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的研究

2020-11-30 08:52李翠纪胜鹏石睿
健康大视野 2020年22期
关键词: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李翠 纪胜鹏 石睿

【摘 要】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统计诊断、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并确诊,确诊率为100%,其中有9例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及内镜治疗,治疗有效率为100%(9/9);71例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其中68例患者出血有效得到控制,治疗有效率为95.77%(68/71),3例患者无效,无效率为4.41%(3/71)。结论:给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手术、内镜或药物治疗均具有良好的效益,只要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对症治疗,极大概率可控制出血及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治疗;消化内科

【中图分类号】R75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2-195-02

上消化道出血是由于屈氏韧带上方十二指肠、胃及胰胆管病变所致的出血,多由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及胆道出血等引起[1]。临床症状以呕血、黑便为主要表现,还会伴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表现,当出血量>1000mL或超过循环血量的20%时,可引起周围循环障碍[2]。该病因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如不及时进行救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本研究将我院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针对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手段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9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3.52±5.06)岁;疾病类型:胃黏膜病变15例,消化性溃疡出血29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8例,出血性胃炎18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呕血、周围循环衰弱、黑便等临床症状。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3]中消化道出血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协议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②合并其他器官严重感染患者;③合并肝、肺、肾疾病患者;④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⑤患者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⑥对相关药物过敏患者或存在手术禁忌史;⑦患者精神认知异常。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确诊48h内均给予纠正钙磷代谢紊乱,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且给予其营养支持,补充血容量、止血等对症处理。根据患者不同病症及病情严重程度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并做好患者血供蛋白、红细胞等情况记录。针对呕血、黑便严重患者给予止血剂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再给予生长抑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服用,短时出血无法控制或出血效果不理想患者根据胃镜明确出血部位后,采用不同治疗措施,如抑制胃酸分泌、血液补充、对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注射硬化剂、喷洒去甲肾上腺素于出血部位等。涉及止血药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酚磺乙胺6-氨基己酸、奥曲肽、凝血酶、云南白药、安络血、PPI制剂、维生素K、H2受体拮抗剂等。

1.4 评价指标 统计所有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患者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血压、心率稳定,实验室检查显示胃液无血迹为显效;患者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压、心率稳定,實验室检查显示胃液无血迹但呈淡粉色为好转;患者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血压、心率不稳定,实验室检查显示胃液仍呈鲜红色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n*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并确诊,确诊率为100%,其中有9例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及内镜治疗,治疗有效率为100%(9/9);71例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其中68例患者出血有效得到控制,治疗有效率为95.77%(68/71),3例患者无效,无效率为4.41%(3/71)。3例无效患者为老年群体(>65岁),短时间内出血量>1000ml,出现休克、周围循环衰竭等症状,家属放弃治疗。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病症之一,以呕血和黑便为主要临床症状,且血容量的减少会导致周围循环变化。因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如不及时救治,容易因失血过多而导致失血性休克。胃镜检查在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很高,十分安全便捷。多数患者在病发48h及时进行救治可得到有效治疗。本院治疗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对症治疗,即配合胃镜检查确定患者的出血部位,观察患者的出血量、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初步判定病情,实施相应的止血措施,避免大量出血导致患者出现休克、贫血或周围循环衰竭。对血容量不足患者遵循“量需而入”的原则,及时给予静脉滴注、血液补充等调节体内血液供给及血量循环,促进血容量增加。

目前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还是要用药为主,若患者病情严重,需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顺畅、进食等,必要时可给予心电监护、机械通气等辅助治疗。此外,还需给予止血药物、积极补充血容量,输注葡萄糖溶液、平衡液、浓缩红细胞等治疗,改善患者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分析所有患者的治疗方案及结果发现,药物治疗中,洛赛克与西咪替丁属于常用治疗药物,临床疗效较好。对于危重患者,最佳治疗方式则还是手术、内镜治疗方案为主。

由此可见,只要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采取相应的有效治疗措施均可稳定疾病发展。

综上所述,给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手术、内镜或药物治疗均具有良好的效益,只要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对症治疗,极大概率可控制出血及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成用.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78.

[2] 涂家红,张明清,赵斌.危险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41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5):518-523.

[3] 周荣斌,林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修订稿)的阐释[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3):4021-4024.

猜你喜欢
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98例临床治疗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6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诊治效果分析
消化内科急性腹痛患者128例临床诊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