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乐(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两个大国,两国之间的关系走向不仅影响本国人民的生活幸福和企业的兴衰以及国家的发展,在当今这个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更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美两国关系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解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当年2月28日中美两国《上海公报》的发布,显示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并为两国关系发展进入新纪元拉开了序幕。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这是中美两国发布的第二个联合公报,公报宣布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自中美建交以来,两国领导人十分重视两国间的关系,致力于两国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从建交初期的两国领导人毛泽东和尼克松开始,就从世界大局的角度观察和处理两国之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到了邓小平和卡特时期,他们也是从世界格局的高度看待和应对解决两国建交中的问题;江泽民主席更是在1993年对中美关系提出“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十六字方针,期待两国更好交流合作,延续良好的外交关系;在1997年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中国提出中美关系是“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就中美关系问题提出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同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又提出中美是“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2011年,中国又提出中美两国应建设“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到了习近平主席时期,又于2013年对于两国关系提出建设“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019年元旦,中美两国领导人习近平和特朗普互致信件,庆祝两国建交40周年。双方表示要维持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发展合作和建设性的美中关系。
回望中美两国建交以来走过的四十年历程不难发现,两国领导人都一直致力于两国关系的友好良性发展,并为巩固两国关系,稳定大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当初的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某些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并不断为一些世界全球化问题提供着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践行大国使命,展示大国风范。
面对中国的迅猛发展和迅速崛起,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国的美国产生了危机感,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变得不那么平稳。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中美两国在贸易不平衡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以及强制技术转移等诸多问题上,经历多次较量,虽然也偶有缓和,但仍有不断升级的趋势。
作为全球霸主,美国认为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崛起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在当今,美国的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当今的综合国力已经超过了美国的60%,已经达到了成为他们的全球性挑战者的临界点,所以不得不引起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压制。在他们看来,如果让中国继续发展下去,能力越来越强,对美国的威胁就会越来越大。尤其是中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发展起来的,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建设现代化的思路和模式,探索了新路径,为全球化提供了多样性的前景,这就更让美国决定采取遏制手段,阻止更严重的情况出现。
从中美“上海公报”的草拟开始,中美两国关于台湾问题的争论就一直存在,并且延续到了今天。从2017年底起,美国政府相继发布了多份关于国家安全、国防战略和全球威胁评估等方面的战略报告,这些报告的结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中国等大国间的竞争已经成了美国的主要威胁。特朗普总统更是明确指出,中国是挑战美国利益、冲击美国经济和价值观的主要“对手”,将中国从中美战略合作的伙伴关系推到了美国竞争对手的风口浪尖上。2018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防部授权法案,其中有多条涉台条款,以及之前国会就通过的“台湾旅行法”,这些都在不断地挑战着中美两国关系的底线。
除此之外,2018年11月美国更是发表两篇以“中美竞争”为战略背景的长篇报告,分别从经济、军事、信息技术等方面对中美对抗进行了全景式的长期分析。2019年1月,特朗普总统签署了一份涉及诸多涉台内容的倡议法案。值得关注的是,之前主张对华采取接触“知华派”学者也加入了对华施压的行列中,甚至提出应实施对中国人访美签证的限制,以此来对冲中国对美国的影响。在美国政界,反华的声音也越来越响,美国的政客甚至将打压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付诸实际行动。
美国对中国的打压,近两年最为激烈和引人瞩目的就是贸易摩擦。在中美贸易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伴有贸易摩擦,且每次贸易摩擦都是由美方挑起。近两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依然由美国率先挑起,本质上是想抵制、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维护其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实体产业、科技等各领域的逐渐强大,加之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制约,美国只能通过不断挑起贸易摩擦换取谈判筹码,同时限制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在整个贸易摩擦过程中,美国一直不断挑起事端,制造矛盾,不断撕毁中美双方达成的协议和共识,出尔反尔,不断扩大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的种类和税额。中国对于美国这些行径,也给予了回应和反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6月2日发布了《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白皮书,表明“对于贸易战,中国不愿打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中方政策立场。
自中美建交以来,中美两国都从双边关系的稳定合作和不断发展中获得了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利益,同时,在过去四十年的不断接触和合作中,中美两国的社会交往圈越来越大,两国间的相互了解也越来越深,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大大增加。仅就经贸方面的共同利益,中国与美国之间已经大于美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既然有这么大的共同利益,为什么中美两国依然发生矛盾冲突和贸易摩擦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中美两国没有相似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制度。
近来,中美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不仅因为贸易摩擦等利益冲突的原因,也有中国的加速发展导致国家间博弈的天平向中国倾斜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两国政治价值观的对立问题日益凸显。所以即使有共同利益,但是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作支撑,双方的共同利益是难以巩固和扩大的,因为在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对国家利益的界定标准是不一样的。中国的观点是认为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的“举国体制”是取得国家内外政策成功的法宝,维护国内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我们看来是至高无上的利益。但美国却跟我们持不同态度,他们主张维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规则,重视个人利益。
在国际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科技芯片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上升,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国际影响力逐渐加大,美国认为中国已然威胁到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发展。
美国国内方面,美国已经进入了总统选举时间,特朗普总统面临的政治压力逐渐上升。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间,美国的股市波动幅度较大,经济增长放缓,特朗普总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特朗普政府需要与中国达成对美方较有利的经贸条件,这样才能稳定市场,也能作为特朗普总统的政绩,为其抵挡党派竞争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仅寄希望于特朗普选举失败来缓解中美双方的摩擦冲突,因为无论谁上台执政,美国的政体和国体特点,决定了他们依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统治者依然是维护背后财团、资本家的利益,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和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
美国是一个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虚拟经济国家,靠占有全球资本收益,尤其是实体经济国家提供的国家剩余价值为主。在之前的中美关系中,美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全球的经济体系中,形成垂直分工的互补型经济结构。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实体经济国,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是将中国作为制造国家纳入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为美式全球体系的经济模式提供运行支撑,但要阻止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遏制中国的发展,以维持对美国最为有利的垂直分工体系,便于榨取更多的国家剩余价值。基于此种原因,当中国之前仰仗进口美国的芯片被中国的企业自主研发出来,美国开始对中国企业疯狂打压,甚至利用自己的霸权地位逼迫其他国家抵制中国的芯片产品,打压中国芯片技术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在面对国家长远利益的标准设定上,两国有本质差别。2008年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原有的美式全球经济体系遭受重创,于是美国试图调整结构,让实业经济回归本国,以实现美国的“再次伟大”。然而,具有完整产业基础的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建设世界经济强国的决心,都让美国感到恐慌,认为这势必会对美国的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造成威胁,所以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将中国视为 “竞争对手”来打压,期望以此来巩固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扭转全球力量格局对其不利的局面。
从四十年前中美建交开始,中美关系虽有曲折,但当前的双边关系密切程度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美两国也是在通过对抗和博弈中不断增进双方的了解,认识彼此的力量和限度,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互信,消除恐惧。尽管两国之间有摩擦,但应该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中国不是美国面临各种问题的根源,更不是美国的威胁,一味打压中国并不能解决美国自己的问题,只能让情况更坏。双方应该保持克制、冷静与远见,尽可能避免紧张关系升级,避免陷入对抗,积极塑造适合时代需要的、良好的中美关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人文交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中美建交的四十年中,中美两国的经贸交流较多,但深度、全面的人文意义上的认识和交流还远远不够。“概括说,目前中美两国间的人文交流,浅层次的多,深入的不多;精英层面的多,大众层面的不多;短期的多,长期的不多。”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在2019年的一次高层论坛上指出,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数量很多,交流机制也颇具规模,国际会议每年在北京举办不下几十个,但大多停留在表面,交流时间很短,大家能够深入讨论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很少,每次到访也仅限于观光层面,难以真正了解当地的人文环境,缺乏更深层次的心灵和思想对话。而且交流更多的也是精英阶层之间,不能了解国家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建议应该向更多的海外学生提供深度了解中国的机会,让中美年轻人多进行心灵和思想的碰撞,以此弥补相互之间的信任差距。
历史表明,贸易摩擦没有赢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才是正确方向,携手应对挑战、共谋稳定发展才是正确选择。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不仅加剧了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而且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引发贸易衰退,使经济形势陷入疲软。面对双边贸易差额,不应使用关税手段,而是应该强化规则导向的多边贸易体系,通过改革解决现有贸易体制的不合理地方,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找到贸易争端得以解决的合理方案。在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全球治理变革的关口,世界各国都要适应新趋势,自我调适并协调彼此利益,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公正共赢的“全球化升级版”。中美双方应通过对话协商、增进互信、凝聚共识,推动国际贸易秩序早日回归正常,世界经济实现共同繁荣。
特朗普上台伊始,美国新政府就启动了对华判断和政策的调整,宣布美国进入“大国竞争新时代”,将中国定性为战略竞争者,继而不断挑起贸易摩擦和科技战,在军事上深化对中国的部署,政治上公开质疑中国的发展方向。美国认定中国是要与其争夺主导世界的权力,把与中国的竞争视为一场输不起的国家根本利益保卫战,这是对中国的严重误判。中国从未提出要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我们一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争取自己合理和平等的发展权利。新时期的中美关系走向,既取决于双方在具体矛盾和分歧上的判断和处置,也取决于两国对世界大势和彼此关系的定性,更取决于对各自国家根本方向的选择。中国始终抱有与美国保持合作关系的愿望,提倡合作共赢、良性竞争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根植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大智慧,也符合世界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应该是中美两国关系理性发展的方向。
经贸关系一直被称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但目前中美贸易的紧张局势依旧在不断升级,从贸易到投资限制到技术限制,再到“汇率操纵国”争议,范围在不断扩大,同时,争端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加征关税数字从500亿、2000亿到3000亿,再到现在的5500亿美元,中美关系矛盾呈现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特朗普的两个误判,一是认为美国经济比中国经济更坚强,认为在贸易摩擦的环境下中国经济会出现问题,认为在美方极限施压下会让中国妥协,以赢得更大的利益谈判条件。面对美方的霸凌主义、单边主义、出尔反尔,我们要反击,但也要把握好分寸,始终坚持初心,反击不是为了把对方斗倒斗垮,而是为了将其逼回到谈判桌上解决问题,通过沟通谈判取得进展。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今后的谈判中,关键是要提高我们驾驭复杂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美周旋的艺术和水平,更重要的是把功夫用在国内,保持国内经济稳中向好,就会增添与美国继续交涉和谈判的勇气和底气,按既定策略实现中美关系良性向好发展。中美两国不是敌对关系,也不可能脱钩,双方应该一起努力解决问题,把两国引向合作性竞争。
面对当前复杂紧张的中美关系,两国政府应该听取来自不同领域的公司、学者和专家的意见,以便更好理解恢复和维持双边商业关系和强劲的中美经济所必须应对的挑战,需要了解关税和投资限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以及这些行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两国关系确实具有竞争性,都有正当的国家安全利益,但这并不能排除两国间的合作和往来,应该找到共同利益。政府有责任制定促进国家整体利益的贸易和经济政策,探寻打破壁垒的路径,强调基于规则的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性。中美双方政府应制定新的战略以确保国际贸易得以公平进行,在促进创新和开放与减缓国家安全顾虑之间达到正确的平衡。
中美关系不仅关系两国人民的幸福,也关系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全球化的发展。中美双方应尽快加强互信,消除顾虑和误判,理性客观的对待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制定新的战略和政策,推动两国关系向良性的合作性竞争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