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芳,任欣欣
(1.河南省传染病医院老年结核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1;2.河北省胸科医院结核一科,河北 石家庄 050041)
结核性胸膜炎是我国最常见的结核病类型之一,是除淋巴结结核以外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约占肺外结核的20%,因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特异性的诊断指标,其诊断仍是目前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1-2]。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应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及时引流胸腔积液是治疗的关键。近年来,结核性胸膜炎发展为结核性脓胸、结核性胸膜瘤的趋势有所增加,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探索辅助治疗方法,以改善该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3-5]表明,超声电导透药治疗有助于减少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的渗出,并能促进胸腔积液的吸收,改善预后。收集2018 年1—12 月河北省胸科医院及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收治的88 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探讨超声电导透药辅助治疗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88 例均为治疗部位无皮肤损伤的初治患者。纳入标准:①自愿作为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符合《WS 288—2017 肺结核诊断》[6]中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标准;③年龄18~75 岁。排除标准:①并发糖尿病、低蛋白血症、HIV 感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②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患者;③3 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④装有心脏起搏器、人工支架、人工瓣膜患者及妊娠患者。88 例采用完全随机法(抽签法)进行分组:常规治疗组44 例,男30 例,女14 例,年龄18~72 岁,平均(37.7±14.3)岁,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超声电导透药组44 例,男31 例,女13 例,年龄18~72 岁,平均(38.0±17.3)岁,采用常规治疗联合超声电导透药治疗。2 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817;t=-0.181,P=0.857),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常规治疗组胸膜厚度为(0.068±0.026)mm,超声电导透药组为(0.091±0.029)mm,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0,P=0.698)。入院时2 组各项观察指标见表1。
表1 2 组观察指标比较 %(例/例)
1.2 治疗方法 2 组均给予规范抗结核治疗[7]。常规治疗组行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置管等操作引流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分隔、包裹患者先应用尿激酶10万U(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理盐水20 mL注入胸腔内,24 h 后引流胸腔积液。超声电导透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超声电导透药治疗,采用北京诺亚同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超声电导仪及超声电导凝胶贴片(药物主要成分为异烟肼),行胸腔超声检查,测量胸膜厚度,并定位、标记胸腔积液在前胸、后背最深处。由专职护理人员将含有0.1 g异烟肼注射液的贴片与2 个治疗头相连,分别固定于定位的皮肤部位,接通电源后启动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8 周,共2 个疗程。
2 组均于治疗过程中复查胸腔超声,记录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包裹性胸腔积液情况,以及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患者临床症状、超声及胸部X 线检查结果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5]:①痊愈,胸腔积液完全吸收,无胸膜增厚、粘连,发热、胸痛症状缓解;②显效,胸腔积液吸收>1/2,轻度胸膜肥厚(<0.5 cm),发热、胸痛等症状明显好转;③有效,胸腔积液吸收<1/2,中度胸膜肥厚(0.5~1.0 cm);④无效,胸腔积液无明显吸收,重度胸膜肥厚(>1.0 cm)或形成包裹性胸腔积液,发热、胸痛等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 组计量资料比较行t 检验,率的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治疗效果比较 常规治疗组44 例,痊愈20例,显效17 例,有效4 例,无效3 例(均因胸腔积液为脓性,出现胸壁结核,转外科手术治疗);超声电导透药组44 例,痊愈22 例,显效17 例,有效3 例,无效2 例(1 例因局部皮肤出现过敏,未能坚持完成疗程;1 例出现脓气胸,转外科手术)。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2%(41/44),超声电导透药组为95.5%(4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5,P=0.557)。
2.2 2 组胸腔积液吸收时间、治疗后胸膜厚度、胸腔积液引流量比较(表2) 2 组胸腔积液吸收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9,P=0.046)。2 组胸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136,P=0.184)。2组胸腔积液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5,P=0.323)。
2.3 2 组包裹性胸腔积液发生率比较 常规治疗组治疗后20 例有包裹性胸腔积液(45.5%),余24 例仅胸膜增厚(图1~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3,P=0.006);超声电导透药组治疗后,16 例有包裹性胸腔积液(36.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8,P=0.020);2 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2,P=0.386)。
表2 2 组胸腔积液吸收时间、治疗后胸膜厚度、胸腔积液引流量比较()
表2 2 组胸腔积液吸收时间、治疗后胸膜厚度、胸腔积液引流量比较()
图1 男,28 岁,超声示增厚的胸膜(箭) 图2 女,42 岁,超声示包裹性胸腔积液区域(箭) 图3 男,55 岁,超声示多发包裹性胸腔积液(箭)
目前尚无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统一标准,其诊断仍是难点,易误诊,需与恶性胸腔积液等鉴别[8-9]。结核分枝杆菌游离核酸的检测、干扰素释放试验等可为该病提供病原学依据,提高其诊断阳性率[9-10]。按病理表现和临床发展经过,结核性胸膜炎分为结核性干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和脓胸。渗出性胸膜炎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易出现胸膜增厚、粘连、包裹性胸腔积液,导致胸廓容积缩小,影响患者肺通气功能,降低生活质量,部分可进展为脓胸、脓气胸、胸膜结核瘤、胸壁结核等[11]。胸膜严重增厚、粘连、脓胸、胸壁结核者,即使积极正规的强化抗结核治疗也难以逆转,严重者须行外科手术解决。
超声电导透药治疗是目前一种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手段,通过超声波的辐射压、空化效应及相关离子导入技术,让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病灶,通过改变细胞膜和组织膜脂质结构的排列顺序,改变皮肤和组织的通透性,让药物沿着一定的方向深入组织内部,在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缩短药物显效时间,延长作用持续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其更大程度地发挥局部作用[12-14]。部分 临床研 究[3]显示,超声电导透药治疗操作简单、无创伤,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的吸收、减轻胸膜粘连、改善胸膜增厚程度有一定效果。韩莉等[5]的研究显示,应用超声电导仪靶向治疗组的治疗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且能减轻胸膜增厚的程度。本研究2 组治疗总有效率、胸膜厚度及形成包裹性积液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 组治疗后包裹性积液比例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随着胸腔积液存在时间的延长,包裹性积液患者比例随之增加;超声电导透药组胸腔积液平均吸收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胸腔积液吸收快,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包裹性积液的发生。相关研究[15]显示,导致结核性脓胸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引流是否充分、及时、抗结核治疗是否规律、是否并发耐药等,而性别、是否并发肺结核、糖尿病、存在营养风险均不在内;本研究应用超声电导透药治疗可促进胸腔积液吸收,缩短其吸收时间,对预防结核性胸膜炎形成结核性脓胸有一定作用。研究[16-17]显示,胸腔积液抗酸染色阳性率与胸膜结核瘤的形成无关,强化抗结核治疗时间及充足的疗程对预防胸膜结核瘤有一定作用,胸膜增厚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发生结核性胸膜瘤的概率增加,胸腔积液中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胸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胸腔积液分隔明显、胸膜增厚、包裹性胸腔积液是胸膜结核瘤发生的危险因素,胸膜瘤病灶局部胸膜增厚明显。本研究应用超声电导透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加快胸腔积液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胸腔积液分隔的发生,虽未显示应用超声电导透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减轻胸膜增厚的程度,但有相关研究[3]得出了该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样本量较小,所得结果有一定代表性,也有一定局限性,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以明确超声电导透药治疗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预后及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超声电导透药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局部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胸腔积液的吸收,且操作方便,安全可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