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020-11-30 20:27鹿广静
非遗传承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通州大运河运河

鹿广静

一、大运河文化带非遗资源的存量分析

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 千米,纵贯千年,横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通州、昌平六区,水源和漕运可延伸至顺义、密云、怀柔。据可考历史和现在的规划统计口径,将各水源、水系和支流计算在内,北京大运河北引昌平区白浮泉水,西折南转流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沿南长河、玉河汇入积水潭,向东经通惠河一直流入位于通州区内的北运河,坝河、萧太后河、温榆河、潮白河等支流和京城水系也汇入运河。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运河和漕运维系着国家的兴衰,特别是皇城北京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南方的物产源源不断地随运河送进京城,由此北京也被称为“水上漂来的城 市”。

伴随漕运的兴盛,运河沿线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非遗资源。这些珍贵的非遗见证了运河历史的沧桑变化,勾勒了运河百姓的生活图景,是北京古都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文化主管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运河文化带所涉区域共有国家级非遗产代表性项目86 项,市级非遗产代表性项目205 项,区县级非遗产代表性项目410 项。同年,北京市相关主管处室启动了“系统梳理大运河文脉,提炼阐释大运河文化”工作,对运河文化带非遗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形成了《北京段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征求意见稿),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通州运河龙灯、东岳庙庙会、北京玉雕等40 余个项目入选名单。该名单是根据运河文化带非遗资源的分布特点和传承情况确定的,能够入选该名单的项目都与运河联系紧密,要么由漕运文化直接衍生,传承于运河河道、两岸,要么是居住在大运河流域周边的社会群体在生产生活中受到漕运文化传播和影响而产生的。本文对大运河文化带非遗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些项目,再加上部分一般认为跟运河密切相关而未进入名单的项目。

北京运河非遗项目表现形式多样,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曲艺、民俗等非遗类别。民间文学类的有十多项,包括地名传说、什刹海传说、通惠河传说、温榆河传说、大运河传说、燃灯塔传说、黑龙潭传说、都龙王庙传说、满族民间故事、开漕歌谣等。每一项传说的内涵都十分丰富,包含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的小故事,反映了运河文化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以通惠河传说为例,历史上通惠河沿岸村落都流传着许多有关运河、漕运及地域风土人情的传说故事,如《郭守敬首凿通惠河》《郭守敬修建白浮堰》《神奇的避蚊石》《喂了王八的土财主》《茄子灯趣闻》《英雄王秃儿》等,这些传说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运河文化的历史。传统音乐类的代表性项目就是通州运河号子。元、明、清三代,大运河漕运进入了鼎盛时期,每年运粮漕船2 万余艘,官府的水师船和商船1 万余艘。伴随浩浩荡荡船队的,就是此起彼伏的船工号子声,人称“十万八千嚎天鬼”。通州运河号子有起锚号、揽头冲船号、摇橹号、出仓装仓号、立桅号、跑篷号、闯滩号、拉纤号、绞关号、闲号等十种。运河船工号子是鲜活的历史记忆,经过几百年的传承,成为运河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传统舞蹈类的项目,包括高跷秧歌、通州运河龙灯、永乐店半截河武跷会、徐官屯村路灯老会、里二泗高跷会、里二泗小车会、郭村蹦蹦戏等。其中通州运河龙灯汇是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传承于漷县镇张庄村,是运河河畔百姓祭奠运河龙神的舞蹈仪式活动。与别处龙灯不同的是,运河龙灯的龙头为方口造型,龙体呈蓝色,寓“水底祥龙”之意,极富运河文化特色。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张庄村可见夜舞龙灯,蔚为壮观。通州运河龙灯经过通州百姓的创造与传承,已经成为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术类的项目有彩塑京剧脸谱、北京玉雕、北京绢花、通州骨雕、通州团花剪纸、面人汤面塑等。其中面人汤面塑是北运河周边的具有影响力的民间文化资源,第一代面塑艺术大师汤子博(1882—1971),以深厚的国学和艺术功底,通过揉、延、展、搓、拨、挑、按、捏等手段,将民间艺术带入高雅艺术的殿堂。第二代传人汤夙国将西方造型与东方造型有机结合,其作品神形兼备、气韵生动、富有张力,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佳品。传统技艺类的项目有十几种,包括雕漆技艺、京西水稻种植技术、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北京烤肉制作技艺、金鱼养殖技术、白浮家乡肠制作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大顺斋糖火烧制作技艺、小楼“烧鲇鱼”制作技艺、万通酱豆腐制作技艺、刘老公庄饹馇饸制作技艺等。其中小楼“烧鲇鱼”制作技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项目。小楼原字号名“义和轩”,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小楼烧鲇鱼”是小楼的名菜,为通州“三宝”之一。通州多河富水,老坑纵横,大运河更是盛产鲇鱼的好地方。小楼东家凭着家传的绝技,采用“三炖三烤”(即急火、微火、反复过油)之法,使“小楼烧鲇鱼”名声远播。此外,运河非遗资源还包括传统戏剧类的项目:京剧、郭村蹦蹦戏;曲艺类的项目:相声、京韵大鼓;民俗类的项目:七月半放河灯、东岳庙庙会;传统体育与游艺类的项目:冰嬉、通州大风车等。

二、大运河文化带非遗资源的特征分析

1.独具浓重的皇家气派

北京城有3000 多年的建城史和800 多年的建都史。公元前1045年,这里是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漫长的建都历史造就了北京雍容华贵、博大精深的皇家文化。在这样的历史文化氛围下,再加上北京运河的开凿和漕运本身就是为了服务于都城的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北京的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一份皇家气派。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京作特色宫廷艺术上,如雕漆技艺和北京玉雕。明、清两朝十分重视御用漆器的生产,均设立了专门的部门管理宫廷的髹饰事务。帝王对漆器的推崇,使得北京的漆器制作具有不惜工本、极尽奢华的特点,北京漆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今天的北京雕漆仍然延续着华贵端正的皇家风范,纯正的大红色加上大气磅礴的设计、繁复的雕刻刀法和周正雍容的器物,令人叹为观止。京作玉器,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玉作工艺风格,是北方玉器的代表。京作玉器造型浑厚、庄重,圆雕和浮雕的作品较多,图纹工艺亦比较复杂。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各类仿古玉和时作玉,均极具高贵典雅、悠然洒脱、落落大方的气质。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民间文学、民俗类的项目也不乏皇家色彩,如京剧登上北京舞台后首先为皇室贵族所喜爱,逐渐形成艺术精湛、服饰唱腔华丽高贵的特征;传统舞蹈类的部分,秧歌、高跷等项目在历史上受过皇封,具备严格的会礼会规;玉河是朝廷从紫禁城去往颐和园休憩游玩的御用河道,颐和园传说、圆明园传说及流布在玉河两岸的地方传说中,都有与帝王和宫廷生活相关的故事。

2.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她就像一条金丝线,将京津、燕赵、中原、齐鲁、楚汉、淮扬、吴越等多种文化串联起来。北京作为大运河的终点,“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自古便是中国多民族文化激荡交融的荟萃之地。大运河非遗更因其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共融的产物而更具开放包容的特点。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她见证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也见证了文化的交流与相互滋养。南来北往的运河儿女不仅把丰富的物产,也把他们的文化带到了京城,京剧即是大运河滋养孕育出的艺术瑰宝。当年乾隆在运河名城扬州举行堂会,数十种地方戏曲荣耀汇聚,之后它们沿运河北上,同习同研,相互借鉴,直至8年后,“徽班进京”,在京城舞台,逐渐由诸腔杂呈局面走向和谐统一,国粹京剧由此诞生。京韵大鼓、相声等曲艺类的项目和高跷秧歌、运河龙灯、七月半放河灯等传统舞蹈类、民俗类项目则体现了京津冀三地地缘相亲、文化一脉的特点,是南北运河沿岸百姓文化交融共享的产物。玉雕、象牙雕刻、雕漆、花丝镶嵌、京绣等宫廷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全国最顶尖的工匠艺人和奇珍异石、丝绸织锦沿运河北上,汇聚京城,造就了独特的京作艺术品类。面塑、剪纸等项目则反映了大运河沿线各省民间工艺的交流融合,至今面人汤的弟子仍在山东地区有流布。此外,大运河还是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媒介,带有古丝绸之路文化互融的色彩,如京式旗袍是在满族妇女旗袍的基础上,吸收西式服装技巧和审美,变革而成;北京绢人制作工艺融合吸收了中外传统美术人形制作工艺的特点;鼻烟壶由欧洲传入,融合了中国的工艺元素,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中国艺术品类,即内画鼻烟壶。

3.鲜明浓烈的民生色彩

大运河是一条龙脉,更是一条民生之河,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更孕育滋养着两岸运河儿女和运河城市。大运河非遗也因此具有特别鲜明的民生色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北京许多建筑和地名都因运河而生,运河边的很多建筑,包括会馆、河埠、码头、桥梁、船闸等都是为漕运而建,如至今仍在沿用的北运仓、南新仓、海运仓、禄米仓、新太仓(东城)、二闸、通惠河、八里桥(朝阳)、白浮桥、白浮村(昌平)、马驹桥、潞河、张家湾、漷县、皇木厂、里二泗、大运西仓、大运中仓等地名,均反映了其在运河漕运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二是反映运河百姓的生产生活场景,刘老公庄饹馇饸、小楼“烧鲇鱼”、大顺斋糖火烧、万通酱豆腐等都是流传至今的运河名吃,漕运发达的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客人在此落脚,商贸繁荣,生意兴旺;通州运河龙灯、高碑店村高跷秧歌、徐官屯村路灯老会、里二泗高跷会、里二泗小车会等是运河百姓的仪式活动,如徐官屯村路灯老会位于北运河南端的漷县镇,相传起源于明代中叶,老会的角色有小二公子、樵夫、药包、渔翁、渔婆等,其角色、唱词都与运河相关;通州运河号子、开漕节歌谣则直接反映了运河漕运的生产场面,如通州运河号子起锚号、揽头冲船号、摇橹号、出仓装仓号、立桅号、跑篷号、闯滩号等反映了不同的工作场景和工序。三是水信俗发达,反映了运河百姓靠运河而生,祈求河神“慈航普度”的美好愿望。与运河有关的传说,很多都与疏浚运河的功臣或河神有关,表达百姓心中的敬畏,如《通州百姓救周通》《塔下通海的传说》《三霄娘娘修塔记》《姊妹造塔》等故事;通州运河龙灯是百姓祭奠运河龙神的仪式活动;运河开漕节是古代通州独有的大型祭祀文化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清明节前后),开河后第一帮粮船到达通州,即择日举行春祭。春祭分公祭和民祭两种,公祭是由官方主持的正式祭祀,向疏浚通惠河功臣祭拜,民祭由商民组织,默求“坝神”保家人平安。祭祀仪式毕,有狮子、地秧歌、小车会等各类花会表演,亦有莲花落、太平调、河南坠子、凤阳花鼓等表演,热闹非凡,表现出了运河百姓对开漕后生计的期待和热情。四是运河承载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情感,是一条精神之河。“河冰初解水如天,万里南来第一船;彻夜好风吹晓霁,举头红日五云边。”抒发了诗人贡奎沿河北上到京任职的欣喜之情;“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写出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当年通州的旖旎风光。

4.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教育和产业价值

运河非遗诞生于百姓生产生活,传承于百姓生产生活,是运河儿女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教育和产业价值。一是历史认识价值,非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跟大运河相关的众多地名传说、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等是对历史文献的有益补充,北京玉雕、北京雕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象牙雕刻等活态记录反映了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最高水平,通州运河号子、七月半放河灯、高碑店村高跷秧歌、刘老公庄饹馇饸等反映了历史上运河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文化价值,运河非遗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运河儿女的情感、智慧、审美和价值,反映了运河沿岸历史文化变迁。三是社会价值,运河非遗表现了运河百姓对工匠精神、拼搏精神、伦理道德的追求,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深入挖掘和保护,对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四是教育价值,运河非遗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可以让人们认识一个更立体更生动更鲜活的运河,激发爱家爱国的情感。同时,非遗的学习对于培养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磨练意志品质等也具有很大帮助。五是产业价值,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旅融合背景下,运河非遗是文化产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资源宝库,人们可以从题材、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借力非遗,在赋予传统文化活力的同时,赋予文化产品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三、大运河文化带非遗资源保护利用建议

2019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成立了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25个委办局、7个区政府参加的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配合、共同谋划开展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完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顶层设计。目前,各项工作包括文物腾退、文保修复、文化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历史风貌复原等正在扎实推进。运河非遗的保护利用是运河景观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借力公共文化建设,开拓市民学习体验优秀非遗的艺术空间

一是将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起来,为市民提供更多可以深度了解和学习大运河非遗知识的场所。据统计,截至2016年,大运河所涉区域内共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3276个,文艺院团443 家,营业性演出场所120个,要把这些文化设施利用起来,展示本地区本河段传承发展的运河非遗,以及非遗承载的运河精神和其背后的故事。二是将运河文物腾退、历史景观恢复和街区微整形相结合,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阐释的强大功能,为市民和游客营造“小而精”的非遗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等微型文化展示消费空间。三是加速推进在副中心筹建全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系统性地收藏和展示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原材料、制作工艺、手工艺品等多个角度,用实物、文字、图片、视音频、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手段弘扬传统文化,展现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以更加有效地发挥运河非遗的文化展示、教育和激励功能。

2.挖掘和培育超级IP,打造具有鲜明大运河特色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

在体验经济时代,文化的物化是文化传播极其重要的手段,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要成为展示大运河文化内涵,提升大运河文化形象和影响力的必备利器。2015年一部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运河谣》,让观众见证了运河上的离合悲欢、善恶生死、义薄云天,感动了无数人。而目前,这样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大运河文化带文化辐射示范效应的重要因素。要破这个题,一是政府要舍得花钱,投资国有院团和剧院,出一批悉心创作、精心打磨、不计成本、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舞台艺术作品;二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文化艺术基金和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导向作用,加强对以运河非遗为主题或题材的舞台艺术和图书出版的支持力度,引导民营企业投入运河文化精品创作;三是以市场为导向,深挖运河历史上如郭守敬、曹雪芹这样的大IP,借力大IP 光环和一线明星流量,创作一批经典的以运河为背景的影视剧作品,融入运河非遗,让运河非遗随电视剧和电影这种普及率最高的文化消费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3.坚持文旅融合,做大做强大运河文化产业

运河非遗与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是相互借力和赋能的关系。运河非遗要想传播得更远,传承得更好,必须借力大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北京大运河文化产业要想做出特色,就必须眼睛向内看,向内看得越深,方能越与众不同,而非遗正是北京运河文化中最深最鲜活的内核部分。因此,做大做强大运河文化产业,深挖运河非遗资源,并把她创造性地融入文化景观打造、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创作生产是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一要坚持文旅融合,用文化为运河旅游注入内涵,用旅游让运河文化走得更远。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 有了大幅提升,正处在由观光旅游向人文旅游转变的重要时期。只有提供更高质量更具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够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二要发挥产业集聚的效应,打造运河主题文化产业园区。三要发挥运河旅游资源优势,在通州北运河等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夜游运河项目,集运河游赏、运河小吃、运河游艺、运河曲艺、运河戏剧和运河实景演艺等产品于一体,激活运河夜间经济。

4.强化宣传,构建跨媒体跨平台的融媒体宣传矩阵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新媒体、自媒体、流媒体、融媒体、全媒体快速更新迭代,即将迎来5G 的时代背景下,传播一定意义上比传承还要更紧迫、更重要、更有辐射力,就像抖音非遗合伙人提出的那样,“我们要做的只是多看她一眼”!新的媒介形式和大数据技术给非遗传播带来巨大的利好,让非遗的价值更直观、更震撼、更有趣地呈现在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眼前、心里,促成更大的非遗自然消费、自然传承和自然创新。以加入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的泸州油纸伞传承人余万伦为例,2018年11 月开通抖音号,2019年第一季度来自抖音的订单直接让油纸伞销量翻了一番,目前油纸伞长期处于脱销状态。而抖音上像余万伦这样的传承人有千万,据抖音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4月,1372 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有1214项在抖音平台有相关内容的传播,这些项目生产了超过2.4 亿条视频和超过1065 亿次播放,抖音实际上已经成为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紧迫的现实要求我们在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过程中,一是一定要重视传播;二是要打破旧有的宣传理念,主动拥抱新媒体,创造新媒介形式的运河非遗宣传精品;三是要搞活机制,让一些名家、大家在电视娱乐节目等平台主动营销,如京剧名家王佩瑜引得大批年轻人追捧,被亲切地称为“瑜老板”,成为如影视明星一样自带流量的戏曲明星。

5.做好在校园和社区的普及教育工作

建议在幼儿园、中小学广泛开展以大运河非遗为内容的主题启蒙和教育活动。同时也在大中专和职业院校开设以大运河为主题的相关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和专题展览,师生走出去学习和研究非遗,大师请进来切磋和交流非遗。建议将非遗进社区与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抓好百姓群众文化活动,增强群众参与热情,促进群众的文艺创作水平,选拔优秀文艺团队和优秀作品,推出群众文艺精品。

6.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雄安新区建设规划、“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

大运河流经京津冀三地,是流动的文化动脉,在首都及京津腹地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滋养了三地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保护利用,必须探索三地协同保护机制,对辖区内的大运河文化带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三地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名录。在此基础上,共同讨论制定保护规划,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搭建深度交融的文化桥梁,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此外,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离不开大运河的贡献,今天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也是呼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要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的中外交流,主动传播中国价值,展示中国形象。

猜你喜欢
通州大运河运河
雪落通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中国运河志》简介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银河哪比运河乡——《诗咏运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