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芳菊 吕 鑫
1.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2.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强调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对国家民族而言,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重要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工作方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和要求,是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要求,说明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应当持续性探索,现代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紧密,校园需要合理的防范预制,从而抵御外来环境的变革。
科学研究应力图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现阶段,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工作量还有待于增强,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科研成果一稿多投科研成果剽窃、抄袭、研究数据资料造假、伪造学术经历、侵占学生科研成果、违反科研原则、滥用学术权力时有发生,一定程度损害了教师的公信力和良好社会形象。由于在校职称评定、待遇与晋升都与科研工作量有关,受到这种功利思想的驱动,部分教师学术不能专心于学术,仅仅醉心于科研量,导致部分科研成果质量不高,严重污染学术环境,破坏学术声誉。
教师在教育体系当中应当注重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同学生个性特点不同,教师对学生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但实际能做到的老师数量少之又少。师生关系单薄,老师应发挥的作用逐渐弱化。高校教师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不闻不问、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不批评教育的情况比比皆是。没预留时间与学生沟通是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在学生出现思想、心理偏差后,部分老师对学生态度冷漠,不进行思想正确引导,甚至歧视,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缺乏职业责任感
19世纪后期,美国的制定实行了《教育专业伦理规范》,标志着教师的师德建设走向了制度化建设。随后美国逐步建设了全国教育协会,陆续颁布了具有法令性质的世界上最早制定并实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全国教育协会伦理规范》、《教育职业伦理准则》(即NEA准则)并多次修订。教师、社会、政府对于师德建设得重要性趋于一致均认为教师应当恪守职业素养并承担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建设的责任与义务。
德国是对教师有教育意识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教师制度相对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德国注重民族精神的培养。因此德国对老师的要求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要求老师要做到教育学生对国民的热爱之心。德国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法作为德国培训及创新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模拟案例、实践创新,给学生以独立分析的机会。以上的要求会对教师产生正向的作用。
日本进行师德师风建设主要一下几种方式。第一,通过法律途径。日本的法律中规定了教师的教育权和自主研修全,对教师的身份也做了法律的规定,教师资格的考试的专业化以及公平化也有相关法律规定,例如《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教育公务员为了执行自己的职责要努力不断地研究和修养。学校须为教师准备研究资料,充实的设备、研究费、研修旅费和讲演费等。第二种是通过社会对教师的印象作为一种约束。教师的身份在日本的社会中受人尊敬的,教师被认为是道德水平高雅的一种职业,如此则对教师形成了反约束,教师在这样的社会印象中,会不断注意自己的德行,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第三是在教师培养中就融入了道德教育。日本的教师培训中,不同的学科会融入不同的道德教育,而不仅仅是专门的道德教育课,这样能够更好地陶冶师德师风。第
高校进行师德师风评价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现有的师德评价标准并不能很好的做到与时代接轨。传统对于老师的要求为:“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时代在进步,这样的标准是否还能作为师德的评价标准。因此在进行师德师风评价标准建立过程中应当考虑时代特征。要考虑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减负教育的不同需要。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师德师风评价标准中。其次相对来讲我国缺乏一套适用推广至于全国的师德评价标准。美国颁布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全国教育协会伦理规范》、《教育职业伦理准则》等与师德师风建设有关的可以一定程度作为我国评价标准的参考规定。规定应当合理且科学。因此在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的完善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可操作性,即应当从教室的职业特点出发,针对老师与同学的相处特点以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社会期望,进行师德师风评价机制的完善。避免抽象化的词汇描述,而是采用具体的法律法规后,更要采用具体的手段,比如同学对老师的评价问卷、针对教师的问卷考核等。另外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专业师德评价机构。机构应当定期进行监管以及调研,强化师德评价的反馈。院校在开展师德师风评价工作时,应全面把握教师思想道德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新时代对教育新要求的节奏,让师德师风评价机制科学化发展。
技能的提升是为了提升教学水平,道德素质的提升才可以才能让教师这门职业神圣起来。在道德教育方面,对学生而言,中国更注重学生从小的道德教育,从一年级就有思修课程,语文书中也多会写进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名人经历,而到大学更多的是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德育课相对较少。对老师而言,也大都如此。中小学生的老师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的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但是大学老师却往往更注重论文的发表以及课题的建设,忽略了自身的师德建设与提高。因此,更好的建设师德师风应当扩大对老师的覆盖面,即不再仅仅是针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应当扩大到对各个阶段教育专业人员提出要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讲话、批示中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对师德师风的重视。相信在政策的引导下,只要高校、教师互相配合,定能够让老师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与志存高远踏实肯干的品德,为学生做好楷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一批又一批才华与道德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