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贤德
(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武进名人多,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究竟有多少名人,而且这些名人收录有什么标准,很多人则不是很清楚。近年来,笔者研究常州地方历史文化名人,搜集并阅读了不少相关资料,虽然也有一些收获,但是总的来说令人特别满意的不多。主要是因为这些资料不仅所收录的人物有限,介绍的史料也不多,而且不同书籍撰写的名人资料重复。而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武进人物》则是一部厚重的人物专书,全书200余万字,仅目录就达26页,涉及武进古今人物众多,分类详细。仔细看了具体内容,禁不住拍案叫绝,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慨:《武进人物》这部大书将是今后研究武进地区历史文化名人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是一部研究常州武进历史名人划时代的专书。
任何一项工程,只要政府重视,提供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那么事情就不难成功。常州市武进区政府在地方文化建设方面一直都是比较积极比较重视的,之前武进区政府支持出版过多种有关武进历史文化名人方面的图书即可为证,包括影响甚大的《武进辞典》、“武进历史文化丛书”等。
此次《武进人物》专门成立了以武进区相关领导和专家为名誉主任、主任、副主任、顾问、委员、主编、执行主编、分篇主编、撰稿人员等为班子的阵容庞大而且精明能干的编委会,显示出武进区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所遴选的撰稿人,几乎囊括了武进全部的文史研究专家。这些撰稿人都是在某一领域有很深研究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他们在研究武进历史文化名人方面都有诸多成果,有的甚至出版发表了多种有关武进地方历史文化的专著、编著和论文,有的甚至参与拍摄相关电影电视等。这些作者他们多是本地人,生于斯,长于斯,对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念兹在兹,情深意切。他们有的是年富力强、学养深厚、后劲十足的四五十岁的中青年学者,有的是终身从事本地历史文化研究的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尽管年龄有悬殊,但是他们都深深地热爱着眷恋着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具有浓厚的家乡情结,他们的研究成果真实可信可靠,具有较强的公信力。
编委会成员中有不少是常州和武进现任或过去分管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领导,这些领导对武进感情深厚,他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如张尚金老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从事地方志修撰近四十年,主编出版了多部关于常州武进的历史文化和名人的辞典和图书。数十年来,他主编或参编了300多部(卷)志书史书,近2000万字。由于痴迷修志,他曾获得全省修志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凡是和张尚金有过接触的同仁,无不为其道德文章所感怀,勤奋精神所敬佩。谢达茂先生以深厚的古代文献功底和刻苦勤奋的精神在浩如烟海的武进历史文献的海洋里乘长风破万里浪,他的成果数量多,质量上乘,他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人。薛焕炳先生数十年来也是执着地热爱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为了一些事实的求证,他亲自调研考察了武进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凡是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现场实地考察落实,绝不让疑问存疑下去,更不让谬误流传,他撰写出版的学术成果令同行佩服。陈伟堂先生数十年来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数百篇关于常州武进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论文,在常州文史学界影响很大,常州的媒体曾经用很大篇幅专门介绍和宣传其为常州历史文化做出的贡献。肖飞先生作为记者几十年来跑遍了武进的每一个村落,长期致力于武进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出版了十几部专书,影响很大。邵玉健先生是苏州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的,对常州的状元进士等科举人物和苏东坡研究成果甚多。常州市名人研究会主席包立本先生年富力强,古道热肠,对于熟悉不熟悉的文史爱好者他是有求必应。欣逢盛世,他更是抓住了文物保护的机遇乘势而上,为常州地方历史文化名人的宣传也做出了很大贡献。还有2018年去世的徐霞梅老师,对吴稚晖以及抗日空军烈士的研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采访付出的辛劳唯有她本人知道,她的《吴稚晖先生编年事辑》和《陨落——682位空军英烈的生死档案》将永远流传下去。可以说,编委会成员无论是领导还是撰稿人员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历史文化名人爱好者和研究人员。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地方文史爱好者,才有了这部皇皇巨著。“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我们这些大学教授们做着一些所谓的高大上课题项目时,不要忘记了这些民间草根人士给我们积攒的丰富史料,没有这些最底层最接地气的史料,我们的研究往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空中楼阁,就是沙滩上的高楼大厦。
《武进人物》收录武进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名人近1万人。该书在“凡例”中已经说明,载入《武进人物》是有一定标准的。
进士以载入国史、方志、家谱的籍贯、出生地属清末民国武进县(地域包括今常州市武进区、新北区、钟楼区、天宁区、经济开发区)范围的进士。院士为中国三院(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烈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的烈士。各界人士是指未进入进士、烈士、院士之外的其他各界知名人士,包括正高级职称及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科技界人士,从古至今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为保家卫国壮烈牺牲暂时未被批准为烈士的义士、省部级表彰以上的劳模和先进人物、副厅(司、师)以上的政军界人士以及从古至今在武进(含驻武进的常州郡、州、路、府领导机关)副县职以上的领导人员。
这些标准为编委会在选择历史名人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而且这些名人按照朝代进行排序,查找起来比较方便。以往我们在研究武进进士、状元、院士等人物时,有时候不能确定具体人数和名单。如果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名、数据和事件事迹,那么研究的成果就会让人产生怀疑。《武进人物》则将状元、进士、院士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等发生的朝代、人名、事迹都一一列举出来,这样就比较令人信服。也许由于时代的变迁,资料的遗失,编者视野的宽窄和能力的局限,可能少数个别名人没有收录进去,但是我相信编者们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当初为了寻找这些名人的信息,他们在地方志、族谱宗谱家谱等方面一定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历史学家傅斯年语)。这种精神是令我们直接享受成果的人感动的。
由于地方志是官修作品,涉及内容全面,政治、经济、历史、水利、教育、文化、名人等方方面面都有涉猎,所以在选定人物时可能有所疏忽或遗漏,有一定影响但是并不是很大影响的名人也许不会收入官修志书。此时,家谱族谱宗谱就开始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所以撰稿人员中有很多都是本族修谱专家。一般来说,家谱对本族名人是不会遗漏的。这样民间选定人物与官方选定人物结合起来,就会使得收录的名人更加丰满完善,这些名人的事迹甚至一些逸闻趣事就更加充实,也因此增加了名人故事的可读性。
平时在研究历史名人时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历史名人资料缺乏,信息量太少,这样研究起来就比较困难。因为毕竟学术研究不像撰写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天马行空,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可以进行时光隧道穿越,学术研究有学术研究的规范。
不少古代名人资料很有限,实际上即便是近现代名人资料缺乏的也大有人在,主要是因为我们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资料包括族谱宗谱家谱等遭到毁灭性破坏。比如,我在调研常州青果巷人物时,就发现青果巷中段有一个很大的建筑物叫蒋氏宗祠,蒋氏宗祠宽敞宏伟,结构复杂,面积庞大,当初组织建造这个屋子的主人绝对不会是一般的小户人家,肯定是殷实的官宦人家。可是,我调查了很多人,包括很多蒋氏族人,都不知道这个蒋氏宗祠的建造主人是谁,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如果当初在地方志或者蒋氏族谱里面有所记录,那么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又如,青果巷东段西头的青果巷96—100号有个张先生,现在他家院子里有一棵八百年以上的罗汉松,是青果巷的一个景点,因为是私宅,所以没有对外开放。但是我问他的老祖宗的情况,结果老人家一无所知,因为他们的家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焚烧了。所以资料的保存至关重要。
而《武进人物》将能够搜集的资料都尽量搜集到了,为今人和后人研究武进历史名人提供了很详细的史料。很多撰稿人是从这些名人的族谱宗谱家谱中寻找资料撰写成文的。如果没有这些作者对资料的精心挖掘,爬梳剔抉,就不可能有这么丰富的史料。比如笔者以前在研究晚清历史时,印象中有个进士叫王国均,因为名字与“亡国君”谐音,结果遭到慈禧太后打压,本来成绩是一甲前三名,结果就是因为名字不好,被压到三甲二十八名。这样的材料在《武进人物》第358页找到出处了,让事实得到了进一步确证。这些史料非常宝贵,既丰富了史料的来源,也提高了学术的趣味性。这样的事例在《武进人物》中比比皆是。又如,民国时期跟随赵元任进行方言调查的语言学家董同龢,我们在很多文献中甚至百度上所看到的资料都说他是南通如皋人,但是晚清时期南通如皋那个地方董姓很少,那么这个董姓人家是从哪里来的呢?经过反复调查,在常州市图书馆古籍部朱隽的帮助下,找到了《董氏族谱》,终于弄清楚了事实真相。原来董同龢的祖父是武进青果巷董氏家族人,年轻时在南通如皋做官,后在如皋安家落户下来,所以才有了百度或其他资料上说董同龢是如皋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董氏宗谱和其他相关资料,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青果巷在赵元任、瞿秋白、周有光三个语言学家之外又多了一个语言学家董同龢。如果将东下塘也算作是青果巷街区,那么青果巷街区还有另外一个语言学家史有为。史有为现在是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教授,他出生在青果巷街区的东下塘,六七岁时随父母去了上海。不过遗憾的是《武进人物》没有收录史有为先生。这些史料的挖掘都是因为有了地方志和族谱宗谱家谱保存的原始资料。
所以我们要感谢这些修谱修志的人。这些修谱修志的人写人写事不夸张,朴实无华,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往往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查找有关资料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所写的文章没有作者,没有出处,没有引用,让读者阅读起来心里不踏实,不能辨别真伪。而《武进人物》则不一样,该书所涉及人物的解释后面多有作者,也有出处。比如来源于《武进县志》《武进阳湖合志》《江苏艺文志》《常州历史名人大辞典》《常州市志》等以及各种宗谱族谱等,这种文责自负的学术精神值得肯定。编委会的这种管理方法可使撰稿人员将所写人物进行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贡献出最佳的精品力作。如果没有这种文责自负的精神,本来是一件好事有可能就办不好。因此,该专书中所收录的人物应该是经得住考证的。另外,作者们写法灵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可读性很强。
这里不得不又要提及一下《武进人物》执行主编张尚金先生,他是该专书最主要的推动者之一。2009年,张尚金先生提出编写《武进人物》的想法,和时任武进区档案局局长恽伟提出的“档案为现实服务,编纂武进最完整的人物档案资料汇集”的创意不谋而合,于是武进区档案局和武进地方文献研究会决定共同编纂《武进人物》,他们瞄准方向,克服经费、人员、组织上的各种困难,精心组织团队,对所撰写人物史料反复校对,反复核实,最终完成这样一部宏大的高质量的著作。由此,我突然想起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一句话,“一心一意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让路”。我觉得张尚金先生和恽伟先生的团队正是沿着这个方向前进,所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
当然,作为一本200多万字研究武进人物的专书,少数地方也有一些失误,如有的地方分类不一,有的人物收录重复,其中最大的不足之处是人物的查询和目录的排序问题。如果在书的后面再附录一个汉语拼音的音序排序法,那么这本人物专书就更加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