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江
摘 要:小学是学生树立三观的重要阶段,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教育理念也在更新,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本文将结合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的意义,讨论创设学习情境、遵循学生年龄特点、树立团队意识、培养竞争精神等德育策略,为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塑造健康全面的人格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10-0-01
引言
“新课改”落实后,小学体育教育也开始改变自身教育形式与教育理念,将核心素养培养视为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体育教师也开始重视德育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课堂的积极性,开展必要的德育活动,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塑造学生坚强勇敢、不屈不挠、乐于助人等优秀品格。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体育德育意义
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并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主要任务,而体育课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体育品德、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体育品德是三者中最关键的一环,核心素质培养强调“德育为先”,所以教师在开展体育训练时,应增加德育知识的比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不仅体育成绩会有所提高,同时自己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受益。另外,通过体育训练还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并在增强个人运动能力的基础上,促进个人身心的全方面发展。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如果能建立充足的自信心,也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帮助。
二、在小学体育中渗透德育的有效路径
1.创设合理学习情境
很多小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前,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与学习大部分来自实际生活,因此其往往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并不感兴趣,反而对生活化、趣味化的游戏十分热衷。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出生活中存在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上创设出各式各样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进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体育课堂的魅力,增加与教师之间的黏性。例如,在学习前滚翻时,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害怕受伤,所以不敢去做或者动作不够舒展标准。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参考“刺猬”的形态,并提问“刺猬如果遇到危险,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呢?”,这时很多学生会回答“将身体蜷缩起来”。在得到这一答案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模仿“刺猬”的动作,这样就完成了“前滚翻”的动作练习。教师在创设学习环境时,要注意到学生才是课堂的根本,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与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才能够将德育工作开展下去。
2.遵循学生年龄特点
小学生的普遍年龄在6~12岁,年龄跨度相对较大,一、二年级的学生往往思维方式还比较稚嫩,但是四、五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学习习惯,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断调整。满足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认识水平的发展需求。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游戏为主,在课堂中加入基础的动作练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提升到团队竞赛层面,并在课堂上增加运动技巧的训练。
3.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体育课程具有开放性、动态化等特点,这也赋予了体育课堂独特的德育优势,无论是教师对课程的设计与安排,还是学生对课堂的積极性和热情度,都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很多体育活动都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所以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以将班级同学按照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小组的综合水平应趋近相同,这样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免在活动过程中因为实力的差异而产生挫败感,影响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可以创设更多的团队活动,增加团体类游戏的比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并自动自发地维护集体。例如,可以组织5V5篮球赛、两人三足等活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除了能满足自己的运动需求,还能互帮互助,加深友情。这些体验都是在传统课堂上体会不到的,而团队精神的养成也能够为学生日后成长提供更加深远的影响。
4.培养正确竞争精神
大部分学生在参与带有竞争性活动时,都具备好胜心,而培养竞争精神也是小学体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好胜心、竞争意识,就会导致其对课堂的参与性、积极性、热情大幅度降低,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跑步、篮球、足球等竞赛类体育项目对于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求胜心会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师要在这时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竞争精神,尊重运动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因为体育比赛中也包含着充分的教育价值和伦理价值,想要赢得一场比赛,不能仅靠高超的运动技巧,还离不开团队的配合、裁判的公平裁决、各种监督机制、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等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追求胜利,客观看待失败”的思想意识。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就选择投机取巧,做出一些有悖体育精神的行为。传递“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争精神,并在竞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也是落实小学核心素质培养的重要策略。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与领航人,需要认识到自身职能,在体育课上,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体育技巧和体育知识,还要将德育思想融入课堂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调动其对课堂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雪燕.少年强则国强——试析如何构建小学体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3):182.
[2]邹美文.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师友,2018,41(0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