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丹辉
摘 要 在国内外有关情绪能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的方法,编制高校辅导员情绪能力问卷,问卷分为自我识别、自我调节、他人识别以及人际交往四个维度,经分析可得所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以江苏省高校部分辅导员为研究对象,对其情绪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得出高校辅导员的情绪能力在学历、院校类型、职称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情绪能力;情绪智力;问卷编制;学历;职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2-0019-05
1 引言
情绪能力的概念起初是来源于情绪智力框架,学者Mayer和Salovey在研究中首次提出情绪智力,并进行简单阐述[1]。在经过几年研究后,Mayer,Salovey和Caruso将情绪智力明确定义为感知与表达情绪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的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运用情绪促使思维的能力[2]。将情绪智力和情绪能力进行对比后,發现两者之间具有强相似性,都是用来描述个体感知、识别、理解和适当运用情绪的能力。但两者之间也是存在区别的,情绪智力是个体的潜在能力,更偏向于个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情况;而情绪能力则偏向于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外在表现情况,有一定的成长性成分,多使用于社会与教育相关研究中。徐长江在研究中指出,可以通过情绪胜任力素质来反映情绪能力,从识别自身和他人情绪、调节自身和他人情绪等角度分析造成教师工作绩效突出的个人情绪[3]。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对于情绪能力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情绪智力、情绪胜任力、社会情绪能力等方面展开,都能够反映出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领会、识别、管理以及表达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在社会环境中管理和合理使用自身情绪,与其他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本文认为,情绪能力是个体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等来识别和管理情绪并应用到社会关系中去,帮助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而教师情绪能力是目前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新兴课题,研究表明,情绪能力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个人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甚至与教师工作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与压力和倦怠呈负相关。所以,情绪能力对学生以及教师本身都有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作为和大学生接触较多的群体,繁重的工作任务让其更容易表现出情绪耗竭、工作行为失范等情况,是高情绪劳动的教师群体。
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关于情绪能力的相关研究在慢慢增加,但是对于反映情绪能力的评估方法却较少[4]。马辰编制了中小学教师情绪胜任素质问卷。国内外缺少对于辅导员情绪能力简练又全面的测评工具。本研究选取高校辅导员这一高情绪劳动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情绪能力为切入点,构建高校辅导员情绪能力的结构维度,力求编制出符合高校辅导员实际情况,具有较高信效度的情绪能力测量问卷。一方面可以为情绪能力理论的本土化发展作出一定贡献,丰富情绪能力理论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可以给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资料,为优化及提升辅导员情绪能力提供理论层面的依据。
2 研究方法
初始问卷的收集与编制 本研究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江苏和福建两地的500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访谈,编制半开放式问卷,以进一步了解高校辅导员情绪能力有哪些具体表现。通过资料分析和调查了解,参照现有的关于情绪能力的相关研究,以情绪学习理论和特拉华社会情绪量表的中文版等为基础,结合访谈反馈,并邀请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授与研究生进行审阅,确定了自我识别、自我调节、他人识别及人际交往这四个维度,编制出《高校辅导员情绪能力问卷》的初始问卷,共34个题目。
研究样本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研究者发放编制的问卷,并告诉被调查者所填写的内容仅用于相关学术研究,会采取严格保密的措施。在发放问卷后,不限制作答时间,但一般用时五分钟。为了考察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和项目的适宜性,先进行预测,预测被试为江苏省和福建省高校的125名辅导员,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而得到正式问卷。正式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计分方式,将每个题目的选项分为五个等级,其中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有些不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有些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本研究正式问卷总共发放500份,有效问卷有489份,具体的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
同时,从表1可知,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卡方值都大于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卡方值,表明预试和正式问卷调查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性。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高校辅导员情绪能力问卷》初始问卷,总共34题,其中包含自我识别、自我调节、他人识别及人际交往四个维度的内容,问卷的信效度都达到了心理学测量的标准,采用的是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形式,所得分数越高,变量的程度也就越高。
数据统计 本文采用SPSS 24.0和AMOS 24.0两个统计学软件展开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预测试数据的项目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预试问卷中的项目进行分析,从中删除不合格的项目,将剩余项目重新组合,得出新的问卷。
首先,基于所收集的预试数据,利用极端分组法对项目区分度展开检验,得出得分排名在前27%和后27%的两组被试得分。本研究参与预试的总共125人,排名在前34位的被试者得分在125分以上,排名在后34位的被试者得分在46分以下。进而可将分数为125分以上的标记为数值1,分数为46分以下的标记为数值2,求得决断值,即临界比。若题项决断值的显著性检验大于0.05,则需要将此题项删除。同理,对预测问卷中的题项进行决断值检验,得出每道题项都能够通过检验,表明题项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其次,对预测问卷数据展开因子分析。以因子分析的意义为基础,基于三个原则对不合理的题项进行删除:可以删除在两个及以上公共因子中因子载荷系数相近的题项,即两个及以上公因子的因子载荷几乎相等;删除公共因子总共仅有一个或者有两个无法解释意义的题项;删除公共因子中载荷系数小于0.35的题项。
情緒能力在学历、院校类型、职称方面的差异比较 从上述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从总体维度上,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校辅导员的情绪能力得分高于本科及以下学历的高校辅导员,并存在显出差异。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量差异,因为在样本量选取上,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校辅导员占大多数,很有可能影响分析结果。除此之外,可能是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所接触的相关内容更广。
不同院校高校辅导员的情绪能力具有差异性,普通院校的高校辅导员的情绪能力得分高于职业院校。原因可能是普通院校有稳定的组织结构且资源丰富,而职业院校辅导员压力较大,教师团队管理也不够细致,众多辅导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都有可能造成此种差异。
不同职称高校辅导员的情绪能力具有差异性,中级及以上辅导员的情绪能力得分高于初级及以下。原因可能是完成高校职称评定中级及以上的辅导员,更有成熟的情绪经验来应对工作中的各项事件。
5 结语
1)本文编制的《高校辅导员情绪能力问卷》(正式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后,得出问卷主要包括自我识别、自我调节、他人识别、人际交往四个维度,反映高校辅导员的情绪能力。
2)本文对江苏省高校辅导员的情绪能力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学历、院校类型、职称三个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不同学历、不同院校、不同职称的高校辅导员在情绪能力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异。
参考文献
[1]Mayer J D, Salovey P.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ors[M]//Salovey P, Sluy-terr D.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Harper Collins, New York,1997:3-34.
[2]Buckley M, Storino M, Saarni C. Promoting emotio-n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psychologists[J].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3(2):177-191.
[3]徐长江.教师情绪胜任素质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3):57-61.
[4]Denham, Susanne A.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e as Support for School Readiness: What Is It and How Do We Assess It[J].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2006(1):57-89.
[5]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6]高升.元情绪的理论与测量简述[J].科协论坛,2012(1):65-66.
[7]李文静.教师的情感能力及其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3):29-31.
[8]邵国平,苗德露,杨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结构与测量[J].心理研究,2013(2):85-89.
[9]Kotsou I, Nelis D, Grégoire, J, et al. Emotional plasticity: Conditions and effects of improving emo-tional competence in adulthood[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1(4):827-839.
[10]Trzepacz A M, Vannatta K, Davies W H, et al. Soci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Functioning of Children with Hemophil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2003(4):225-232.
[11]Jennings P A, Brown J L, Frank J L, et al. Impacts of the CARE for Teachers Program on Teachers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and Classroom Interaction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7(7):101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