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从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守正创新是关键点。守正就是在文化自觉中坚守方向,是现阶段我们应当把握的要点,关键是处理好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处理好“过去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关系,鼓励青年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关键词:守正创新 文化自觉 大众文化 高雅文化
一、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场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这个词也随之走进大众视野,被人们津津乐道。文化自信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我们应该了解这个名词背后的含义,即文化自信自信什么以及树立文化自信要对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守正创新的原因。
(一)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就必须实实在在知晓我们当代的文化。在现阶段,我们的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那么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是树立文化自信的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从这句话不难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将这三者融会贯通,继而不断创新,浇灌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绝对不是“大杂烩”,不是简单地将这几种文化纳入怀中,如果单纯的认为我们现在的文化就是这些文化的集合,那么文化的创新就有可能停滞不前,文化自信也就无法实现。文化自信从来不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并不是在理论上理清了现有文化的内涵就实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实践变革的问题,重在實践,重在发展,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何将这三者实现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创新的,便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树立文化自信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已成型的文化体系,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不断适应新时代,并引领新时代,才能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1.文化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其意蕴更加深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现代化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政治、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如何回应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面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就是看到了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文化现在发展的不足。文化自信不是指单纯地对现有的文化产生自豪感,而是指我们的文化要跟上时代发展,并引领时代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守正创新,从而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新时代发展的目的。
2.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我们文化的发展要面向世界,就是指文化发展不可能闭门造车,开放是大势所趋,这是我国从近代以来吸取的深刻教训。我国的文化在面向世界这一方面,经历了由早期的偏重于文化输入,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地吸收外来文化,到今天的文化输出与输入两手抓,即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表明了我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内涵更加丰富充实。
新时代,如何让世人认识当代中国,让外国人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并理解中国,就是现在我们的文化面向世界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这句话为解答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如何去做,则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守正创新。
3.文化发展要面向未来。我们文化的发展要面向未来,这是强调文化发展要长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形态都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立足于实践,就是要摸索出中国发展的规律,从而得出文化发展的形式。
费孝通说过,“人总是生活在希望里,对未来的嘱望和期待决定他当前的行为与忧乐。”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0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人们在经济达到保障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人民对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文化发展内外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文化向前发展的动力,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与人民日益需增长的文化需求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外部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解决经济基础面临的问题。文化发展的内部矛盾就是文化在现阶段的生产以及发展不能充分满足文化主体的精神需求并且不能很好地平衡主体情感表达需要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文化是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的需求,是文化如何面向未来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则也需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守正创新。
二、守正——文化自觉中坚守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解决“三个面向”问题,就要守正,也就是要坚守方向,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守正是基础、是前提、是保障,是第一位的,解决的是去哪里的问题。
(一)守正守方向
要想使文化适应时代发展并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就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我们一直将重心放在创新上,但是以什么为导向、为谁创新,却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即创新的方向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1.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首先要弄清楚方向问题。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之前,近代中国先进人士一直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我们被迫打开了中国大门,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制度与思想,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结果无一成功,直到五四运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的结合,中国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成立了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断结合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我们的根脉与传统文化血肉相融。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新”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文化传承了下来,没有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而消失。我们看传统文化,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去传承、去创新,这就是“周之旧邦,其命维新”,而不是“新壶装旧酒”。
2.为人民创新。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华网.图解2019全国两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5.为人民打造精品力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文化的守正之道,创新之道。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更能体现出人民的地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也就是说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打造适合人民的文化成为当前文化创新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落脚点。
将落脚点落到实处是一个难题,怎么落便是重点,就要打造属于人民的精品力作,知人民所需,解人民所想。1927年,毛泽东作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份报告肯定了农民运动对革命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为革命进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深入农村,从1926年就开始着手调查,1927年用了32天的时间考察了湖南五个县。所以文艺工作者想要真正了解人民,就必须自己真正去融入他们,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才能看到人民真正需要的文化。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所产生的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脚落在实处的人民又如何够得到呢?所以一定要从人民的实际出发,使文艺作品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又能够感染人民、教化人民,力求创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3.为社会主义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和任务,提出新的文艺工作总口号,取代了“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口号,这个总口号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二为”方向。随着时代发展,文艺为人民服务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为社会主义服务也永远是文艺创作要坚持的方向。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文化多元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进入,无论是文化渗透还是文化传播,我们在包容外来文化之时,一定要记住文艺创作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方向。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涵义就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服务。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渗透在方方面面,在文艺创作中,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二)文化守正在于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自信什么,打造适合人民的文化以什么为基础,是我们要认识到的问题。我们要对我们现有的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才能明白我们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是什么,这就是文化自觉,即主体对自己文化的认知与把握。
文化自觉是由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的,他把文化自觉定义为“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334.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定义表明了认清我们现有的文化,把握现有文化存在的样态是创新文化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我们最有理由自信,我们拥有这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在文化这方面显得“不太自信”,恰恰也是因为我们背负着两千年封建制度带来的传统文化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中,无论好坏,我们负重前行,却不能很好的给自己“减压”。我们提文化自信,却没说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到底是什么,它与传统文化是怎样一种关系,又是如何对待革命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我们如何才能“轻装上阵”。这就是文化自觉。
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文化发展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源自于传统文化,但又在努力放下历史给予我们的糟粕文化,使我们在前行的同时身上的重负能够越来越轻;它包含着革命文化,使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红色精神的指引;它承载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求引领时代的发展;它吸吮着外来文化,将开放、自由这些思想融入其中;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在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
三、创新—实施过程中把握要点
明确了守正问题,才能寻求在守正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之道,创新是动力、是能力、是守正的实现路径,解决的是怎么去的问题。十九大报告对于如何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措施有了,重点就在于把握这些措施在实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注意与解决则是顺利实施这些举措的要点。
(一)处理好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已经开篇明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成熟是文化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我国,文化的大众化是以市场经济为载体的,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发展起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后又随着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开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大众化的发展。我们的目的就是文化走向大众化,并且文化正在走向大众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与大众文化相对应的文化,我们称之为高雅文化,《大辞海》这样定义高雅文化,是指以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为主要受众,旨在表达其价值判断、审美趣味和历史使命感的文化形态。具有底蕴深厚、内涵丰富、高尚风雅和小众性等特点。夏征农,陈至立.大辞海·文化新闻出版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2.
高雅文化在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发展大众文化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高雅文化的发展。
我们中国为了传播文化,实现文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借助经济的方式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收益。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文化产业的繁荣不等于文化的繁荣。比如,现在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但是精品力作却屈指可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享受自然人文的陶冶,这也是旅游产业近两年发展迅速地原因,而在游历名山大川,观赏文化古迹的时候,又有多少人领略到了这些名胜古迹背后的文化含义。现在人们旅游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三分钟拍照,五分钟吃饭,八分钟走人。这确实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那社会效益又收获了几分,却是不得而知的。
文化从精英转向大众,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现实,在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高雅文化,高雅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担负起这个重任,一个时代一定要掌握住高雅文化,才能洞悉时代发展的前景,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思想与理论。
(二)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发展也呈现全球化趋势,尤其在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与此同时,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形象成为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点,文化的展现则是中国形象展现的一个核心要素,推动思想文化“走出去”是我们当前展现中国形象的一大重要任务。
1.处理好“过去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关系。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机构蓬勃发展,中国传媒事业不断迈向国际,文化交流品牌丰富多彩,对外文化贸易迅速发展,这些都为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但是也要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向世界展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形象。看我们传播的文化内容,不难发现,我们向世界展示的是传统中国,而非现代中国。沈壮海.论文化自信[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224.但实际上传统的中国,过去的中国是不用我们大费周章去讲的。我们在与外国友人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一般就是展示我们的毛笔字以及中国山水画,我们应该看到,我们讲给国外听的自认为最好的、最精彩的、最有的可讲的故事其实本来就是外国对于中国存在好感的那一部分。
那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我们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来帮助外国人理解过去中国,更要把现代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念以及道路讲好,给世界展示一个立体的中国,更要体现出我们的民族性,从国际来看就是展示中国独有的文化标签。提到法国,大家就会想到浪漫;提到美国,大家就会想到开放;提到德国,大家就会想到哲学思辨等等,这些都是这些国家独有的文化标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着独属于自己的光辉。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所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标签是什么呢?中庸还是和谐抑或是大同?如果说这些可以涵盖中国文化特点的话,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只是显示出了冰山一角,而且还是比较传统的那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所以当代人一定要紧抓新时代,为中国文化找到真正独属于自己的标签,让中华文化在世界真正绽放。
2.青年要担负起时代重任。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世界大势,青年学生出国留学旅游已经司空见惯。国际交流的主体也渐渐倾向于青年。这几年,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一带一路”更是让中国与众多周边国家友好往来发展。
青年是人民友谊的生力军,青年人情趣相投、意气相投,最谈得来,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在纳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9-08(3).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M].人民出版社,2017:24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将国际友好交往的担子真诚地放在了青年身上,他深知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在思想开放自由的今天,青年人是国与国友好交往的关键人群。中國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从当代青年做起,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献瓦。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贺词[N].人民日报,2015-10-27(1).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以更好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需要青年一代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所以广大青年无论是在国外求学,还是在国外旅游,还是外国友人来中国,都要明白自己所代表得是中国,要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讲述真正的中国,从而使外国友人看到真实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新华网.图解2019全国两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夏征农,陈至立主编.大辞海·文化新闻出版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7]沈壮海.论文化自信[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在纳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9-08(3).
[10]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M].人民出版社,2017.
[11]习近平.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式上的贺词[N].人民日报,2015-10-27(1).
〔魏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