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瑞 赵杨娟
[1.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66;2.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雨花台干部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9]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发扬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烈士事迹是弘扬烈士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英雄模范人物高尚精神品格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贯穿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始终。将烈士事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向大学生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意志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1]烈士精神深刻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烈士事迹是弘扬烈士精神的载体和路径,讲好烈士事迹,就是要全面解读烈士精神的内涵,让烈士精神入脑入心,使人民群众具有自觉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将烈士精神不断传承下去。讲好烈士事迹,有利于大学生坚守政治理想、坚定政治信念,有利于大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塑造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荣誉感。将烈士事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2]。
无论是革命英烈还是当代烈士,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精神品质和高尚的价值追求,这些品质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烈士事迹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优秀的文化根基,两者都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中[3]。烈士事迹本质上是一种富有红色精神的历史文化,与单纯的理论宣讲不同,它具有故事性、直观性、生动性、活泼性,更能从感性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烈士事迹的教育方式更加多样性,减少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倦怠,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评定李文亮等14名牺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为首批烈士。“烈士”这个词汇不仅具有历史意蕴,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李文亮等人被认定烈士,既是烈士精神传承的现实写照,也更加赋予了烈士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最新的时代内涵。结合时代精神讲好烈士事迹,对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疫情环境中烈士事迹的精神引领作用更加显著。据一项对疫情期间大学生返校前心理状况调查的情况来看,约有20%的学生在返校前产生了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讲好烈士故事,以契合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观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大学生勇于吃苦、勇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精神韧性。
我们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文化的教育,红色文化在文化教育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是中国近代以来党的艰苦奋斗历程和深刻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英雄烈士事迹在红色文化中占据了核心位置,是党的先进儿女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既蕴含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也包含了贯穿于我国文化始终的浓烈的爱国情怀。同时,烈士事迹的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应用于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也可以寄托于红色文化基地中的现场教育,还可以发挥文化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优势,通过营造氛围或者新媒体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优势充分发扬。
从教学内容来说,当前高校的思政课程教育以综合知识和理论知识为主,烈士事迹依旧局限于思政理论课中的简单穿插和零散提及,缺少专门的烈士事迹知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从教学方法来说,烈士事迹教育依靠于理论灌输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使烈士精神内化于心,导致教学效果流于表面;从教学结果评价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常采用终结性评价来验证学生受教育的成果,考察的大多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认同程度。如果是非课程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不会设置教学评价环节。形成性评价的缺失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械化,缺少反思会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止步不前;烈士事迹教育更多的是给学生带来精神层面上的价值引领,而终结性评价既不利于烈士精神的持续性发展,也不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测量。
烈士事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并不少见,然而囿于烈士本身的历史性和独立性,烈士事迹常常作为一个或几个事例穿插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中,用于补充或印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导致了烈士事迹的呈现大多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分散地存在于不同场合、不同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难以发挥烈士事迹固有的思政影响力和思政价值。同时,使用烈士事迹也相应地缺乏规范化的监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选择烈士事迹开展相应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通常只是在网上简单搜索后拿来就运用,容易出现烈士事迹内容不准确、运用场合不合适、主题表达不贴切等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此外,由于烈士事迹资源管理研究的主体通常是红色文化基地,高校和红色文化基地之间的社会关系大多处于分离化的状态,双方的合作仅仅是高校借助红色文化基地进行现场教育,但对相关烈士事迹资源的共享却远远不足,资源的共享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下一个主题。
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催生了程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程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反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成熟性,在教育能效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适合受教育者较多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程式化的教育模式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和延展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力量。尤其是对于烈士事迹教育来说,烈士的榜样力量更多的来自情感价值的内化而非理性的思辨,程式化的理论教育难以发挥事迹教育的精神力量。对目前已经形成程式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高校来说,将烈士事迹教育并入程式化的思政教学模式相对简单,而放弃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发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则是十分困难的。
埃里克森将人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始正处于人生发展中青春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的过程中。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个性化是当代青少年追求的目标,一旦青少年感觉自己个性化的发展受到了阻碍,那么他必然会强烈地反抗[4]。烈士事迹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在学生还未形成成熟、正确的价值观前,这种带有强烈导向的价值观伴随着考试,很容易让学生认为这种价值观教育是带有些许压迫性质的思想同化,从而产生对这种价值观的反抗。这种反抗时而伴随着异化烈士形象等非理性行为,为树立个性的标签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更多的学生虽然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但是会在他们的大学生涯中难以认同和接受这种价值观,从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将烈士事迹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建设,推进烈士事迹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一套具有完整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的烈士事迹教育体系。首先要深入烈士事迹研究,进一步挖掘烈士精神内涵,建立烈士事迹资源库,弘扬当代烈士精神,继承英烈精神品质,使烈士事迹不仅紧跟时代特征,更能在时代的发展中历久弥新。其次,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进行实景教育和实地考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理论教育为主逐渐变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重。又次,实施主体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做到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受教育主体的情感内化和价值观塑造。
整合烈士事迹资源需要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提供帮助,群策群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红色文化基地为核心、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的合作方式。政府已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并追认李文亮等14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牺牲人员为烈士,在立法、行政方面给予烈士制度保障和支持,营造了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促进了烈士事迹的开发和研究,为烈士事迹的整合提供了前提条件。高校通过和红色文化基地进行烈士事迹资源整合,促进双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红色文化基地依托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烈士事迹教育,化思想政治教育被动为主动。
想要发挥烈士事迹教育的精神激励作用,就需要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发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一是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教育的能动性,通过让学生编纂烈士事迹读物、排演烈士事迹情景剧、观看烈士事迹影片、前往红色文化基地等形式让学生浸入式的体验烈士事迹所带来的精神力量;二是打造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媒体宣传方式,鼓励以多形式、严扎口的方式打造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宣传方式,在保证内容和主题严谨的情况下,采用微漫画、微广播、微视频等形式宣传烈士事迹,贴近时代特色;三是将烈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日活动与团日活动,在烈士纪念日开展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的红色宣传、红色文艺和红色景观,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榜样价值教育。
凯尔曼提出了态度转变分为服从、内化、同化三个阶段,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认同大多停留在服从的阶段,即受到群体规范的压力产生的服从行为[5]。这种服从的行为并非是大学生内心的认同,一旦学生离开校园,群体规范的压力消失,这种趋于表面的价值认同也就不复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因此,利用好当代烈士事迹,将烈士事迹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从价值观的认同方面来说,可以利用爱国主义价值观和烈士事迹价值观导向的同质化,如果大学生已经对烈士事迹有了反抗情绪,可以利用其他方式先树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烈士事迹,从而消除大学生对烈士事迹已有的抵触情绪;从个体榜样模仿的方面来说,可以借助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的力量对烈士事迹进行宣传,树立烈士榜样典型,将烈士事迹教育融入党员的发展与考核中,由党支部带动学生思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