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灵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1]。如何理清中国70年发展变化的逻辑,习近平为文化工作者、社会科学者提出了要求:“正本清源、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创作和研究的重要指针,同时,也是我们理解新中国发展变化的一把钥匙。它体现了我们的文化传统,蕴含着巨大智慧。在新时代,它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当我们看到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庄严威武的古代建筑群,除了惊叹和赞美之外,有谁还能想到,它们竟然是中国文化符号的一种代表。《周易·坤卦》中说:“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即做到“直、方、大”,即使不研习,也没有什么不利。
什么是“直、方、大”?古人说:“生物不邪谓之直,地体安静是其方,无物不载是其大。”[2]如果万物拥有这三大美德,不用经营修剪,也会自然天成。如果树苗是歪的,地基是斜的,长成的树和盖成的房子将是什么样,大家可想而知。
“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身处正位,就预示着有一个好的开端。即使在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也是如此。“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周易·需卦》)为什么遇到艰难险境,还能勇往直前,就是因为有刚健精神。而刚健精神,正如中午时刻的阳光,“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周易·需卦》)。因为位正,即使要翻越万水千山,也能成功到达目的地。
因此,守正,守的是直、正的理念和传统,守的是以正克难的智慧。因此,“直正”就成为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它既表现在道德层面,也表现在行为方面。正如我们常听到说,一个混乱的环境,是很难培养出优秀人才的。走进军营,当你看到官兵的生活,在为整洁一致的内务感到震撼时,就会体会到军队这个大学校,对于培养战必胜的将士,它的严正要求所蕴含的重大价值。孙子把“正”引入他的兵法,从战争制胜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守正思想。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正”的价值。在庙算体系中,守正就是守“道”。
“道”指国君政治清明,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它在政治上,集中体现在仁政理念中。西周为我们奠定了这一政治基础。据《史记》载,文王行施仁政,抚恤百姓,其恩泽都惠及到死去的人。有一次,文王让大家挖一个水池,结果挖出了百姓的遗骸。官员把这件事告诉文王,文王让他们重新安葬这些遗骸。官员说,这个墓没有主人。文王说,拥有天下的人,他就是天下的主人;拥有一个国家的人,他就是该国的主人。今天,我难道不是他们的主人吗?遗骸重葬之后,大家都说,贤明的文王,都施恩到死去的人,那就更别说如何对待他的百姓了。此后,武王伐纣,不仅得到了本国老百姓的支持,还得到了众多方国的支援。西周以后,以仁为核心的治理理念,被儒家进一步总结升华,成为治国思想的核心内容。
今天,我们讲人民战争,强调的就是人民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虽然现在打仗,不一定需要人民上前线。但是,人民的物资支持和智力支持,在现代战争中是任何其他要素都难以替代的。
在商业领域,民心也同样重要。比如在商业经营中,有一种看不见的财富,它没有边际。而财富背后的推手,正是由浩浩荡荡的顾客组成。他们有时蜂拥而上,有时漠不关心。因此,我们说做产品,实际上就是在做民心。这就是“道”的力量。重视也好,不重视也好,我们都要受制于这只无形巨手的推动。
其次,守正就是守原点、守方向。
尉缭子在他的兵书中,非常明确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说,“兵胜于朝廷”(《尉缭子·兵谈第二》)。就是说战场上的胜败,其根源在于国君,在于朝廷。政治上糊涂的国君,即使有百万军队,也难以在战场上取得最终胜利。清廷上百万军队,之所以老打败仗,根源就在于病入膏肓的朝廷。
对政党而言,任何一个成功的政党,都有一个直、正的原点。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的初心和使命的直正内容,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成为带领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的内在驱动。
任何成功的企业,也都有一个“正”的原点。但在企业的扩张与发展中,有些企业忘记了自己的原点而在竞争中倒闭,其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守正就是守初心、守方向、守成功。
在用兵打仗或市场经营中,我们都期待以奇用兵,以奇制胜,甚至有时还会忽略正的存在。殊不知,任何离开正、离开根的创新,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活中,我们听到美妙的音乐,常为演奏技艺而惊叹。孙子指出,音乐的变化虽然是无穷的,但构成音乐的音阶很有限,即宫、商、角、徵、羽;同样,自然界的色彩是无穷的,但青、赤、黄、白、黑的基色是不变的;生活中有不可胜尝的美味佳肴,但都是来源于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变化;战场上不可预测的战势,也都来自奇和正的无穷变化。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技术革命不断创新的时代。就中国而言,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如郑永年所说:“美国既没有能力和办法改变中国,也没有能力和办法围堵中国。未来的中美关系可能呈现出一个世界两种体系的局面。即存在着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这两个经济体都具有开放性,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往。对其他国家而言,则是选择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有作为,加快我国创新的步伐?任正非反对那种纯粹的自主创新,即反对那种离开“正”、离开巨人肩膀的创新。因为那种创新,听起来鼓舞人心,实际上很难走到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因此,如何看待合作与竞争、合作与遏制就尤为重要。
在中美贸易战中,目睹那些给华为断供的美国公司,任正非却坦然面对。在华为的企业文化中,它坚守与合作者结伴而行、利益共享,并站在巨人肩上搞创新的独特文化。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坚持买对方的产品,同时也1:1 使用自己的产品。这就是华为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所在。这其中的道理,就是守正。只有从对手那里学到真经,你才有创新的起点。能否做到这一点,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下》)即欣赏对方,尊重对方,利益交织,互为朋友。华为公司实际上就是这么做的。这看上去似乎没有用计谋,实际上用的却是大计谋。即精心构建的利益共同体,成为华为前行的推进器,这也是守正的一种智慧。
此外,守正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如果离开能力讲创新,即使像孙猴子七十二变,也无济于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其中隐藏的就是能力,在能力的基础上求变求创新,才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创新的本质是攻克难关。如果前进的道路一马平川,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新如何攻克难关?创新要基于“正”,基于能力,同时也要基于方法。《孙子兵法》中关于攻城的方法,对于我们在创新中攻坚克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首先,创新不能一蹴而就。
春秋战国的城镇,往往集政治、经济、军事为一体。它既是国家财富的集聚地,又是防御敌人入侵的坚固城堡。随着筑城技术提高,攻城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如公元前354年的桂陵之战,魏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城长达一年。在孙子看来,攻城是不得已的选择。除了城难攻之外,战争准备的时间也很长。孙子指出,攻城的器械,要准备三个月。如就是古代的装甲输送车,只是它是用实木做的。可以容纳十多个人,在车的下面有四个轮子,可以推着前行到敌人的城墙下,而不受冷兵器的伤害。是指大土堆。距就是在距离城墙适当的地方堆大土堆,慢慢地接近城墙,既可以侦察城内的情况,又可以通过弓箭射杀城墙上的守军,掩护士卒攻城,从而大大降低了高大城墙的防御优势。堆大土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三个月才能见成效。这样前后加起来攻城的准备将长达6 个月。如果将帅耐不住性子做这些准备,怒而攻城,士卒就会像蚂蚁一样,爬满攻城的云梯,因没有足够的攻城器械作为防护,其伤亡之大可想而知。如果士兵已牺牲三分之一,而城仍不能攻下,继续攻,这就成为攻城的灾难。
由此可见,不怕城坚、沟深、墙高,就怕不备器械,用血肉之躯去填堑壕,去挡弓弩。管子说:不能置器者困。没有准备好作战用的装备,就不能有效应对敌人的进攻。姜子牙也说,必胜之道,器械为宝。在必胜的制胜规律中,器械是最为宝贵的东西。这些都是古人对军事技术在攻城中重大作用的深刻论述。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战争有难攻的城防,企业创新也有横在前进道路上的城堡。攻关之前充足的准备,是打好攻城战的前提条件。如果仓促上马,连攻城所需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加上对新技术也不了解,这样,不仅难以成功,还会损失大量的人力财力。 只有耐着性子,做好了各方面准备,如技术方案、人才引进等,该做的都做了,才能居高临下,沉着应对前面可能出现的困难。否则像蚂蚁那样攻城的灾难,就会重演。
其次,创新要学会出城进城。
伐兵,在企业经营中,不是要消灭对手,而是要吸引对手出城,并让他们脱下全副武装的铠甲,从城堡中走出来,成为与你共同前行的合作者。这一过程无疑将使你的实力大增。攻城,无论是战场还是市场,都是必须要啃的硬骨头,只不过孙子强调,等待城空了、兵弱了再攻,这样阻力最小。就企业而言,城堡不能绕,借鸡生蛋也好,搭顺风车也好,但都不是长久之计。城堡,就是企业成长的芯片,攻克这些难关,对创新性企业尤为重要。
企业如何攻城?军事上,如果把敌人诱到城外,就相当于褪去了它身上的铁甲,这时候歼敌,就有了平等的条件。企业攻克难关、搞创新也是一样。面对复杂的技术系统,就像面对一座坚固的城堡。如果把研究的整体对象一点点分割,把它们作为一个个孤立的对象研究透,任其在你设置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暴露各种功能的优劣,并对其进行优化研究,然后再让它回到体系中,检验它的通用性。这样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研究方法,就好比出城进城。几个回合下来,难关就会一点点克服,对研究项目的驾驭能力也会全面提升。
创新,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立足于己,找准原点,守正出奇,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注释】
[1] 《求是》2019年第8 期。
[2][ 宋] 魏了翁:《周易要义》卷一中。
[3]郑永年:《中美关系的未来》,《参考消息》2019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