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斌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学校教研是教研工作体系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同时又相对薄弱、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如何落实《意见》精神?本文试就以网格教研创新校本教研工作做些探讨。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提升教师水平关键在教研。《意见》指出“强化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学校教研的整体水平取决于每位教师的教研能力,但现实中想要实现学校教师人人教研,却面临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
校本教研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撑。中小学运行组织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三元”组织体系:一是学校行政机构,如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科研处等;二是负责业务管理的级部,如高中各年级部、初中各年级部、小学各年级部等;三是学科教研组,如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等。其中后两者又存在各种关联。随着教育管理的加强和升学竞争的愈发激烈,“三元”中的学校行政机构、级部特别是毕业年级级部越来越被重视和强化,相对而言,学科教研组出现虚化、弱化、依附化的非专业化现象。教研组长只是扮演着召集人的角色;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不强,被动教研的现象比较普遍,能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少之又少。
教研工作缺少有效的专业方向。事实上,学校一直十分重视教研工作,不足之处往往是宏观要求多于具体指导,有目标少方向,在“要做”上很强调,但在“怎么做”“依靠什么做”上少指南。面向全体教师的泛泛要求、集体备课的基本样式和学科领袖个体主导的普遍样态,使得不少教师面对“要深化教学改革”“要加强教学研究”“要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无所适从。教研缺少专业的方向性、路径感,制约了教师的有效教学研究。
教师教研缺少有为的动力意识。目前教师的教学研究内容缺少像医学卫生那样的学科专业细分,基础教育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缺少步步深入的指向。不少教师缺少职业目标感和专业方向感,不知道如何进行教研的困惑、教研高不可攀的错觉和不敢教研的心理,使广大教师开展教研的内在动力不足,学校主责、教师主体的教研工作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因此,强化校本教研,必须突破校本教研面临的瓶颈,改革创新,建立教师人人自觉教研、主动教研的载体和机制,真正实现以研立师,立德树人。
网格教研是一个原生概念,指学校通过网格化的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学校教师全员研究的教研生态。网格教研的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构建网格教研组织。网格教研组织是指在现有学校教研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设立各种网格教育研究所(学校层面可设教育研究院),所内设若干研究室,室内设若干研究组,组内有若干研究成员,形成所→室→组→员的网格教研格局。网格教研组织为学校内设组织,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学科类,这是学校网格教研的主体,根据学科内在规律特别是学生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有计划地设立学科教研组织。二是方法类,如信息技术教育、一般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方法、各科阅读等教研组织。三是专题类,如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转化、留守儿童学习、教研研究、考试研究等教研组织。四是特色类,如围绕学校历史传统、名家圣贤精神、特色项目建设等设立相应研究组织。网格教研组织的设置体系可见图1。
明确网格教研任务模块。围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破解难题等针对性地设置教研组织,确定各种教研任务模块。一是基于学科学习能力的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根据网格教研的设计,将语文教研组改设为语文教育研究所;根据语文学习“听说读写”能力细分,所内可设相应的阅读研究室、写作研究室、背诵研究室等;写作研究室又可根据作文“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的能力要求,设立主题立意组、逻辑结构组、语言运用组、标点符号组等;根据组内人员和需求情况,再进行分工,如语言运用组中,分别有人负责词性、修辞、语法等方面的研究,甚至可将词性分为动词、形容词等进行专门研究。二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如数学教育研究所可根据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数学计算、数据分析、推理能力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立相应的研究室,室内设组设员。三是基于各学科通用素养的研究。比如,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会学习爱学习等基础素养,自信、热情、创造欲望、学习欲望、学习主动性、责任感、对失败的态度、活力等学习心理素养,都可以专门设立研究室进行研究。四是基于教书育人环节的研究。如通过所内设室,分别对课程、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进行研究,作业研究室中可设作业设计组、作业方式组、作业调控组等进行专门研究。五是基于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如围绕学生参加面试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行为礼仪、思维品质、逻辑表达、应变能力、思想方法、社会视野等设立研究室展开研究。六是基于全学科阅读的研究。学科阅读是学校教研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如数学阅读,随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升阶,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数学定理越来越多,逻辑思考的体系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严密,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要求越来越高。学科阅读越来越成为决定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学科的语言,更要让不同学生读懂不同学科语言。全学科阅读应成为研究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匹配网格教研岗位。网格教研就是要人人教研,各就各位,努力探索自己的一方教育天空。在人员配置上,要做到“三突出”:一是突出人员互选,由校长选聘所长,由所长选聘各室主任,由室主任选聘各组长,由组长选聘各组成员。二是突出用人所长,根据各人的专业、特长、兴趣、志向确定“格位”,便于早出、多出成果。三是突出人人参与,努力使学校全体教师都能加入各个所、室、组,做到每个网格教研问题都有教研“哨兵”对症下药,以“个体研究+群体智慧”,开创学校人人教研、事事教研、处处教研、时时教研的崭新格局。
开展网格专业活动。团队在活动,动了即活。网格教研体系建立后要开展专业活动。为此,学校一要重视和鼓励不同“格位”的教师自觉投入、自由研究、自主活动;二要根据所、室、组、员的职责定位和研究内容,广泛搜集各地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校教授、科研人员和同行专家等的资源,建立广泛的校内外联系;三要定期开展“格主”交流、沙龙,集思广益,不断提升教研水平,充分发挥每位“格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完善网格教研机制。一是形成自上而下的教研要求与自下而上的问题会诊模式。医生喜攻顽疾、教师害怕顽童,要通过将班级难题和矛盾层层上传的办法,由所长反馈到学校,由不同学科名师一起“坐堂会诊”,避免当下班主任或教师个人与个别学生“一对一”“博弈”易产生冲突的情况,化解和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二是将每位教师网格教研的成果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三是树立自主研究就是自我研修的学习理念,学校可从教师培训经费中安排相关费用到所、室、组,支持教师的网格教研活动。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就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网格教研是一个创造,改变了校本教研的基本结构,促使每位教师把教研作为优化教学的一门学科来建、一门学问来做,进而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全员研究体现校本教研责任主体。网格教研真正做到教研问题到“格”,每位教师都是问题的“格主”,都有一格教研的“责任田”,真正落实了校本教研的主体地位,使学校更像是一个村庄,村庄里农民专心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待获得一个好收成。教师人人可从专业能力、教学方法、教育质量等方面不断精进,结合教学实践,心无旁骛地专注自己的研究,站好解决问题之岗。
错位发展激励教师铸造个人品牌。人人都是向上的。每位教师都希望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专业发展:成为更好的教师、更高职称的教师、更有名望的教师等。通过网格教研,提升了教研的专业地位,每位教师的专长都获得尊重,每个人的成果都得到凸显。教师在日常工作的同时,聚焦研究的切口不大,负担不重,容易深化。特别是由于每位教师都有一“格”之功,教师评价也形成不拘一格的差异化评价,教师的专业、研究、价值都得到了尊重,随之引发的靶向动力不断唤起教师的内心良知和对教育的激情。特别是教研组长变成教研所长,增设室主任、组长等,使得其地位感、任务感、存在感、成就感、自豪感日益增强,体现了网格教研让每位教师心有寄托的重要价值。
沉底研究促进一线问题有效解决。网格教研的优势在于:一是基于一线,教师是一线的教学者,教师教研更接地气。二是基于学情,教师最了解学生,网格教研让一线教师有了研究的方向和话语权,有了发言的机会和提升的路径,解决了当下教研活动研究教学过程及教法较多、研究孩子学习较少的问题。三是基于问题,针对问题反馈开展“教育会诊”,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同时,教师教研加强了与高校专家的合作,促进教学一线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教师队伍是教育家的土壤,这是网格教研解决一线问题的根本力量所在。
文化自觉催生学校教育美丽生态。文化使人类逐步走出孤立的状态,让不同的人群形成凝聚力和“文化共同体”。网格教研是基于自发研究的教研,必将催生富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学校教研文化。教师间星星点点的交流切磋、三三两两的专业小叙,这正是广大教师专业生活的幸福样态。
总之,网格教研是强化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创新举措,推动学校整体成为“教育研究院”,以师研强教、全研强校,促进教师传递知识能力、传递学科魅力、传递个人人格,科学化、专业化、有效化地落实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