持良好的状态,良好的状态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选择明亮的光线环境,光线太暗,看不清血管;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影响穿刺。采血前充分评估患儿,较小患儿及易动患兒适合强制体位,一人协助,另一人操作。逆行穿刺采血法能提高肥胖患儿的静脉采血成功率。平时多加强低年资采血者业务培训,加强操作能力熟练操作,提高低年资采血者的医疗技术水平。

2.2 在采集过程中,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行穿刺;避免针头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力求“一针见血”;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应过长或过紧,最好不要超过一分钟,以免淤血和血液浓缩[5];血管不明显时禁止用力拍打,可以采取热敷等方法,扩张充盈血管;采血针真空管侧针头贴近真空管侧壁,使血液沿管壁缓缓流下,避免血细胞之际撞击造成破裂引起溶血;采血完成后禁止用力摇动抗凝管,更不能因采血量不足将两次抽取的血液注入同一试管,应立即将抗凝管轻轻上下转动4-5次,使抗凝剂与血液混合充分,同时要防止血细胞受剧烈震动而被破坏,即可充分混匀血样避免凝血,又可有效的防止溶血。

3 结论

患儿静脉采血成功的前提是有效的医患交流沟通,保证静脉采血成功的基础是熟练的操作技能, 采血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排除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不断提高患儿静脉采血的成功率, 不仅能减少家长和患儿的痛苦,还能保证血标本的送检质量,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临床正确诊断疾病、合理确定治疗方案、把握抢救生命最佳时机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周春美, 刘小玲, 齐秀泽, 等.护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255-333.

[2] 朱文辉.婴幼儿静脉采血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8):287.

[3] 陈小娘.小儿静脉采血成功率影响因素与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36):3428-3429.

[4] 熊晓红, 胡荍.预防接种门诊儿童的心理反应及护理[C].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 2007.

[5] 熊立凡, 刘成玉. 临床检验基础习题集[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猜你喜欢
静脉采血存在问题患儿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循证护理在小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静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式及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研究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白血病·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