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敬宝 徐丽艳
[摘 要] 青年职业发展由四大经济因素共同推动:先赋因素包括性别和年龄,人力资本因素包括受教育状况、职业规划、职业能力和心理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包括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经济环境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的用人单位环境。目前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从研究对象来看,专门针对青年的职业发展的文献不多;从研究框架来看,比较零散、系统性较弱;从研究方法来看,规范分析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通过文献梳理揭示了青年职业发展的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及促进青年职业发展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 青年;职业发展;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10-0097-05
Abstract: Youth career development is jointly promoted by four economic factors: pre endowed factors including gender and age; human capital factors including education status, career plann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social capital factors including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economic environment factors including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micro employer environ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also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relativ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objects, there are few literatures specifically aimed at young people's career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framework, it is relatively scattered and systemat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methods, there are more normative analysis and less empirical research.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reveals the key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on youth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he practical ways to promote youth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youth, career development, literature review
青年人是最有活力的人群,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青年职业发展是指青年个体职业成长的过程及状态;从经济学的视角,也是青年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就业能力并通过就业和职位晋升以积累更多经济资源的过程。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青年的职业发展道路不同,其职业状态和上升空间也不尽相同。最近几年,受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影响,就业环境并不乐观,青年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研究青年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促进青年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先赋因素
先赋因素是指青年先天具备并且无法更改的一些因素。在很多国家,有些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年龄和性别有特殊的偏好或限定,就使得这种先赋因素作为外生变量、对青年的就业与职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1.性别
性别平等虽然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但目前男性和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仍存在着较重的不平等现象。
(1)男性与女性青年的职业发展差异在很多劳动者群体中广泛存在。1987年安·莫里森(AnnM.Morrison)出版的《打破玻璃天花板:妇女可以达到美国最大公司的顶层吗?》,就论述了女性晋升困难的问题[1]。冯斌等研究发现,性别对收入、职位、社会贡献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男性学术硕士的收入、职位和社会贡献度明显更高[2]。赵今巾、鲍威发现高校青年女教师在学术研究中更容易受到限制[3]。对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民工而言,职业流动能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但对男性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大于女性,即扩大了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在高层次劳动力市场中更为明显[4]。同时,在高层次的晋升中,男性新生代农民工比女性成为管理者的可能性更高[5]。另外,男性的总体薪酬高于女性,且薪酬的增长性显著高于女性;在全球范围内,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平均收入比男性少24%[6]。
(2)不同性别的职业特征与不同部门工作的匹配程度不同,导致男性和女性青年在不同領域的职业发展不同。缪汶利基于某国有企业的研究表明,女性的性格相对温和细腻、善于交流沟通,在经管类行业晋升的更快;而男性的理性思维比较发达,在技术类岗位能获得较快的晋升[7]。
(3)生育养育子女的责任不同,导致男性和女性青年的职业发展不同。女性是生育的承担者,并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养育子女,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受限。有些女性甚至因为生育或抚养子女而导致职业中断或职业流动,其劳动力市场参与是不连续的,既影响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本的持续性积累,也导致职称晋升的不足[8]。王昕红等研究发现,相对于男性工程师,除了工作热情、工作—家庭冲突也显著预测女性工程师的工作满意度[9],体现了其职业发展受家庭因素的干扰较大。于是,很多女性、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女青年,为了事业发展而晚婚或者不婚,导致大龄“剩女”现象;已经结婚的,也可能晚育甚至选择丁克。
2.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思想观念、做事风格与经验积累不同;有些单位招聘员工时可能有年龄要求。京东、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一般认为,越是年轻的员工、越具有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创新性较强,更符合互联网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录取员工的年龄要求较小,有的公司甚至要求35岁以下。除了入职,员工的职业发展往往也跟年龄和资历相关。青年员工由于年龄较小、工作经验相对不足,获得职位提升的可能性较小,中高层管理职位大多留给工作时间较长并且业务熟练的员工。冯斌等研究表明,毕业年限越长的硕士生,其收入、职称、职位及社会贡献度明显更高,职业发展前景也会更好[10]。
(二)人力资本因素
作为后天可挖掘或培养的因素,人力资本是青年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领域。
1.受教育状况
(1)受教育年限影响青年职业发展。受过更多的教育,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多的晋升机会。当代青年的职业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社会闯荡期(18-21岁),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更多的是体验外面世界的“精彩”,频繁跳槽;在职业磨合期(22-25岁),较低学历的青年体验到“精彩”和“无奈”之后、开始思考生存问题,大学生可能是“先就业、后择业”;在事业起步期(26-30岁),大部分青年的职业基本定型、进入稳定期;并非所有人都经历完整的三个阶段,起点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水平,学历较低的农村青年可能要经历三个阶段,大学生可能直接进入第二阶段,研究生可能直接进入第三阶段[11];即人力资本成为进入更高职业发展阶段的敲门砖,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职业发展的高度。汤俊等对我国省部级领导干部的考查则表明,正部级领导干部的学历越高,晋升的速度越快[12]。
(2)高校的级别影响青年职业发展。更高级别的高校,意味着更强的师资力量、更好的教学设施与实验条件、更积极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等,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刘泽云、邱牧远根据中国城镇居民调查数据估计了高质量高等教育对劳动力工资的影响,上“211”大学的平均收益使其年工资增长了37.5%[13]。杨胡凤、张羽的研究也表明,接受“211工程”高等教育对工程师的长期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14]。
(3)在校学习成绩影响青年职业发展。学习成绩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体现,但至于学习成绩对职业发展的作用、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李云、孔羽通过对常熟工学院58名毕业生进行了毕业五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工科专业可以让青年在职业选择上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对管理能力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校的学习成绩对青年最初的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后续的影响不大[15]。而冯斌等研究表明,在校课程的平均成绩越好,获得大赛的证书越多,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越好[16]。
(4)教育的具体内容影响青年职业发展。教育内容、尤其是课程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多少,进而决定就业能力的大小。冯斌等基于学术硕士职业发展的研究发现,课程的选择面越大、前沿性越好,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越好;基础性的科研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综合工作能力,有助于提升职业发展素质[17]。
2.职业规划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据此进行职业选择,有利于提高职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田立博等研究发现,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感到迷茫进而导致频繁在企业、地区甚至行业间跳槽的直接原因,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18]。冯斌等认为,研究生培养的职业导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导师给予更多的职业指导,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越清晰且执行度越高,则日后职业发展成功的概率越高[19]。
3.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凝结于一个人身上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念等所综合形成的工作能力,具体反映出个人的职业选择、获得工作职位、适应职业环境、胜任工作并实现职业目标所具备的综合能力。管平、胡家秀认为,初入职场所需要的职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岗位胜任力、岗位适应力和可持续性发展力,能应对企业内部以及行业内的岗位变迁[20]。吴耀华将可就业能力分为心理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适应性、职业认同五个维度[21]。张忠明等提取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晋升的五大核心因素,即职业能力、职业生涯认知、职业价值观、社会关系网络、户籍与社会保障等制度[22]。
4.心理因素
职业发展的心理性因素主要指青年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持有的对工作的态度、期望等主观想法。行为一般是由人们的动机引发的,良好的动机将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并促使人们更积极地朝着一个目标前进,而消极的预期则会抑制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很多农民工的升职预期不明朗,产生了悲观情绪,阻碍了农民工的长期职业发展[23];而主动、乐观、灵活等人格特质对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则起到促进作用[24]。
(三)社会资本因素
青年的职业选择实际上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社会资本就是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
1.家庭背景
(1)家庭教育影响青年职业素质。家庭是个体教育和成长的起点,对心理发展和职业素养的影响较大。第一,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青年的职业素质。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能给子女提供更多指导,会鼓励子女探索自己的兴趣,择业时也拥有更多的信息量和求職知识;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只能靠孩子自己在多次求职中积累经验[25]。第二,父母的个性特征会影响青年的职业素质。积极希望感的父母更能培养出快乐与充满希望感的子女;积极健康的家庭更强调目标与问题导向,有利于增强子女的独立性、主动性、灵活性和自信心,主动丰富他们的职业世界知识、人际交往知识和自我认知知识,个人成熟度和职业决策能力较高[26]。第三,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与亲密程度会影响青年的情商和职业素质。家庭亲密度通过增强心理资本提升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感,家庭亲密度良好的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具备较高的心理素养和职业决策能力[27]。第四,家庭收入水平会影响青年的职业素质。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学生存在自卑、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据调查,40.4%的学生不清楚自身能力和发展目标,42.8%的学生认为职业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不足,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职业决策困难[28]。
(2)家庭收入水平影响青年的职业选择的独立性。收入高的家庭减少了青年的后顾之忧,他们可以更遵从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更成熟、独立、到位[29]。
2.人际关系
尽管职业发展主要是依靠青年人的能力和自身努力,但能否得到上级的赏识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能力悬殊不大的两个人,哪个人能被提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跟上级领导有更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青年职业晋升有着较大的积极意义。缪汶利的研究表明,人脉关系广泛的人,晋升的可能性更大[30]。李函颖通过对佐治亚大学教师的实地调查发现,在教学、科研、服务评价之外,“人际关系”作为一项非正式标准,影响着受访者的晋升[31]。张忠明等研究表明,农民工在不同级别的晋升过程中,同乡、同学等关系都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32]。欧阳静通过个案分析解释了关系运作在乡镇干部晋升中的具体表现,越往基层,关系运作越普遍,公共规则越缺乏刚性和普遍性[33]。
(四)经济环境因素
不论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环境,还是青年所在的工作单位等微观环境,对职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1.宏观经济环境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或者叫派生需求,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向好时期,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人数增加,青年人会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和更好的預期,对发展前景的预期表现乐观;相反,若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整体经济比较萎靡,青年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在职业发展中会更加保守、悲观。比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就业机会大幅减少,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和职业选择的预期就比较悲观。技术创新、投融资环境都是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行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青年人的职业选择方向[34]。近年来,国家对于互联网产业、5G、区块链等政策支持,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更多、更高科技含量的职业选择机会。
2.微观经济环境
用人单位是广大青年工作的场所,也是职业发展的具体载体,这种微观环境对于他们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有更直接的影响。
(1)单位管理制度通过塑造工作环境而影响青年职业发展。发展理念、文化氛围、规章制度等企业环境影响了青年人的就业岗位与职业发展。谷歌等公司之所以能吸引到更多的青年人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宽松的工作环境和鼓励员工创新制度,而海底捞的发展与其对下级员工的授权密不可分。王毅杰、董鹏建立的二元回归模型表明,在强调专业技能提升的制度文化环境中,劳动者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的可能性更大[35]。赵志彬等针对白酒行业的核心员工的调查发现,工作内容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效用最大,而工作氛围创新在职业发展内在机理中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36]。
(2)薪酬制度通过激励员工工作而影响青年的职业发展。适合的薪酬差距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并获得更高的职位和薪酬水平;而薪酬差距不合理,则员工就会消极怠工、甚至离职,薪酬制度具有较强的激励效应。Lazear和Rosen提出了著名的锦标赛理论[37],认为有能力的员工被晋升到更高层级,并得到更高的薪酬,发挥出激励效应。显然,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其工作业绩就会更高,从而为职业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3)晋升制度对青年职业发展产生更直接的影响。晋升制度设计更直接决定着员工的晋升和职业发展;而一个好的晋升制度不仅激励员工本人,也会对其他人形成示范和榜样作用,以激励组织内的全体成员都努力工作。基于2019年中部某省12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的调查发现,985、211、省属本科院校的教授比例依次下降,同层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的比例显著低于经管学院;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称晋升困难,这跟高校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有关[38]。郭玉发现,综合大学音乐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存在着评审环节的透明度不够、职称评定人员的专业性缺乏、评审标准缺乏统一性与合理性等问题,都制约着音乐教师的晋升,并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39]。鲁敏等则揭示了不同的工作部门对官员晋升的影响,党政办公系统、组织部门、纪检部门、共青团、发改委、财政部门等关键岗位更容易被领导者观察并得到认可,从而更容易获得晋升[40]。
(五)综合分析
有些学者对青年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了综合性探讨。李全喜指出,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交织的结果,宏观因素主要包括价值观、国家人才流动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中观的单位因素包括科研单位的内部环境、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外部交流,微观因素包括个人的健康状况、思想压力、科研资本、社会资本等[41]。孙雨认为,政绩因素和派系因素综合决定官员的政治晋升,“政绩因素为主,派系因素为辅”的模式倾向于常规治理的目的,“派系因素为主,政绩因素为辅”模式倾向于权力巩固的目的[42]。
二、结论与启示
(一)基本结论
1.青年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基本完整
青年职业发展既是青年个人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劳动效率并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共同搭建了青年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青年的职业发展由先赋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四大动力共同推动。先赋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和年龄两部分,人力资本因素包括受教育状况、职业规划、职业能力和心理因素四部分,社会资本因素包括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两部分,工作环境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用人单位的管理制度、薪酬制度、晋升制度等微观环境。
2.青年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
从总体上来看,直接的青年职业发展的研究文献不多,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更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有待完善。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不同学者都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涉及女性、农民工、大学生等不同劳动者群体的职业发展;但从年龄段维度、专门针对青年职业发展的研究文献较少。第二,从研究框架来看,目前青年职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还比较零散,系统性较弱。比如,青年职业发展的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而且不统一;在人力资本因素方面,更多研究受教育水平、职业规划等作为基本前提的层面,而对更核心的具体职业能力涉及不多;在社会资本因素中,家庭背景、人际关系也是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对于社会资本在就业和职位晋升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作用,涉及的较少。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青年职业发展的规范分析较多,而实证研究的较少,尤其是基于实地调查的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比较少,弱化了论证的效果。当然,这恰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启示
梳理各种文献所搭建的这种研究框架,对于青年职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促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青年职业发展的研究方向
对青年职业发展开展系统的实证研究成为将来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首先要明确青年职业发展的衡量指标,并从先赋因素、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工作环境四个方面构成完整的动因指标体系。其次,对青年、涵盖众多行业和领域的青年工作者做一个深入、动态的调查,获取青年职业发展的现状及其驱动因素的具体数据。再次,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测算这四大动力的大小及其特点,并做出理论分析与探讨,推动青年职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2.青年职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揭示了青年职业发展的四大动因,这恰恰为青年职业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途径。人力资本因素主要是通过青年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奠定晋升的基础;社会资本可以通过青年的自身努力积累一些,更多地依赖家庭及其关系网络;用人单位、尤其是广大企业构成了青年工作与职业发展的微观环境;性别、年龄作为先赋因素,青年无法控制或改变;而当这种外生变量不影响生产率、却影响了职业发展时,就变成了一种歧视,需要政府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优化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与氛围。因此,青年职业发展,需要青年、用人单位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Ann M. Morrison et al.Breaking the glass ceiling:Can women reach the top of American's largest corporation?[M].M A:Addison-Wesley,1987.
[2][10][16][17][19]馮斌,李婷婷,赵云鹤,谢昭明.学术硕士在校培养因素对职业发展状况的影响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2):53-59.
[3]赵今巾,鲍威.女性学术职业发展研究范式的重构——基于多维视角的高校女性教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0(5):68-76.
[4]周春芳,苏群,常雪.性别差异视角下职业流动对我国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1-40.
[5][22][32]张忠明,周涵婷,虎陈霞.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晋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长三角1067位农民工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64-68.
[6]廖敬仪,周涛.女性职业发展中的生育惩罚[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20(1):140-141.
[7][30]缪汶利.影响职位晋升,需审视多维因素[J].人力资源,2020(9):88-91.
[8]李爱芹.“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女性职业发展困境及其化解[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9(4):68-72.
[9][21]翁清雄,刘敬博.2014年“职业发展与就业管理”国际会议综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3):41-46.
[11]廖根深.当代青年职业流动周期的研究——兼论当代中国青年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J].中国青年研究,2010(1):35-40.
[12]汤俊,邢晨,崔雯燕,等.我国正部级领导干部学历、专业与晋升关系研究[J].领导科学,2015(3中):36-38.
[13]刘泽云,邱牧远.高等教育质量收益的估计:基于倾向指数匹配法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5):85-93.
[14]杨胡凤,张羽.工程师所受高等教育的质量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8-14.
[15]李云,孔羽.从工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浅析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途径[J].教育评论,2015(11):76-80.
[18][23]田立博,赵宝柱,付晓娜.从就业状况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J].成人教育,2016(1):36-39.
[20]管平,胡家秀.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刍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94-96.
[24]李丹萍,张雅明,王晓娅,等.家庭动态因素和大学生个性特征对职业探索的影响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2-78.
[25][26][29]赵欣,吕品超.大学生家庭功能、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8-14.
[27]詹启生,李秒.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10):1585-1589.
[28]曹院平.基于扶贫视角的贫困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思路探究[J].大学教育,2019(10):199-202.
[31]李函颖.人际关系会影响教师晋升吗?——佐治亚大学教师晋升评价的学系人际关系调查[J].高校教育管理,2018(5):97-104.
[33]欧阳静.“关系”如何、缘何影响基层官员晋升[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1):4-15.
[34]钟玮.中国名校“80后”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研究——基于对985高校T大学的调研[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3):20-23.
[35]王毅杰,董鹏.制度文化认知与职业发展——对劳动者获取专业技能的社会学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1-31.
[36]赵志彬,邓红,夏建华.中小企业核心员工职业发展创新内在机理探析——以中小川酒企业为例[J].企业经济,2015(4):123-126.
[37]Lazear,E.P. and S. Rosen. Rank-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al Labor Contract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5):841-864.
[38]陈晓云.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中的矛盾、困难及其成因[J].江苏高教,2019(9):93-97.
[39]郭玉.综合大学音乐教师职称晋升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4):133-136.
[40]鲁敏,李月,赵艳霞.官员晋升中的“非级别性台阶”研究[J].治理研究,2019(3):79-85.
[41]李全喜.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解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188-191.
[42]孙雨.权力巩固与常规治理——中国地方政府官员政治晋升的一个解释框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4):9-17.
[责任编辑:史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