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意义深远。目前我国学术交流存在出版图书重数量轻质量、译本重直译轻融合,培训活动重场次轻实效、重交流轻反馈,培训机构重教育轻融入、重教学轻协同等问题。建议以学术交流为中心,强化学术交流主体建设,优化学术交流传播内容,丰富交流传播形式,评估文化交流效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中华文化 学术交流 对外传播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国内学者对于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以学术交流为中心进行研究得还比较少,系统性还不强。学术交流作为最广泛的交流活动,兼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能够为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提供积极帮助。
一、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自冷战结束以来,相较于军事等硬实力的比拼,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价值日益显现。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中国文化贸易逆差较大,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够强,文化产品占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较低,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仍然存在相当的‘落差。”[2]为增强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必须加强对外传播,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借鉴外来成果,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始终牢牢占据文化阵地,同时为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日益警惕,对中华文化发展始终抱有敌意、以各种方式打压否定。近年来,不论是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还是文明冲突论,都是“将中国视为文明秩序的敌人、意识形态上的恶魔,进而敌视中国、妖魔化中国的直接证明。”[3]在国际影响力、话语权仍处于西强我弱的局面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通过深化交流,积极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化,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让外界更加了解中国,对于维護我国文化安全和提升国际话语权尤显意义非凡。
(三)有利于增进国际理解
部分西方国家的媒体受阶级立场的影响,并为相应的执政阶级服务,因此对于中国负面报道较多,造成外国民众对中国知之甚少,甚至有的被误导而始终戴着有色眼镜区别对待中国。加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度,通过释放善意等形式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外国民众当中,进而增强亲和力、强化吸引力,减少他们对中国建设和发展的误解,有助于增进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同,充分展示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达到增进相互理解的目的。
二、中华文化在学术交流中对外传播的现状
(一)学术交流成就
1.学术出版项目成果丰硕。许多出版机构利用多种渠道扎根外国当地,实现本土化融入,如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成立了斯维特分社,实现了资本走出去,打通了学术国际化、本土化出版的渠道,这个模式具有创新意义。”[4]在图书对外出版上,重点推广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等项目。“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与“25个国家的61家出版机构签订资助协议101项,涉及图书1062种,文版16个。”[5]学术出版项目成果越来越丰硕。
2.学术交流氛围日趋浓厚。中外文化交流中心2019年在全球联动举办中国旅游文化周活动,“全球34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19家驻外旅游办事处陆续举办了各类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250余场,着力展示了中国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升级成果。”[6]民间机构交流日益频繁密切,比如国图集团公司以重点外宣出版物宣介推广为主题举办多场配套文化活动,“包括书展、多语种图书当地文版首发式、读者研讨交流会、图书馆内容合作共建等,致力于以书为媒、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向海外读者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7]
3.利用孔子学院等机构广泛传播中华文化。截至2019年底,全球162个国家(地区)已建立孔子学院550所和孔子课堂1172个,华文学校已经达到2万余所,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几十个国家建成并运营。以这三大机构为牵引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了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增强了外国民众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有力消除了外国民众对我国的偏见。
(二)学术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出版图书重数量轻质量、译本重直译轻融合。从亚马逊网站对外文化传播类图书中看,“语言文字、文化科教、文学、艺术类选题分别占总量的3%、3%、2%及1%。”[8]文化类书籍占比相当低,且部分经典图书本身十分受外国民众的喜爱,但我国直译本与外国译本相比较,受欢迎的程度差距仍然较大,严重影响了图书的输出。
2.培训活动重场次轻实效、重交流轻反馈。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上重视程度很高,投入力度也非常大,但是不少活动过多强调机构数量、活动覆盖率等,忽视了传播对象的理解程度。在交流活动全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没有掌握外国民众的喜爱形式、需求倾向,活动内容再丰富也难以使外国民众真正接受,文化交流传播反而因此阻力更甚。
3.培训机构重教育轻融入、重教学轻协同。不少海外培训机构的教师都是由中国直接派往当地进行支教,对于当地的文化和语言往往了解较少。教师对于当地的风俗、国情知之不多,自身就难以融入其中,教育更容易脱离当地实际而使人难以接受。另外,2004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因教授联名称孔子学院的‘政府背景和‘不计成本的投入方式会影响‘学术自由而宣布停办孔子学院,值得我们深思。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方法和策略,需要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融入其中,避免产生误解和歧视。
三、以学术交流助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探析
(一)强化学术交流主体建设
1.要强化国内学术专家文化交流。鼓励学术专家通过高校、民间机构加强与外国学者间的文化交流。通过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使外国学者更加清晰地知悉中国文化,在学术交流中不断探索形成新的学术交流成果,进一步减少因为互不了解而产生的文化误解。没有一种文化能够固步自封而长久占据文化“新高地”,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差异,也有共通之处,通过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找出差异、深化互鉴,能够强化自身文化认同、批判借鉴不同文化的创新成果,从而在承载文化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学术交流成果更加有利于文化对外传播。
2.要强化高素质融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专业翻译人才提高出版图书质量。翻译经典、专业著作受地域文化差异、风俗不同影响,翻译人才要深度融入异域的文化和风俗,力求在诠释译本的核心文化前提下用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翻译,确保图书译文“本土化”,便于民众理解。另一方面,汉语言教师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直接接触外国学者和民众,既需要较强的汉语言文学功底,也要了解掌握当地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用本土化的方式向当地学生传播中国文化,做到入乡随俗、因势利导,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优化学术交流传播内容
1.要抓好培育学术精品的“精英文化”线。学术精品是占领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前以西方价值为标准、模板和判断依据的现象依然存在,文化不自信的问题比较突出。要实现文化繁荣发展,就要在激烈的文化领域竞争中,大力发展精英文化。比如《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这类学术精品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典范,也是文化繁荣发展所追求的方向。
2.要抓住满足普通受众的“大众文化”线。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详细分析外国民众的阅读习惯和市场需求,使出版图书更贴近国外民众需求。在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中,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推荐中国优秀馆藏、珍稀文物,将反映中华优秀文化的实证和重要符号元素融入文物当中,引起外国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同时,使中华优秀文物在“古”与“今”“内”与“外”碰撞中融合多种元素而价值更加凸显、沉淀更加厚重,确保中华文化走出去、传播到当地,使外国民众真正接纳。
(三)丰富交流传播形式
1.充分发挥各类机构作用,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积极邀请海外知名专家、青年学者等来华访问、交流和进修,通过面对面访谈、交流研讨等,使学者深化认识;用满意度代替覆盖率、参与度,进一步丰富学术交流的活动内涵,力争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增进外国学者对中国的好感。吸引外国学者来华参观见学,培养一批了解中华文化、喜欢中华文化、向世界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的海外“中华通”,共同推动当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2.加强中国图书海外翻译、出版重点工程建设。加强与国外知名出版社合作,通过图书会展、版权代理公司或者学术专家与出版社进行交流沟通,促进双方深度合作。根据国外出版社的特点积极向其推荐各类学术名著,借助国外出版社提升学术名著的知名度,“只有让国外出版社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学术著作通过他们既有的成熟渠道与相应的读者群见面,以更好地跨越语言的鸿沟,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走得更远。”[9]
3.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作用。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利用线上线下协同交流,能够实现文化传播的辐射效应。以孔子学院等为依托,探索运用网络直播课堂和在线教学等形式,不断提升汉语学的吸引力,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了解外国民众喜好,进一步完善在线教学,推动文化广泛传播。通过建立中国优秀文化海外网站、制作APP等形式,发挥融入本土的优势和特点,使更多外国民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华文化,激发外国民众了解中国、走进中国的兴趣。
(四)评估文化交流效果
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向海外传播,海外民众就是传播主体和对象。苏林森以部分美国成年人为对象研究发现,美国人对涉华议题的兴趣度(1=不感兴趣,5=很感兴趣)中,中华文化为3.53;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为:了解一般(46.93%)、了解较多(9.55%)和非常了解(3.42%)[10]。从中不难发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还没有很好地走进外国民众心中。一方面,通过融入中国元素、中国符号让传统文化在“活”起来的基础上,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等多样形式走出去,激发外国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加大学术交流的力度和广度,通过现场文化交流讲好中國故事,吸引外国民众来华旅游等,推动中华文化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内外结合中,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身处新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走进去,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姚琼,张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与推进路径[J].中国出版,2019(21).
[3][8]沈壮海.论文化自信[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
[4][9]张娜.我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现状、问题及对策[J].出版参考,2019(01).
[5]姜珊,胡婕.不忘初心,连通中国与世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十年进展情况介绍[J].出版参考,2017(08).
[6]瑞金市政府网.对外交流丰富多彩 文明互鉴成果丰硕[EB/OL].http://xxgk.ruijin.gov.cn/bmgkxx/whj/gzdt/zwdt/202001/t20200110_462530.htm,2020-01-10.
[7]贾强.中国书刊海外发行70年:初心、使命与担当[J].出版发行研究,2019(12).
[10]苏林森.美国人眼中的东方巨龙:涉华新闻关注与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态度的关系[J].国际新闻界,2018,40(05).
(刘其凌,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