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斌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龙岗监管局畜牧兽医科 广东深圳 518116)
猪塞内卡病毒病是一种新型的从外国传入我国的动物疫病,最早在1998 年由美国马里兰州的科研人员发现,并命名为塞内卡山谷病毒。本病真正引起生猪养殖业重视的是在2014 年巴西大规模疫病暴发后。目前本病在巴西、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已经广泛流行。一直到2015 年3 月,我国广东省一个大型的规模化生猪场首次暴发猪塞内卡病毒病,随后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相继发生疫情,本病在我国由南往北迅速扩散蔓延开来,因此生猪饲养者必须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了解,重视本病,掌握预防及治疗方法,并加强养殖管理,科学饲养,来增加经济效益,降低养殖风险。
本病的病原体是A 型塞内卡病毒(SVA),它是一种单链正股的RNA 病毒,属于RNA 病毒科、是塞内卡病毒属的唯一成员。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该病毒颗粒呈典型的二十面体对称结构,直径在25~30nm 之间,没有囊膜结构。SVA 的衣壳蛋白是由VP1、VP2、VP3、VP4 等4 种结构蛋白组成[1],是结构较为简单的动物病毒。虽然RNA 病毒基因容易发生变异、重组,但是目前各国发现的菌株都是属于同一血清型。SVA 的致病力与不同的菌株或猪品种,年龄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病毒对干湿度、光照和温度等外界环境的耐受性强,但对pH 值的变化敏感,所以可以选用2%~4%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或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来消毒。例如带猪消毒用0.3%过氧乙酸;空猪舍用0.5%过氧乙酸。对猪场定期使用空气专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效果会很显著。
患病猪和处于康复状态的带毒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病猪的水泡液、水泡皮、呼吸道分泌物、体液以及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它排出体外后进而污染圈舍、活动场所、饮用水、食物、喂养用具和运输车辆等,形成新的传染源。感染或带毒的其它偶蹄目动物如牛、羊等虽然本身自带SVA 中和抗体,不发病,但也会传播本病;此外,蚊蝇、虱子等吸血昆虫和鼠类作为媒介在传染本病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接触患病猪的饲养人员如果消毒不彻底,也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但人不会感染。
本疫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发病猪群间的接触性传播(包括直接或间接性接触传播)以及空气溶胶传播。此外,蚊蝇、虱子等吸血昆虫和鼠类作为媒介也能传染本病,尚未有直接的证据能证实存在垂直传播。
本疫病的易感动物主要是猪,其次是牛、老鼠、犬类等其它动物,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猪都易感染,但SVA 的致病力随着不同菌株或猪品种、年龄的不同存在巨大的差异。本病危害最大的是新生仔猪,发病率高达70%以上,死亡率达到15%~30%。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多样,昼夜温差大,潮湿的春秋季节。在我国局部地区不同规模各种类型的养猪场呈零星散发。本病是猪群自身免疫力低下才容易致病的,发病急,临床症状和病变相对于口蹄疫来说比较温和,也更容易痊愈,单个养猪场发病多发生在某个特定阶段,具有隐性感染范围广,排毒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本病有一个明显的潜伏周期,潜伏期为4~5d,病程一般在两个星期内。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群中因不同的毒株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差异极大。在同一个疫情同一猪场中也可能只有部分猪只发病,并表现一种或某些明显的症状,近年来更多的病猪呈亚临床发病症状。在发病猪群里,可以观察到以下的病征:发病迅速,体温上升到40.3~40.8℃,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厌食甚至废食,嗜睡,四肢无力,不爱动,站立困难,跛行。病猪口鼻黏膜、口边缘、鼻镜、蹄冠状带,趾间皮肤红肿、发热,然后发白,形成不规则大小各异的水泡,水泡皮相对于口蹄疫、猪水泡病的来说比较厚,水泡液混浊,水泡破裂后形成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覆盖的溃疡,一个星期内结痂,严重的病猪蹄壳会脱落,多数病猪在两个星期内快速愈合康复,成年猪极少死亡。新生仔猪特别是4日龄以内,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达到30%~70%。母猪发病率较低,在10%以下,痊愈快,危害较小。
剖检可见:病死猪(新生仔猪为主)小脑出血,咽部、颈部淋巴结充血、水肿、出血;腹股沟淋巴结、小淋巴结数量增多,出血;心脏出血,心包有黄色或淡褐色积液,心肌炎;肺部肺气肿,呈局灶性间质性肺炎;肾脏被膜增厚,肾表面出血,有斑点状的坏死灶。腹腔呈现浆液性纤维素性腹膜炎;局灶性胃溃疡和局部广泛出血性空肠炎。
本病不管是发病特点,还是临床症状都不能与口蹄疫(FMD)、猪水泡病(SVD)、水泡性口炎(VS)和水泡疹(VES)等猪传染性水泡病区分清楚。特殊情况也有,例如在本病与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中当出现以下特征时:接种过当地流行的口蹄疫疫苗,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抗体,且在有效保护期内的猪群;仅发生在猪场内某个特定的阶段;新生仔猪成批快速死亡,死亡率达30%以上,但成年猪不会发生死亡;剖检病猪心脏不会发生心肌炎,皮肤病变主要集中在口部,鼻镜、舌头,蹄冠状带、趾间,基本可以初诊为本病。要确诊就必须送样品去省或以上级的动物防疫检预防机构做病原学检测或血清学检测[2]。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鉴别和诊断本病最有效最准确的方法。首先采集病猪的水泡液、病变的皮肤组织、血液、唾液、淋巴组织、口腔咽拭子、脾脏组织等样品,通过人肺癌单层细胞系(NC1-H1299)或猪肾细胞系(PK-15)培养和分离出高滴度的SVA。然后利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确诊,也可以用普通的PCR 或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RT-PCR)检测仪来检测SVA。此外简单快速,重复性更好,灵敏度更高,特异性强的实时定量RT-RPA 更是检测SVA 的首选方法。
与病原学检测相比,血清学检测操作比较简单,成本低廉,准确率和灵敏度也不错,而且不用借助电子显微镜,是非常适合大规模疫病检测和疫情监控。血清学诊断方法很多,其中病毒中和试验(VN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最为常用。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发的由单克隆抗体开发的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美国 Biostone 公司生产的猪塞内卡病毒抗体试剂盒效果都很好。
加强生猪饲养的环境卫生管理,优化饲养模式,注重营养均衡,提高生猪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
当猪群出现水泡症状时,要马上隔离、监控,有条件的养猪场可以自行检测,早发现,早对症下药,对降低养猪场的损失意义重大。当发现病死猪时要立即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造成大面积的本病流行。发生疫情的养猪场可以采用加热的 1%~2%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 5%~10%的食盐来消毒或用 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来消毒。
成年猪感染 A 型塞内卡病毒后不会致死,可以选择兽用的碘制剂清洗伤口然后涂上溃疡散或鱼石膏等药物,效果很显著;幼猪发病急,可以使用价格昂贵的高特异性免疫血清或全免疫血清来治疗。
养猪场要禁止饲养各种犬类、猫或牛羊等易感动物或自然宿主,做好蚊子、苍蝇、老鼠等传播媒介的灭杀工作。
建立严格的门卫检查制度,外来人员、运输车辆、饲料以及各种设备物资进入场内,必须要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场内工作人员不能随意走动、串区,不准带入包括猪在内的各种动物或动物产品,以降低本病传播的风险。
猪塞内卡病毒病是我国新出现的动物传染病,虽然目前处于零星散发状态,但是没有商品化的疫苗能够提供有效的预防手段,也没有特效的药物。随着病毒不断的变异、重组,近年来已经发现越来越多的新毒株(如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贺东生教授等 2016年鉴定出的 SVV HN16 毒株)具有致病性,而且致病性越来越强,存在着大规模暴发的可能性。所以养猪业界要高度警惕,提高防控意识,坚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相结合的原则,以最大的努力做好生物安全防护管理,来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