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世纪30年代Lewin提出了行为动力理论,他认为目标是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种手段。20世纪50年代,McClelland在Lewin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他发现两种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1]20世纪70年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Weiner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在他看来,意志力不足以让人们实施自己的行为,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而特定的目标可以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它可以指导个人的行为朝着某一特定的方向发展,然后与目标比较,及时调整和修改目标,最终实现目标。[2]20世纪80年代,Dweck以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和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关于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学者在成就目标定向的定义上还没有达成共识。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定义:
Dweck(1988)认为成就目标定向是规划性的认识过程[3];Ames(1992)认为成就目标定向是连贯的方向,其中包含归因、能力、信念及情感等[4];Urdan等(1995)认为成就目标定向是对学习动机的感知。Pintrich等(1996)认为成就目标定向意味着完成任务的方向,包括能力、努力、成功和标准的感觉等。尽管成就目标定向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都趋向于认为其是对下一活动的目标知觉。文章将采用Dweck(1988)的定义。
成就目标定向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二分法:Dweck(1988)根据内外驱力将成就目标定向分为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他认为掌握目标定向源于内驱力,学习者为了获得知识而努力,对成败进行努力和策略归因。而成绩目标定向源于外驱力,学习者为了他人的评价而努力,对成败进行能力归因。[5]
三分法:Elliot(1996)又将成绩目标定向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持成绩趋近目标定向的人,注重展示自己的优点获得肯定评价。而持成绩回避目标定向的人,避免暴露自己的不足,以防得到负面评价。[6]
四分法:随着研究的发展,Elliot和Mcgregor(2001)对掌握目标定向进行了区分。持掌握趋近目标定向的人,注重的是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持掌握回避目标定向的人,注重避免对知识的不理解。由此形成了掌握趋近目标定向、掌握回避目标定向、成绩趋近目标定向、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四个维度的成就目标定向。
六分法:Elliot、Muryama和Pekrun(2011)从任务、自我和他人的三个角度,结合趋近和回避,又提出了任务趋近定向、任务回避定向、自我趋近定向、自我回避定向、他人趋近定向、他人回避定向六个维度的成就目标定向。
国外的研究者们从不同方面对成就目标定向进行了研究。
Dweck(1988)、Zimmerman(1989)、Ames(1992)、Pintrich(1996)等对成就目标定向定义进行研究。Dweck(1988)、Elliot(1996)、McGregor(2001)、Elliot等(2011)等对成就目标定向的分类进行了讨论。
Pekrun等(2006)发现,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受积极情绪(如:自豪)影响,成绩回避目标定向与消极情绪(如:焦虑、羞愧和无助)相互影响。[7]Daniels等(2009)发现,掌握目标定向与大学生消极情绪(如无聊、焦虑)呈显著负相关。Nathan C等(2016)发现感知在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和焦虑中起中介作用。[8]
Pintrich、Garcia(1991)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掌握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相关。Mohammadi、Kazemi、Tahan、Laloeaee(2017)发现,元认知学习策略和成就目标定向能降低大学生考试焦虑。Middleton和Midgley(1997)发现,掌握目标定向与回避求助呈负相关,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与回避求助呈正相关,成绩趋近目标定向与回避求助不相关。
在我国,成就目标定向是近几年成就动机的热门研究领域。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成就目标定向”为关键词检索,选取核心期刊34篇,发现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刘惠军(2003)、张伟坚(2004)等学者依据我国学生情况,对成就目标定向进行了梳理研究。全莉娟等(2009)、董好叶等(2007)、王凤英(2011)发现性别、专业、年级差异等都是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因素。比如重点学校学生掌握趋近目标、成绩趋近目标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9]
张艳萍等(2009)探讨成就目标定向对研究生成功恐惧的影响,发现成就目标定向能够部分预测成功恐惧。[10]刘海燕(2009)发现,焦虑可以通过知觉间接影响个人成就目标定向。李燕平(2008)发现,约有9.8%的大学新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中掌握回避目标定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11]
杨舒文等(2018)发现,成绩回避目标定向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双向预测关系。孙素英(2010)发现,深层加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写作自我效能感在写作成就目标和写作成绩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张云运(2020)肯定了朋友间的成绩会通过成就目标定向相互影响。[12]周小兰等(2019)发现,成就目标定向在形成性评估与执行性求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张守臣等(2009)发现,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与求助行为紧密相关。[13]
成绩目标定向是当前成就动机领域的研究热点。[14]英语是我国学生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一门学科,它将教育学习和心理学理论结合,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成就目标定向与外语学习的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已有诸多研究者,如刘惠军(2003)、朱晓艳(2014)、田甜(2019)等人研究发现,成就目标定向与英语成绩具有相关性。而英语成绩作为量化的指标可以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情况作合理的解释。
张伟坚(2004)、张又红(2013)研究发现,成就目标定向中的掌握目标定向,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学习焦虑。[15]2020年上半年,我国学生开启了线上学习模式,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王蓉(2011)发现,自主学习在成就目标定向和英语成绩之间可以起中介作用。[16]已有的研究证明,成就目标定向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将成就目标定向与英语学习相结合,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宜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促进能力发展。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心中有方向,脚下才有力量。目标不宜过于宏伟,应比现实能力稍高,符合最近发展区特点,借助脚手架可以实现。
从教学层面,目标又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从时间层面,目标又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则需要通过一个个短期目标来实现。
从心理学层面,根据四个维度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成就目标定向又分为掌握目标定向、掌握回避目标定向、成绩趋近目标定向、成绩回避目标定向。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及自己的目标定向。目标制定得越适宜具体,越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朝自己所定的目标不断奋斗。教师可以通过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在每一学年伊始对学生做调查,了解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追溯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和精神需求,对持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适当进行心理辅导,引化学习动机和学习有效性。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互动,适时引导,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答对问题时增强自信心,更愿意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答错时能吸取教训、更加透彻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未来的生活不会永远都有正确答案,要培养学生试错的能力与坚韧的心态。教师在设置互动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要形成难度阶梯,可供不同程度及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学生进行选择并作答。问题要有趣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课堂整体还要在教师的掌控当中,保障各个环节有序进行。学生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也要鼓励学生小组学习,多交流思考。这种不确定性将刺激学生渴求问题的正确答案,学生参与探讨过程也是一种进步,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其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英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师生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与四维度的成就目标定向结合,自我评价更利于持掌握目标定向和掌握回避目标定向的学生发展,而师生评价和同伴互评更利于持成绩趋近目标定向、成绩回避目标定向的学生发展。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增强对自己的了解,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或反思日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掌握情况和进步情况,深入关注自身的发展。而师生评价和同伴互评这类外界的评价方式,对于注重他人评价的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的学生来讲,能激励其努力进步,以获得外界表扬或避免批评。这三种评价方式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英语课堂,让学习更高效。要注意反馈的及时性,课堂的及时评价比课后的总结评价要好,过晚的评价则失去了评价应有的反馈作用。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及学习方式。同时要做到评价公正客观,真实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积极性,保障评价的有效性。
成就目标定向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给出合理的解释。教师应在英语课堂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互动性,善于利用评价的反馈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对于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英语教学更加高效,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