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锋 夏振彬
摘要:传统党报的理论评论工作面对“互联网+”的转型提升,遇到了困难和瓶颈。如何把“传播”当成党报理论评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扩大理论评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已经成为紧迫命题。本文以广州日报理论评论工作的转型探索为例,从内容生产的“变量”(出新)、产品呈现的“增量”(融媒转型)和思想引领的“常量”(主流意识形态)三方面以案说法,并对党报理论评论工作如何打开新局面、赢得新阵地的时代命题提供了观察视角和思考空间。
关键词:党报 理论 评论 媒体转型 “四力”
作为党报旗帜和灵魂的理论和评论,在新型主流媒体打造的进程中如何加快探索、主动作为?如何扩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摆在所有党媒理论评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命题。
广州日报作为较早探索理论评论工作转型的党报,近两年按照“全员参与、全员转型、全媒呈现、打造精品”的思路在追求“有思想的精彩”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一段时间以来,“广言”评论员文章质量继续提升,《理论周刊》“双月选题会”打造成拳头产品,热点时事评论突出时效性、思想性、生动性,沉淀了一些经验和启示,多次获得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赢得受众的认同赞许。
一、内容生产:表达上找变量
理论和评论的思想内核必须“守正”,但是表达上要想吸引受众,则应在“出新”上狠下功夫。
信息爆炸的融媒体时代,对受众(用户)来说,用眼球(拇指)投票是瞬间的决定,表面看轻而易举,背后却有着微妙复杂的传播学、心理学连锁反应。传统党报的理论评论很容易给受众“闷、板、空”等印象。融媒体环境一方面放大了传统党报理论评论板块的短板,但另一方面也给了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可以在新的传播语境中一定程度打破传统报纸版面很难打破的僵局。以理论为例,我们的努力方向是:让灰色的理论重新回归彩色。因为,理论本来就是来源于火热生活和多彩实践的,灰色不是理论宣传的“天然色”。评论亦然。
近半年来,广州日报“广言”评论员文章,有些引发全市“老城市新活力”大讨论,有些登上学习强国主平台“推荐”频道;学习强国转载推荐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篇数占该刊同期发稿数的3成;在人民网“观点”频道这个全国主流媒体时事评论的“竞技场”上,广州日报评论经常保持日均3-5篇的转载量,“出镜率”颇高。取得上述成效,靠的就是不断创新内容表达方式。
1.提高选题质量。党报理论评论的采编工作与其他稿件的采编工作最大的区别在于,从业者首先必须对政策学深悟透、知识储备充足、选题策划把控能力强。理论采编方面,需要深入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心策划选题、精心选择专家。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先后組织刊发的《实践创新每前进一步 党的理论创新就前进一步》《青年理想抱负与马克思主义天然契合》《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等重头文章,得到专家、读者欢迎,取得良好反响。
评论方面,我们在中心工作评论和热点评论选题上坚持“两条腿走路”。对中心工作、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评论,选题上坚持“上下结合”“大小结合”“远近结合”,亦即:既强调高站位,又重视基层关切;既强调大视野,又重视小切口;既强调登高望远,又强调贴近性。如,2019年5月22日、23日,广州日报两天之间共有10篇评论被人民网转载,选题既包括舌尖上的安全、老年人健身、APP侵权等民生话题,又有“卖萌经济”、“共享人才”等前瞻性观察,还有《“单院长”缘何广州粉丝这么多》这样的广州本地热点议题。反复揣摩用户所需、所爱,是新闻评论保持和拓展传播力的关键。
2.持续改进文风。党媒理论评论文章容易写得空洞、枯燥,带有一定阅读门槛。怎么“争读者”,如何“求关注”,这对文风是一个巨大考验。我们把改文风作为重要突破口。在角度上,尝试小切口、小角度,娓娓道来、以小见大;在文字上,多用短句、口语,要求文风朴实,新鲜活泼;在篇幅上,当长则长,当短则短,鼓励短小精悍、有声有色。《扶贫干部“怼人”为何获赞》《大学“似是而非”课何以成爆款?》《好老师应有“有趣的灵魂”》《别把代经济当做无厘头经济》等多篇热点评论转载广泛、新媒体浏览量可观。这充分说明,只要在文风上多作探索,党报评论一样可以很接地气、很有活力、很受欢迎。
3.尽量多视角解读。同样一个理论议题,通过融媒手段的整合和分发,从理论创新、学者评析、实践交流、百姓建言等多种视角进行呈现,便能增强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吸引力;同样一个评论话题,在把好政治关、是非关的前提下,让不同的观点形成对话甚至碰撞,既比单一立场更“好看”,也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促进思想解放。前者如对“初心”的探讨、对“老城市新活力”激发途径的分析;后者如对新职业、老字号、“代经济”的评说等等。
二、产品呈现:传播力上做增量
传播是采编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没有传播力、没有完成传播流程的新闻产品是镜花水月、缺乏生命力的。主流媒体要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就必须在提升传播力上下功夫。对理论评论工作而言,潜力从哪里挖?
1.往线下延伸。一年多来,由广州日报理论评论部策划组织的“追梦新时代 城市新活力”“擦亮城市文化品牌 推动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文化保护与城市活力”等高层次选题会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举行。以《理论周刊》和广州日报客户端“思享频道”为依托,理论部主动“走出去”,打造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双月选题会”品牌,着力加强与全国社科专家学者的联系与互动。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借助一次次选题会,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广州发展建言献策。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持续圈粉,影响力持续提升。实践证明,这种线下活动,不仅有助于生产优质内容、积累专家资源,还是一次次精准传播,成为扩大《理论周刊》辐射面、提升广州日报品牌的有益探索。
2.在线上拓展。受众在哪里,传播的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当前,人们的“媒介生活”更加个性化、分众化、场景化、体验化。传播者只有主动适应,才有望摆脱被动。广州日报理论评论部以广州日报客户端“思享频道”为主要平台,全力探索融媒改革。
一是全员转型。部门全体人员承担新媒体产品的策划、采写、编辑甚至开发任务,加大新媒体原创力度,精心设置“图说微党课”“理论头条”“学生时事课”“广州观察Vlog”“少年评论员·城事国事天下事”“公务员早班车”“热评快评”等栏目,深耕细作,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多媒体呈现。丰富融媒体产品,把长文章“斩件”、切分,探索在文字的基础上借助长图、flash、海报、视频等多元化呈现,让理论宣传更“潮”更鲜活。如,郑永年专访、广州亚洲美食节“广言”评论等,“思享频道”均推出“精华版”海报或长图,文字少而精,编排简而美,大大提升了宣传效果。
三是多平台展示。新媒体时代,理论评论的内容产品决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版面,而应“冲出二维平面”,拥抱多维呈现。广州日报理论评论产品除了通过报纸傳播,已基本实现了客户端与报纸版面并重,并逐步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有针对性地推广独家融媒产品。如“理论周刊双月选题会”,理论评论部与新媒体部通过APP、微博、微信等全平台直播,最近一期在线浏览量超过50万。
三、思想引领:守好价值的常量
在传播上做增量,在表达上找变量,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守住价值的常量。尤其广州处于“两个前沿”,更需要主流媒体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的制高点。广州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在打造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品牌上积极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即是做好理论和评论板块。
1.精心打造“广言”品牌,提升主流党媒声音影响力。《总书记视察广东一周年·一张来自广州的答卷》《奋进的城市出新出彩》《文化的盛宴 文明的华彩》等作品,被学习强国主平台或新华网、人民网等央媒转载推荐,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振奋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奋进的城市出新出彩》被省宣阅评后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向秀丽评论、“有事好商量”系列评论被中宣部阅评表扬。半年以来,全报社获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的稿件中,理论评论部占了将近一半。
2.加快办好《理论周刊》,打造宣传新思想的优秀平台。进一步优化《理论周刊》的栏目设置,提升策划水平,推进“新思想引领新时代”“理论周刊选题会”“高端访谈”“老城市新活力纵横谈”“学习问答”“广府新语”等栏目的精品化,推出郑永年、范恒山、韩庆祥、奚洁人等高端专家重头文章,赢得良好反响。同时,尽可能“盘活”专家资源,与“大V”专家增强互动,争取把他们的流量和人气导入到我们的融媒产品上来。
3.打造拳头型融媒阵地,打通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城市党报的新媒体平台,应该充分发挥权威性、公信力优势,以打造城市乃至区域内最具影响力的移动观点和智库平台为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社区微党课”“图说微党课”“书记一周”“公务员早班车”等产品日益得到受众认可,“广州日报思享频道”在党政相关部门、社科机构、学界、智库组织等目标受众的曝光率、知晓率稳步提升。
改革实践日新月异,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理论评论宣传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当前,舆论生态、传播形态发生深刻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党报理论评论工作者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心工作评论能否更“好看”?理论评论怎样向受众靠近?能否走出一条与理论评论特点相适应的媒体融合之路……未来,党报理论评论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党媒姓党”的天然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必须进一步破解“本领恐慌”,及时换脑子、转思路,调整团队工作思路、克服工作惯性,不断掌握新知识、开拓新视野,走出去、深调研,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党报理论评论工作打开新局面、赢得新阵地贡献应有的力量。
作者徐锋系广州日报理论评论部负责人夏振彬系广州日报理论评论部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