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
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8,再一次重申了文化自信的关键性作用和重要地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是历经多年建造起来的宏伟建筑,而非“空中楼阁”。只有追本溯源才能更好掌握隐藏在其中的发展脉络。究其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32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20世纪的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一脉相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文化自信能够得到源源不断力量注入的原因所在。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一项突出优势,是有着牢固根基的一种“文化软实力”[2]。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魂脉”,蕴含着新时代文化自信最根本而强大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产生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除旧布新的创新思想、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舍身为国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以上这些于中华民族而言是无价的精神财富,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现代价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的价值都将是无可否认且不可替代的,此后也将会在助推改革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当中发挥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古人先贤之遗慧,经千年历史检验历久弥新,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象征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之源。
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追求国家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这种革命文化既体现为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又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多年实践验证了一点:革命文化积淀了共产党人忠诚可靠、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优良精神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正是因为有这些革命精神作为支撑,我们党才能顺利度过重重难关,于困难中创造奇迹,带领国民走向新生。衍生于革命时期的精神和文化,随着时代发展自始至终都屹立不倒,其中所涵盖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放在当下依旧是无价的精神财富,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厚植了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红色基因”。
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在新的社会形态下“破旧立新”的一项文化创造。其本质是延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与时俱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专注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它凝聚了我们党多年革命和建设中的精神品格,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表征,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价值观念的进一步总结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初的意识形态本质,更是进一步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支配地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前进路上的方向指引,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的价值认同。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总书记重点强调了“文化自信”。这是顺应当下形势的最佳选择,也是发展上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国家间博弈在经济实力、国防建设、科技发展等“硬实力”比拼的同时,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更为激烈,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显现。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正确研判,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民族想要绵延不绝地发展进步,取决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只有弘扬核心价值观,重整社会意识,才能保证社会系统的健康运作,究其根本,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促进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途径,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关乎一个国家是否能够真正实现长治久安。纵观文化自信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对自身文化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因而要想稳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必要做到的一点就是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全社会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保证抢占价值体系认同制高点。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推进,网络技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虽然这极大地方便了各国优秀文明的交流互通,却也为部分不良文化滋生和蔓延提供了便利。我国的战略地位在新时代有了显著提升,作为一个刚崛起不久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面临着其他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的意识形态攻击,个别资本主义国家故意抹黑我国并制造“中国威胁论”,妄图以此阻碍我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所要面临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强,不管外来给予我们的是“温水煮青蛙”般的长久渗透战,还是“箭在弦上”的直击战,我们都要事先做好万全的准备,并时刻保持足够的应变力。引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4]这句话证明在战场上,思想是一种比利剑更有力的武器,文化软实力在意识形态的战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坚定信念并保持高度文化自信,才能抵抗多元外来文化的冲击,任凭狂风暴雨都能始终保持岿然不动,攥紧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使自身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唯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重重迷雾之中明辨方向、正本清源,牢牢守住舆论主战场、占领主流意识形态至高地,筑牢意识形态的安全屏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2文化自信、繁荣、兴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所葆有的地位与意义可见一斑。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强盛,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得到复兴,决定于其文化的兴盛与否,后者是支撑,同时也是底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是根本无法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前仆后继地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振兴中去的。如果缺少了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失去根基和精神依托,正是因为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民族意志以及昂扬的中国精神,民众的力量才得以凝聚,民族复兴的进程才得以推进,中国力量才得以激发。
步入新时代,要想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务必做到以下几点:紧跟时代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繁荣发展;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双创方针”;落实开放发展新理念[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的观念形态是需要国家的硬实力作为基础的。历史已充分证明,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一旦落后,文化发展就会失去平台和载体,文化自信也会失去物质依托。因此,要增强文化自信就必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巩固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不忘继续加强硬实力,借助硬实力支撑软实力,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依托。
所谓“双创方针”指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所在,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根基[6]。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新时代特点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一定的现代活力,使其与当代社会相协调,借此提升文化自信。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细致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保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尝试创新性探索,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适用于当代局势,具备更多的当代价值,如此才能给予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繁荣的核心要素是落实开放发展新理念,开放的具体内容则是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灿烂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7]。通过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引进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借鉴其中的精华,融合其中的有益成分,增强中华文化实力。与此同时,要积极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和魅力。通过创新文化传播途径、丰富文化传播平台,积极引入新的媒体技术,增强中国文化传播力,促进中华文明与其他国家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借此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具备更多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多边组织和世界平台,主动发声,讲好中国故事、走好中国道路、铸就中国形象、宣扬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使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文化自信的提升中亦得到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