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协同:融合实践型新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2020-11-30 09:17孙傲飚
传媒 2020年7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人才培养

孙傲飚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与产业之间的深入合作已经成为促进知识交流、强化创新发展的核心路径。产学协同机制的建构,尤其是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价值诉求的时代转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分析了融合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学协同机制的现实逻辑,并重点进行了模型建构和路径探究,对当前高校新闻教育改革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性。

关键词:产学协同 融合实践型 人才培养 实施路径

201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面对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高校要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将其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就业质量、促进转型发展的核心路径。再加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意见(1.0-2.0)》《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牵引,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产学协同机制建设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与实践,许多高校都成為领跑者,在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上提供了许多良好范式。但客观来讲,当前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的产学协同机制还处于表层合作阶段,由于思想认知、政策引导、监管激励等因素制约,还普遍存在内外部协调不一致、动力驱动不强、各子系统对接不全面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培养融合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上的优势作用。因此,有必要从新闻传播教育产学协同机制的现实逻辑、运行模型、实施路径三个维度入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与探讨。

一、融合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学协同的现实逻辑

融合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学协同机制的建构有着较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既有媒介变迁的现实诉求,也有产学协同的瓶颈使然,同时也有政府政策的牵引主导,具体如下。

1.媒介变迁的现实诉求。21世纪以来,媒介变迁日益频繁,我国迅速完成了由平面媒体向网络新媒体的时代转型,并推动了传媒业与教育、旅游、金融、游戏等诸多产业的融合。而这种“跨界”的融合发展,对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较高要求,使得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开始向市场化、复合型转变。传统单一的、单向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媒介变迁的现实诉求,高校必须要与时俱进,深化产学协同,积极培养融合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以充分满足新媒体市场特殊的人才需求。

2.产学协同的瓶颈使然。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产学融合上始终都在进行探索,但由于政策激励和组织保障的缺位,使得产学协同效果不佳,可持续性不强。产学合作存在资源逆向性。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单向求助于媒体企业安排学生实习,但自身因资源所限无法为传媒行业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最终影响了双方面向产品研发、培训拓展等方面的延伸。此外,产学协同运行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产学协同实践,大多还停留在表层合作方面,教学形式单一,以高校单向聘请媒体专家到校进行讲座为主,稳定性、长效性不强。产学协同面临的上述瓶颈,迫切要求高校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以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实训与产学研基地建设,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促进产学协同机制的全面优化。

3.政府政策的牵引主导。2018年9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出台,明确要求要全面推动高校与新闻单位人员互聘、实训基地建设、部校共建等校企合作教育机制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双创”理念由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后,短短五年时间国务院就密集发布了近70个相关政策文件。其中《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都明确提出要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价值与模式的时代转向。可以说,国家层面的政策牵引主导,为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产学协同机制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融合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学协同的模型建构

以协同理论来讲,序参量可以体现子系统参与协同运动的集中度,其主要由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并对协同行为进行有效支配。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产学协同中,序参量不是政府、高校、企业或行业等主体,而是相关主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有核心驱动力的宏观参量。在整个协同育人系统中,人才培养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存在,也是最能体现子系统参与协同运动集中度的存在。其中,地方政府、高校和传媒企业之间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属于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1.内部动力。其直接推动三者的协同育人,并在外部动力的介入下,以及自我创新的驱动下,由内到外的形成动力生成。地方政府和传媒企业作为外部动力核心主体,能够为融合实践型产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学协同提供全面的资源支持、政策支持,进而逐步培育竞争优势,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简单来讲,上述产学协同机制中,主要包括两大机制,一个是地方政府的宏观引领与调控机制,另一个是高校与传媒企业的协同合作机制,两部分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整个机制常态运行的核心驱动。

2.地方政府。尽管其并非产学协同的直接参与者,但却对整个机制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调控作用,某种程度上讲,融合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学协同的顺利发展,主要取决于政府合理的政策制定、系统的服务支持和适切的宏观调控。

3.高校与传媒企业。作为整个产学协同的核心参与主体,只有两者基于目标导向、序参量原理、反馈和效应,实现协同共商、共育、共享和共赢,才能确保整个产学协同机制的高效、长效运行。尤其是基于序参量原理的协同共育,是形成整个产学协同机制有序运动的根本,必须要在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下,高校与传媒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产出成果两方面进行深层合作,通过共设专业、共定课程、共建基地、共享资源、交互评价,达成既定的协同目标。

高校与传媒企业的协同合作机制是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机制存在,直接关系到整个机制运行的效果。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围绕高校与企业的产学协同机制进行重点建构,具体包括共建专业、共设课程、共开基地、共享师资、共同评价(如图1)。

三、融合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学协同的实施路径

在明确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学协同现实逻辑与模型架构的基础上,相关主体必须及时转变思维,从育人平台、实践平台、师资队伍、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建构实施,以充分发挥产学协同机制的优势作用,助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时代转型。

1.搭建产学协同育人平台。高校要对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产学协同机制的建设,提供倾向性支持,引导新闻传播学院与地方传媒企业展开合作,联合开展数字媒体特色班,联手培养数字媒体高端人才,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真正将企业核心技术课程融入现有教学体系。同时要加大媒体融合创新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传媒企业提供的具体标准建设一体化实训室、产学结合工作坊等。合作方传媒企业要定期派遣有经验的专家到校授课,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就当前国内实践现状来讲,校外新闻实践平台的企业合作方,以传统媒体为主,新媒体较少,且内地较多,发达地区较少,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专业格局。因此,当前高校要进一步拓展渠道,加强与高层次媒体、新媒体的合作,积极打造协同育人平台。需要指出的是,协同育人平台功能不应局限于教学维度,还要向成果共享方面进行延伸,通过具体项目打造应用特色学科,并加强新闻实务与舆论引导、新媒体传播、广告创意制作等方面的成果应用,为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提供坚实保障。

2.打造产学合作实战平台。高校要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如与地方旅游部门进行合作,负责其官方微信号的内容生产与运营工作、形象塑造与传播工作,并成立专业的运营团队,组建新媒体采写小组、编辑小组、技术小组、推广小组等,然后由教师带队进行组内协调和任务派遣,分别从采写、摄影、编辑、策划、运营、推广的等方面入手,进行全程化的实战指导,真正将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融入真实场景,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切实提高专业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公众号粉丝直接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增强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动态性,为后续实践教学优化调整提供依据。

3.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想实现产学协同机制的长效运行,就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支撑,这也是实现融合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产学共育的关键。高校要充分利用“千人计划”,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新闻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或自主选派教师前往地方电视台展开挂职锻炼,同时邀请媒体专家进校任职。此外,高校要积极组织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标杆”院校接受專业培训,并积极考察走访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等知名媒体,丰富教师经验,开拓教师视野。同时,高校还要积极聘请其他高校传媒领域知名学者,以及知名媒体的专家到校客座教授,定期为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讲学指导。总之,要全面提高新闻传播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占比,通过拥有丰富媒体业界经验的专家担任校内外实践指导教师,不仅能够弥补校内教师专业经验不足的短板,而且能够为产学协同育人机制的长效生成提供核心驱动。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围绕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规划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相关环节,积极构建“3+3+6”实践教学体系,凸显自身特色。具体来讲,就是打造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三级平台,设置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个层次课程,明确课内实训、实验课程、实习实训、专业竞赛、项目拓展、研究学习六个实践环节,真正形成由课内向课外、校内向校外的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融入大学四年专业教学框架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及地方各类专业竞赛,并带领学生开展全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全面提高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5.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高校要与传媒企业一道,在全面把握传媒业界发展现状与态势的基础上,积极邀请业界专家共同修订以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并做好相应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调整,开设新媒体工作坊、大数据应用、影视工作坊等课程,加强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实践,全面打造优质精品课程,凸显专业特色,为实现产学协同育人目标夯实基础。

四、结语

在产学协同的机制构建与实施中,高校、传媒企业、政府等相关主体,必须强化合作意识,从思想、管理、政策、方案、课程、平台、技术等诸多维度入手,展开全面对接和深度整合,以确保融合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产学协同的高效生成。

作者单位 包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江凌.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五大转型[J].传媒,2019(20).

[2]章彦,张恒军.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J].传媒,2019(20).

[3]董天策.优化改革课程教学 造就卓越新闻人才——以媒介批评教学为例[J].青年记者,2019(28).

[4]郝春涛,李春燕.融媒体时代地方新闻院校转型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7).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人才培养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