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0-11-30 08:47逄锦华陈江波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资本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逄锦华 陈江波

摘 要:资本在推动世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在资本积累和集中的过程中也加剧了对劳动的剥削,拉大了贫富差距,资本逻辑发展的两面性显露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要避免资本逻辑导致的社会不公平,同时也需要利用资本和市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避免贫富分化,加强对行政体制的监督以避免官僚贪腐。

关键词:资本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F124;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9-0001-03

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以往政治上和经济上对其理解局限于资本特有的形式中,更多强调私有产权和法律保护下的市场经济,以至于出现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理解的反对声音,盲目崇拜计划经济,造成了社会效率的极大浪费,同时禁锢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得国民经济丧失活力,国民生活水平显著降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因此,阐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剖析资本和市场的作用,罗列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性,成为本文的核心点。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可以在几十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招募工人。劳动力市场极大,劳动力市场出现国际化。劳动力市场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如果劳动力可以在世界市场上索取,而劳动力不达成联合的话,就会被资本逐个击破。为了应对资产阶级已经联合,破除垄断资本主义占据市场和资本要素的唯一性,无产阶级也要联合起来,善用资本要素实现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借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主义中资本的含义及其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中的资本的含义

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资本是指“作为进行新生产的手段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不仅包括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并且还包括交换价值。资本所包含的一切产品都是商品。所以,资本不仅是若干物质的总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若干交换价值、若干社会量的总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马克思对资本的描述更加准确:资本是剥削雇佣劳动的由劳动创造的,伴随着不断增加的新的劳动的雇佣而增殖。基于雇佣劳动产生的剥削与压迫,成为马克思对资本批判的主要方面。

(二)资本的逻辑及其作用

资本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促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扩张。它摧毁了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以及基于此之上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同时促生了资本家(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并通过雇佣劳动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以达到资本的积累和集中。

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资本在历史上起过双重作用。在对抗封建社会、消灭封建制度的过程中,它曾发挥过积极作用。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让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加,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最后导致“政治的集中”。每一个独立的、几乎完全结盟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法律、不同的政府和不同的关税,现在都被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国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资本的发展摧毁了封建制度和社会,促进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产生,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资本的发展在其初期就蕴含了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世界历史发展的图景展现为西方资本家阶级为资本驱动而向落后民族进行殖民扩张的过程,同时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以机器大工业为物质技术基础,资本自身具有极强的增殖性,而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是基于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因此,资本的逐利性会导致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不变资本的各要素贬值、人口相对过剩等现象,进而导致社会关系的不公平,特别是劳动关系中的剥削加重,促使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并走上政治舞台。

(三)资本对于资产阶级的作用

资本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亦产生着消极作用。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正以资产阶级本身为目标,生产力已经变得如此强大,无法适应这种关系,而且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面对这种障碍,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困境。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在生产力方面难以自适,更是在生产关系方面亲手创造了自己的敌人。资本的增长伴随着无产阶级的增长,工人阶级也就形成了。

随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的发展,现代工人阶级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只有当他们找到的工作带来附加值时,他们才能够生存。无产阶级依附于资产阶级,依附于资本,却又因资产阶级的剥削而不得不去反对资产阶级,以至于“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资产阶级不经意间创造的、无法抗拒的工业进步,代替了工人通過结社而结成的革命联盟的竞争所导致的分权。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四)资本与劳动力的相互作用

劳动和资本作为生产的互补要素,从新古典经济学观点上讲,建立在劳动和延迟消费(资本创造)的基础上的资本,是通过资本家推迟享乐来获得更高的资本利得;而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归纳,私有化和市场化是创业和盈利所必须的激励条件,减少了市场上的“交易成本”,通过对国家垄断低效率企业的市场化竞争以及企业私有,盘活经济主体活力,实现劳动力随着市场价格高低而在不同经济组织中自由流动;从经济增长的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管理人才和技术)分析,资本和劳动力都是推动社会财富增加的重要生产要素。

二、资本逻辑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经历了经济结构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高强度的资源垄断限制了市场和商业的资源配置,重工业独大建立在国家对于农业的索取下,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最终被验证失败。国家发展需要依托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协调,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部分新自由主义改革也随之推进,一大批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尝试各种方式的经济自由化改革。苏联经过“休克疗法”经济元气大伤,拉美诸国通过进口自由化和金融体系自由化以及税制改革等改革陷入经济增长的拉美陷阱,只有中国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中,资本是没有意识到的物质条件。大幅增加工资是生产资本的增长为前提的。如果资本的增长快,竞争关系主要是在工人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资本增长快,就业工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附属工具。但是,劳动为资本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未到达纯粹的社会主义状态之前,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必然要基于资本逻辑发展的主线。

(一)苏联时期俄国的市场经济探索

在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探索实践中,如何利用好资本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想要脱离当时苏联社会发展实际,跳过资本生产方式的发展,冒进共产主义社会,反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就是一种利用资本的积极探索,结合苏俄社会发展实际,在未实现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之前的过渡阶段要适当地利用好资本,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有组织地同农民进行商品交换,允许农民的自由贸易和私人商业的发展,把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作为苏维埃俄国新经济与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种有益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二)拉美国家市场经济探索

拉美从摆脱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之后,一直陷入民族劳动者与外来资本的发展博弈中,陷入了贫富分化严重、经济衰退、政府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拉美陷阱,资本和劳动力出现了市场脱节现象。一方面,城市化和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带动了劳动力价格提升;另一方面,劳动力因为资本要素的外在性无法实现国内资本的有效配置,出现了大规模的受教育人口失业现象。拉美诸国改革是从以下方面进行的。

进出口贸易方面,拉美国家取消配额,降低关税,减少税种。金融体制方面,开启利率自由化改革,降低存款储备金率,限制或结束信贷分配,关闭国有银行或将其私有化,在外企利得输出时开放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并取消外汇管制,消除对外国直接投资及其他各种资本流动的限制。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把企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市场化改革,破除企业行业垄断和市场垄断。拉美经济改革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在拉美历史上前所未有。从经济增长和经济模式层面来讲,拉美国家严重依赖资本、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进口和引进,但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体系和核心竞争力,放弃了以国家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向比较优势的特色产品出口,开放进口的市场模式,教训惨痛。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市场资本探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关于如何利用资本的争论。在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曾允许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年里,不法资本家掀起的“银元风波”、“纱布涨价风”、“粮食抢购风”,尤其是“五毒”行为,凸显了对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上的负面作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从所有制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探索最后走入歧途,甚至退回到生产力未得以充分发展就进行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文革结束后,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局面,党和国家领导人探讨使用资本、市場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早在1979年3月份撰写的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提纲中,陈云就探讨了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是借鉴了《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和“盲目”的批判的观点,但在苏联计划经济和中国计划经济的实践过程中,“没有根据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经验和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马克思主义原则(有计划的和按比例的),导致了计划经济的缺陷。”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四)改革开放后重新认识资本和市场作用

改革开放将资本和市场的层层限制打开。在40年来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渐深化对资本与市场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开放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从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开放到内陆地区,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体系。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发展之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这个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了“市场”姓“资”“计划”姓“社”的二元对立,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到资源分配制度中。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指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按劳分配,保障了市场的效率,鼓励先进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公平和社会基础保障上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出来,实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基于公有制的前提下发展资本,才能充分地创造资本增殖的土壤。也正是在公有制之下,才有集体的力量约束调整资本增殖带来的消极影响,保护弱者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在全面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何让资本更好为社會主义服务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借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发挥劳动资源特别丰富的“比较优势”。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并且扩大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让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资本也走向了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以中国主导的上合组织、亚洲投资银行等,都彰显了中国资本强劲的生命力,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在海南经济特区设立30年周年之际,把海南省设立为自贸试验区并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给海南更高的自主权的同时,也给了资本发展很大的空间。

(一)资本开放与改革开放

资本自身的增殖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资本以及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国家GDP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一万美元。先富与后富的理论默认了社会贫富分化差距的拉大,地域差距、城乡差距等等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不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有很多人乘着改革的东风,改善了生活水平,但也仍有不少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在第一个百年计划即将到来之际,我国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由国家发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调整分配,让更多的人共享国家改革开放的红利,让更多的人有获得感、幸福感。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

自2008年以来,我国放慢经济增长速度,追求科学持续绿色发展理念。从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其中经济放缓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口结构变化。随着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少子化以及引发的劳动力不足现象,人力资本积累带来的年均增速陡降为1.04%。从2010年开始,我们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在极低的生育率背景下,劳动力人口年均以约5%左右的比例减少。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年均增速减半,降到3.18%。

(三)官僚贪腐整治与深化审计改革

贪腐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尽管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约束政府官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仍有许多的官僚禁不住利益的诱惑,越过作为一个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的底线,走上贪腐之路,改革的红利有相当部分被官僚体制中的贪腐给消耗掉了。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党和国家领导机构,加强对官僚体制的监管势在必行,国家监察体制应运而生。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党和国家机关的改革决定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的决策、审议和协调机构。这个“中央决策、审议、协调机关”的顶层设计非常引人注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纪律委员会书记担任副主任。党(下转32页)(上接3页)中央高度重视审计工作,“规范性”很高。

四、结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将资本这一传统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的重要要素转化为为无产阶级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物质生产的极大化进步的有效润滑剂。在物质生产没有极大丰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忽略市场和资本的作用,进行绝对的公有制尝试,必然会导致苏联后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严重畸形、经济结构崩溃的历史教训重演。

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论是脱贫攻坚战,还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都彰显了公有制之下国家强大的调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应该是贫穷的,而应该是富裕的,不应该是落后的,而应该是先进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要基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即使是利用资本,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框架下进行必要的调控。也只有顺应以市场经济和资本逻辑为发展原则和动力机制的世界潮流,继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中国才能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论资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