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推进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2020-11-30 09:17沈万根
商业经济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族高校长效机制

沈万根

[摘 要] 民族高校在打赢稳定脱贫攻坚战中能够切实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促进民族高校社会价值实现的同时,推动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与乡村振兴。目前,在助推过程中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亟待解决,通过探索解决困境的实践路径,借以切实助力边疆民族贫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民族高校

[中图分类号] F2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11-0137-02

Abstract: In order to win the battle of st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ethnic universitie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own advantages to promote the st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ethnic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in border areas while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value of ethnic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iculties to be solved in this process. Through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path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we can effectively help the frontier ethnic poor villages win the battl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ethnic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in border areas, st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long-term mechanism, ethnic universities

2015年,在中央扶貧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提出“五个一批”工程,其中明确指出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民族高校推进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不仅是民族高校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稳定脱贫促进民族高校自我完善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边疆民族贫困村通过民族高校的帮扶深度挖掘自身发展潜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为其实现稳定脱贫并走向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面临困境

(一)稳定脱贫帮扶主客体认知存在偏差

首先,帮扶主体盲目化。帮扶主体认知盲目化主要是指帮扶主体对帮扶认知存在一定偏差,从而导致民族高校的帮扶与其他部门呈现同质化趋势,并没有充分体现民族高校的优势。民族高校作为帮扶主体首先应当在对怎样帮扶边疆民族贫困村具有明确的认知。但是在包保帮扶初期,帮扶主体多采取直接给予金钱、物品等形式进行帮扶,没有真正解决贫困户的实际问题,大部分农村在物质贫困的同时存在大量精神贫困。其次,帮扶对象的思想观念有待转变。民族高校在包保帮扶过程,有的采取适当给予贫困户生产资料的方式,例如帮扶单位或帮扶人为帮扶对象提供鸡雏与饲料,帮助其通过养鸡来增加收入,通过贫困户自身劳动实现脱贫。但是,许多帮扶对象在饲养一段时间后将鸡雏用于自食,有的甚至在收到鸡雏后随即转卖,最后并没有实现最初增加收入的预想。同时,在民族高校为其提供经济作物进行种植,进而提升其收入,但是大部分只有在他人尝试后获得经济效益后才愿意进行相关种植尝试,使得经济收益相对滞后。正是由于帮扶主客体两方面的认知上存在偏差,直接影响民族高校推进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的实效性。

(二)智力支撑与技术支持耦合程度浅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当注意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在民族高校推进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的实践中,也应当秉承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原则。但目前民族高校在推进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的过程中,虽然根据该贫困村实际情况制定顶层设计,但规划中的部分项目缺乏科学论证,进而致使部分项目只是“理论项目”,仅具有方法论意义。民族高校缺少对持续推进的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的研究中心作为载体,缺乏对稳定脱贫尤其是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的基础性研究,进而导致边疆民族贫困村后续发展缺乏理论支撑与行动指南。同时,在民族高校提供技术支持方面并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在顶层设计中并未对技术支持进行的统筹规划,使得民族高校中技术支持主体在为边疆民族贫困村提供支持与培训没有具体的方向。

(三)学生参与覆盖面有待拓宽

民族高校多数为综合性院校,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同时拥有相当可观数量的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其中学生群体包括研究生与本科生。民族高校推进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的帮扶主体不能够仅是民族高校领导、教师,而应当将民族高校的学生也成为帮扶主体,让民族高校学生也投身于脱贫攻坚战当中。但是目前学生参与人数较少,参与者以民族高校的学生干部居多。民族高校学生投身于贫困村稳定脱贫,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自身学习的理论并对所学理论具有深入的理解,并提升学生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专业理论水平。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帮助民族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实践提升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且有利于民族高校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形成,还有利于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三农”的认同与亲切感,进一步打造民族高校学生“扎根边疆、服务‘三农”的价值取向,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干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干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然而,民族高校学生参与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的覆盖面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高校对贫困村的智力支撑和民族高校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长效机制

(一)改变认知与转变观念同步推进

首先,帮扶主体改变认知。改变认知主要指改变稳定脱贫帮扶主体对“如何帮”的认知。民族高校各职能部门及各学院积极参加到打赢边疆民族贫困村脱贫攻坚当中,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各职能部门及和各学院联动发力实现稳定脱贫,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帮助边疆民族贫困村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为其发展提供不竭的内生动力。同时,帮扶主体在物质上适当给予帮助,鼓励多在实现帮扶对象精神脱贫上做好文章。民族高校可将帮扶主体拿出的帮扶资金集中起来,由民族高校与边疆民族贫困村村集体进行对接,利用资金发展相关产业,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分红时适当倾斜于贫困户,实现村集体经济分红普惠全村。提高其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环境,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精神脱贫。并且通过带领民族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乡村,通过民族高校学生对帮扶客体的慰问,丰富其精神世界。其次,帮扶对象转变观念,树立主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关键在于头脑中是否有“先飞”与“先富”的意识。一方面采取教育的手段。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并且注重扶贫与扶智扶志的结合。因此利用民族高校最基本的功能,对边疆民族贫困村的村民尤其是贫困户进行教育,扫清贫困户头脑中的“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助力实现帮扶客体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另一方面,帮扶主体与帮扶对象之间构建奖惩机制。惩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转变观念是关键。例如帮扶主体为帮扶对象提供鸡雏进行饲养,二者之间签订合同,帮扶主体按期按数将成鸡收回并为其提供销售渠道,销售的利润归帮扶对象。若除不可抗力与重大疫情以外,鸡的数量有所减少,则帮扶对象需缴纳一定的违约金,利用这一形式去逐步改变帮扶对象落后的观念,为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二)推动智力支撑与技术支持协调发展

首先,切實发挥顶层设计的“指南针”与“定盘星”的作用。顶层设计,即发展规划是具有方向性的。因此,在推进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的过程中,要围绕发展规划执行的需要进行相关技术支持。以研究中心为载体,推进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的基础性研究。社会科学类学科可以加强对扶贫理论的研究、边疆民族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及理论的研究等等。理工类以及农学类学科可以加强动植物品种的培育研究以及农机等方面的研究。如边疆民族贫困村发展特色种植业的项目,农学专家则可对“种什么,怎么种”进行论证,经济管理学院的专家则可就“卖什么,如何卖”进行规划;法学院相关专家则针对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提前做好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等等。其次,技术支持要因地制宜,因户施教。习近平总书记在打赢稳定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强调:“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同时,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技术支持要根据贫困村发展实际开展,技术支持围绕贫困村发展相关产业推进供给侧改革,并且技术支持内容要系统化、规范化,使贫困村村民在技术上、思想文化上受到连续的系统培训,切实提升技术支持的有效性,使技术支持能够切实解决当前贫困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创造长期效益中发挥作用。同时,注重与当地土地资源情况、生态环境以及地区特色文化的结合,如延边地区由于土地多次口头流转,导致最初的土地承包者想收回土地用于自耕时,由于错综复杂的流转关系,往往难以及时收回。因此,因地制宜发展能够保障规划中的项目能够真正的落地投产,知识成果能够充分的转化为经济效益,帮助边疆民族贫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边疆民族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

(三)党建与实践教学带动学生全面参与

首先,党建带动学生参与。通过党建的形式率先动员学生党员投身于推进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以及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并以此学生党员为中心对民族高校的入党积极分子产生示范效应与辐射效应,并以此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稳定脱贫中。例如,延边大学美术学院发动学生党员利用暑假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部分贫困村绘制壁画,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其次,实践教学带动学生参与。大多数民族高校本科一至三年级、研究生一年级都会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因此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覆盖民族高校大部分学生。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以此为中心开展,带动更多学生进行参与稳定脱贫事业中。与此同时,应当看到由于资源限制,不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但至少能够保证志愿参与到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及乡村振兴的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通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实践教学带动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有力推动边疆民族贫困村稳定脱贫、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另一方面通过深入乡村,为学生上一堂生动的党课,坚定民族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帮助民族高校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民族高校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赵磊]

猜你喜欢
民族高校长效机制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民族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