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文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生前一直没有问世,直至1932年《手稿》的全文才第一次公开发表。《手稿》发表当即就引起了西方学者们的重视。西方学者中很多人都认为,认为“物化”是在人学意义上提出的,是马克思理论的基本观点。《手稿》的发表恰好为这些学者把人置于首位,以“物化”为立足点来探讨马克思的思想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依据。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对马克思《手稿》的解读带有相似的特点。以马尔库塞、弗洛姆和列斐伏尔为例,其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对《手稿》的解读就都是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的。
马尔库塞对“劳动”概念的本体论理解。马尔库塞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中,主要就关注人创造性的和自我创造性的活动,从人的本性的角度去理解“劳动”意义。马尔库塞认为劳动和实践是《手稿》中分量最重的概念,是标志人本质的人本学范畴。他从三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做了定义:第一,马克思的“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第二,劳动是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对象化的运动”。第三,劳动是“生命活动本身,生产活动本身”,且由此马尔库塞提出马克思所理解的“劳动”具有本体论意义,必须把劳动当作人的本质的真正表现来把握。因为人是在劳动这一自我创造的活动之内并通过这一自我创造活动才真正成为符合人之本性的人。只有在劳动中人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决定自己是什么,按照自己的本性对待自己,即人能够自为的生成。
列斐伏尔的“生产”活动及其整体性。对《手稿的解读》的解读释义,列斐伏尔在《人类的产生》中有明确论述。列斐伏尔提出,人之所以从自然界中产生出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之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改造自然的活动。这种改造活动列斐伏尔总称为与经济学意义上不同的“生产”,“生产的概念代表着一种‘概述人的活动’的高级统一体”,人类以自然界为对象生产,以自己为中心改造自然,把自然界变成人类,同时也把自身变成自然界。列斐伏尔认为人所进行的及到自身以外的客体所进行的生产活动,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自己,自己及到自己,自己认识自己,自己生产自己。与此同时,他还强调人的本质活动的社会整体性,主张从社会整体看待人,把人的活动作为整体,反对限定性地分析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他认为人的本质只有在社会全体的进程中,只有在个人同集体的牢固又明确的关系中才能获得,脱离集体人就丧失了社会根基,丧失了自己的基础。
可见马尔库塞和列斐伏尔在《手稿》中都看到了劳动在马克思理论中的重要性。对于劳动,他们都是从人学意义上来理解的,劳动就人生成的本质性活动。其理论目光汇集之的中心即是“人”。
人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界的过程,就是人确证和实现自己的过程,是人的生成过程。人劳动实践的结果就是人化自然的产生。自然界从与人对立的、对人有无限威力的自然变成了为人所认识、支配的自然,从纯粹自然的性质成了人们劳动的产物。鉴于马克思对自然的分析,自然和人的关系西方学者的理论视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马尔库塞对“彻底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的理解。马尔库塞反对僵硬地把人和自然对立,在论证二者应该统一时,他沿着马克思的论述指出“‘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是人的‘产生过程’,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不仅人在历史中生成,而且自然界,就它不是外在于和脱离了人的本质的东西,而是从属于被超越和被占有的人的对象性东西而言,也在历史中生成,‘世界史’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进而,马尔库塞认为,整个自然界都是人的生命工具,都是人的生命手段,人对自然界绝非简单地接受,而是把自然界生成为自己无机的身体,变成人的工具,重新生产整个自然界。在马尔库塞看来,人表现人自身的历史是通过自然界来完成的。并且人对他自己来说也是自然界,即人改造自己的活动亦是人之本性的表现。
列斐伏尔遵循本体论范式对自然的理解。从存在本体论是视角出发,列斐伏尔认为,通过马克思的《手稿》可以认为,人类活动中的自然具有主观和客观双重属性。即自然本身是无动于衷的,只有被人类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界才是有意义的。在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时列斐伏尔分析指出,人既独立于自然界,同时又与自然界保持高度的统一与深刻的联系,人把自己的力量融合在自然中并在自然中活动。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生物,是具有人性的自然界的生物,人的出现使自然界分裂并与自己激烈地斗争抗衡。自然界既是人行动的对象,又是人的母亲和归宿,人与自然不只有对立,更有深刻的统一。总体的人就是整个自然界,包括所有物质和生命的过去和未来,包括人在自然中任意地,自由地改造自然界。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将异化视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
马尔库塞认为,物化和外化并不是偶然的历史事实。物化和外化的过程造就了非劳动者,造就了对私有财产的统治。也就是说马尔库塞认为,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本质活动,在于劳动本身的对象化特征。因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在经过人的历史地和社会地占有之前是与人对立的。人需要通过有意识地将其变成属人的存在物,使人外化到对象之中,经历‘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运动后,人才能复归自身。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核心思想更是把异化理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弗洛姆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要单纯地解决经济剥削问题,而是要扬弃异化,恢复人的全面发展。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时,主要关心的不是针对收入不平等,而是使人从毁灭性的、使人变形为物、沦为奴隶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就是立足的就是它毁灭人性的特点。而实现扬弃了异化的社会主义,是总体的人的生成或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可以说,无论是异化还是扬弃了异化的社会主义,在弗洛姆的理解中,马克思《手稿》的出发点都是人。
列斐伏尔认为,异化是人的生存发展辩证矛盾中的必然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人的异化原因就在于人的创造本性。人的活动是一种对象化的、客观化的活动,从这方面来讲,这活动是人实现自身的方式。与此同时人的活动还是一种在外化活动,人的产品、人的力量的外化,人力量向作为人无机身体的自然界转移,造成人的自我分裂、剥夺。然而,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活动生存的,它贯穿整个人类历史总体进程,这即人的生存矛盾。若没有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没有这种外化,人类也就不存在了。
综上所述,马尔库塞、弗洛姆、列斐伏尔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们,对《手稿》的理解虽有各自独特视角,但他们都突出了《手稿》关于人之存在本体论的哲学要义,继承并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理论传统,让马克思主义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可能在某些个别方面存在偏,但这都抹不去它的理论价值。我们需要看到,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段时期对人性的破坏后,这些理论家鼎力发展人本主义理论,无疑在彼时的理论界敲响了关怀人的警钟。无论哪一种理解,都利于帮助我们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理解与运用,对我们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人本主义诉求,不断反思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