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教育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重视公民道德建设,要将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公民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生阶段,学校可以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升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效果。公民意识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是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合肥市各地小学有必要从小学生成长阶段入手,结合小学生成长特点,针对现阶段小学生公益意识薄弱问题,结合合肥市小学公民意识教育资源,探索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情感、技能学习的关键阶段,学校应该按照国家公民意识教育相关要求,充分发挥公民意识教育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进一步明确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将公民意识教育与小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1.应注重小学生健康生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要结合小学公民意识教育资源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小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2.应注重小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规则意识培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小学生对公共道德秩序和规范进行学习和了解,并自觉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主动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
3.应注重小学生诚信、爱心和尊重意识能力培养
要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学会用真诚、诚信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1]。
当前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分为个人品质和社会公民属性两方面内容。在小学阶段实施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应按照年龄对其进行区别划分,通常一到二年级为基础教育阶段;三到六年级为初级教育阶段。公民意识培养内容可分为:
1.小学生的个人品质教育
个人品质教育包含行为习惯培养和道德品质教育,一个具有良好个人品质的小学生,必然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喜欢探究的小学生,这样的小学生自信独立、诚信进取。要从小学阶段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怀,引导小学生主动关心他人,主动关心集体,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掌握必备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走出校园,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社会常识,并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之中,做一个积极乐观向上、文明守法的合格公民。
2.社会公民属性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内容也应相应提升,将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作为主要培养路径,在生活上引导小学生要热爱生活,学会勤俭节约、热爱集体,学会团结合作,让小学生具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老师,进而上升到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品质,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学会和自然相处,懂得生命的可贵,学会感恩,使小学生各方面都符合社会公民的要求。
1.搭建公民意识宣传阵地
首先,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活动,安排专门的学生进行宣讲,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爱国意识。在宣讲过程中可以结合身边的事例,阐述真诚待人的重要性,阐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引导小学生对公民意识有更为全面的认知,激发小学生公民意识素养自我培育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和校园广播等主流媒体渠道,开办小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专题节目,通过学生风采展示、校园写真、专题学习培训等活动,为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以合肥市七里塘小学为例,为了更好地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七里塘小学在升旗仪式上开展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四年级杜远兮同学从身边的小事讲起,让同学们了解生活中每一件事都与遵纪守法有着莫大的关系,只要自己自觉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就可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2.开展专题公益活动
为提升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效果,帮助小学生形成良性的行为规范,小学院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诸如开展义务捐书、废品回收献爱心、义务植树、共享单车整理等活动,在公益活动中逐渐激发小学生公益意识,进而为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奠定现实基础。以合肥市海棠花园小学为例,蓝精灵小队打造了社会公益活动平台,队员利用中午放学时间,在校门口发放倡议书,呼吁大家将废旧物品带到活动小组进行废物回收,用环保献爱心的方式帮助其他人。下午蓝精灵小队就收到了师生带来的各种废品。蓝精灵小队的同学不怕苦不怕累,对各类废品进行了分类,并加上了标识,将获得的收入捐献给了敬老院。在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于公益活动的认识,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环保意识。
3.利用学科优势进行渗透
学科渗透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公民意识培养相关内容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在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小学生的公民意识。要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需求,提升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政课教师应该与外语、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多个课程的科任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将公民意识培养贯穿到小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他人、团队合作、关爱世界。
安徽省副省长王翠凤在合肥考察教育教学工作时明确指出,各级学校要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合肥教育人要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深刻准确地把握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有必要拓展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渗透范围,建立家校社联合培养基地,引导更多主体参与到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活动之中,通过专家座谈、亲子互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公民意识,为其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但当前我们也发现合肥市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目标缺乏对年级和性别的细化
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已经出现了较大差别,因此在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其差异性。但当前合肥市部分小学在公民意识教育培养上还缺乏层次性,更多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来设置公民意识教育目标,并没有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对公民意识教育目标进行优化。
2.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难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因此在评价考核上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但小学阶段相应的考核机制并不健全,考核仍然以学生成绩为主,难以激发起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缺乏紧密联系,而当前公民意识教育内容难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
虽然教育部针对公民意识教育出版了《公民意识教育读本》,但还缺乏公民意识教育的顶层设计,特别是没有结合小学阶段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特点形成完备的教育内容体系,公民意识教育在目标上过于理想化。合肥市很多小学的公民意识教育读本在内容上更多是以说教为主,围绕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实效性不强。加之,当前未建立统一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构架,小学阶段课程实施阶段划分不够清晰,导致部分小学对于公民意识教育缺乏足够重视。
合肥市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主要采取主题报告、专题讲座、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方式,虽然内容比较全面,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上,合肥市多数小学并没有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开展社会实践探索活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很多实施方案都是临时性的,教学设计随意性较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小学阶段是公民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应该充分发挥公民意识教育的优势,进一步明确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提升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针对性。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丰富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将公民意识教育与小学生课程体系进行有效融合,为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公民教育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公民教育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的教育特点,因此小学生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在公平教育开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要结合小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公民自身发展需求合理地确定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具体的操作评估系统,形成符合小学阶段特点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在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目标的确定上,要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充分考虑进去,进一步突出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可以将习惯养成作为主要教育目标,通过“当一天小交警”“帮父母干一天家务”“做一个小导游”等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热爱生活的好习惯。对于年龄较大的小学生,可以适当地进行民主法治和权利义务教育,提升公民意识教育实效性。
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让小学生对自身的生活状况有更为深刻的了解,进而对社会和国家有更为全面的认知。要让小学生学会文明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好习惯,进而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同时还要让小学生了解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自我体验,懂得自己是社会和国家的一分子,进而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坚实基础。要结合学校现有资源提升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要以培养公民教育思想作为教育主线,将家庭和社会都纳入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并作为重要实施主体。要通过渗透思想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内容传递给小学生,并在公民意识教育目标和标准细化的基础之上,完善相应的课程实施体系[3]。
要将公民意识教育与多个学科紧密相连,将公民意识教育贯穿到小学生培养始终,公民意识教育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性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需要增强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方法的创新性。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既可以采取直白式的正面教育,也可以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通过多种教育方式陶冶学生情操,唤醒学生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思考社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自然科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的科学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技能与生活问题相结合,进而认识到技能活动的重要社会价值,并引导小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社会对于公民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小学阶段应该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小学生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既要明确目标和内涵,也要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小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