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娜·居来提(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课程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中国语言文学课程的主要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审美意识可以培养学生评析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是一种基础理论教学。因此,在进行中国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真正实现人文教学。笔者以为,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知识讲解,而应当通过展现中国语言文学特点和性质,全面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现阶段,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课时数量少,而且很多汉语言课程都设置为选修,学生在对选修课程的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其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核过程中,考核模式存在一定问题:过度关注于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基础,重视考试结果,而忽视对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的考核,这是目前一大局限性。还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社会对于其认可度不够,很多就业岗位对于汉语言文学“敬而远之”,认为汉语言文学就是在大学学几年,没什么实质作用。
在文学作品的赏析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审美因素以及艺术境界的挖掘,这两大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汉语言文学素养的基础。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赏析汉语言文学案例过程中,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培养审美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了解课程中的内涵,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审美教育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了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在大学阶段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对策,通过情景创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作品中的美学,了解美的本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
审美思想以及审美意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学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循序渐进,通过不断的、潜移默化的讲解来激发学生对于作品的感悟,让学生在欣赏作品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想象实际的情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通过精心组织,积极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审美教学情境,从根本上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行为和情感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将中国语言文学课程中审美意识融入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先从心里上接受审美教育。
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审美意识是一项长远和系统性工程,因此,应该将这项工作体现在教学环节中。评价作为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审美教学改革完善提供了相应的信息依据。此外,全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其能力和素质的成长。对此,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并结合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进一步对中国语言文学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找出学生在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发挥中国语言文学课程审美教育的价值功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构建各个考核要素之间的比例,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学生不断参与教学和完善自我的积极性和热情。而针对表现不足的学生,应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指导,最终促进学生在精神层面和审美层面的双重提升。
综合所述,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究。随着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改革,在进行课程体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是必然条件。而这需要教师能在平日的教学中,注重从文学案例中挖掘美学概念,进而通过汉语言文学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