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何以是一种生活实践?

2020-11-30 06:18朱清华
哲学分析 2020年4期

朱清华

众所周知,在《尼各马可伦理学》 (VI,3)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五种揭示真理()的方式,即,技艺(),科学(),实践智慧(),智慧(),努斯() (NE, 1139b15)。五种揭示真理的方式虽然各自所针对的领域不同,它们的目的都是揭示自己领域的真理。海德格尔称,真理是“此在的存在规定”②Martin Heidegger,Platon: Sophistes(GA19),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1992, S.21.。而对于此在揭示真理的方式,海德格尔从他早期的生存论出发,在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这几种揭示真理的方式的时候,将焦点放在了实践智慧上。他以此在源始的生存实践和实践智慧为基础,发展出此在朝向本真存在的充满时机性的决断概念,并揭示出作为基础的时间性。海德格尔早期的诠释学现象学所针对的就是传统形而上学主客分离的总体化、理论化认识方式。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理论的思维方式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提出,理论的观看—凝视乃是从寻视操劳中脱节造成的。③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1960, S.149ff.此在在世界中存在,他周围的事物作为上手之物在有所操劳的寻视中被通达。寻视在揭示此在和照面的存在者有何种因缘关联。上手之物作为“为了做……” (Um-zu)的用具被把握,因此对它们的理解和解释具有“作为……”(Etwas als Etwas)的结构。如果问某个特定的东西是什么,则回答“它是为了作什么的”,或者“作为……”而存在。而在这个“作为(als)”因缘关联断裂后,上手之物变为在手之物,从而寻视也仅仅变成单纯的感知和凝视。凝视不再进行境域性理解,事物作为赤裸裸的“客观事物”呈现。所以,从生存论角度来说,这种注视是一种衍生的看,是理论化地把握事物的倾向的开端。海德格尔称理论化的对事物的把握,是总体化,“它的普遍性特征(Allgemeinheitscharakter),是与种类概念的理论的—概念的普遍性相同一的,也就是说,根本上只有理论的种类普遍性(theoretische Gattungs-allgemeinheit)”④Martin Heidegger, Z ur Bestimmung der Philosophie(G A 56/57), SS.111。译文参见海德格尔:《论哲学的规定》,孙周兴、高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年版,第124 页。。普遍化、总体化牺牲了被对象化的东西的内容,只剩下空洞的形式,因此海德格尔说“理论化过程”是“不断进行的脱弃生命的过程(fortschreitenden Entlebung im Rohen)”⑤Martin Heidegger, Z ur Bestimmung der Philosophie(G A 56/57), SS.111,112.。这种理论化的“沉思”传统,是海德格尔要超克的对象。⑥参见郁振华:《超克沉思传统:基础存在论方案之考察》,载《学术月刊》2018 年第11 期。在海德格尔后期对西方形而上学历史越来越严厉的批判中,以思辨为特征的传统哲学思维似乎也被他一并归为“论证性的表象思维”,从而终结在各门实证科学中:“从哲学中分离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逻辑学、语义学,哲学变成了人的经验科学,科技的经验对象……人通过科技立足于世界中。”①Martin Heidegger,“ The End of Philosophy and the Task of Thinking”,On Time and Being(GA14), Joan Stambaugh(tra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p.55.哲学的多方面的可能性最后终结于科技,而科技的特征是控制论。由此海德格尔发出了世界和社会秩序都被科技所控制的危险警告。②“ The End of Philosophy and the Task of Thinking”,p.57.

不过,这是不是说明在海德格尔那里,在五种揭示真理的方式中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最高的解蔽方式——智慧——被海德格尔作为形而上学的理论沉思传统的开端而完全拒斥了呢?智慧以及实施智慧活动的沉思在此在的生存中是否也被看作衍生的甚至是迷途呢?其实,在海德格尔看来,虽然智慧、沉思概念在形而上学传统中已经被僵化了,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它们还保存着其起源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在智慧()以及沉思()的源初意义中,包含着人的一种完满的实践活 动。

一、 沉思活动作为完满的运动:ντελχεια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沉思是人的最高可能性的实现,是完满意义上的ντελχεια。海德格尔称,“亚里士多德试图再次以开端上希腊的方式来思考存在,可以说是要把柏拉图已经借助于ἰδεα τογαθο(善的理念)迈出去的一步退回来;由(柏拉图的)这个步骤,存在状态获得了条件性的和令可能者(Bedingungshaften und Ermglichenden)的特征,即δναμις 的特征。与此相反,亚里士多德则以一种比柏拉图更希腊的方式把存在思考为ντελχεια”⑤Martin Heidegger, Nietzsche II(1939—1946), ed. B. Schillbach,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1997,S.228. 译文参: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860 页。有改动。。亚里士多德将ντελχεια 而非δναμις 作为存在,“是对那种把一切制造都抛在后面,因而直接而纯粹的在场的占有,即在在场状态中的本质……这种至高的在场发生也为总是作为这个和那个东西在无蔽者中逗留的一切提供最初的和最切近的当前”①Martin Heidegger, Nietzsche II(1939—1946), ed. B. Schillbach,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1997,S.228. 译文参: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第1040 页。。“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思考得更希腊,也就是更合乎源初确定的存在之本质。”②同上书,第1045 页。在什么意义上海德格尔说亚里士多德将存在思考为ντελχεια 是一种更源初的理解方式呢?在海德格尔看来,希腊人所源始地理解的存在是恒常地在外观中在场出现(der in sich stndigen Anwesung im Aussehen),而ντελχεια 是运动在其目的中的状态,这是那种最极端的运动,已经在终点处,并在终点具有自身。这个运动类似于静止,因为到达了终点并保持在终点中。但它却是一种恒常的运动。存在者的存在在这种运动中在场显现(die Anwesung des Bewegten)。这不是运动的终止,而是在被运动状态(Bewegtheit)自我聚集,并保持住这种聚集。海德格尔称,这种状态并未排除运动状态,而是现在才开启出它。保持运动在其目的中,在终点中具有自身。③海德格尔:《论physis 的本质和概念》,载海德格尔:《路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年版,第334 页。Heidegger, Wegmarken,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1976, S.287.作为完全的ντελχεια 活动的沉思之所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放在最完满的运动的位置,在海德格尔看来,因为它内在地体现了希腊源初的存在理解:在场显现(Anwesung),以及希腊相应的真理理解:无蔽(-λθεια)。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也将沉思活动看作一种完满的实践活动,虽然不是那种最狭义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实践。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实践的生活(τν πρακτικν βον)不需要像一些人所想的那样,总是涉及我们跟其他人的关系……相反,沉思和思考(θεωρας καδιανοσεις)是为其自身、以自身为目的的(τς ατοτελες κατς ατννεκεν),更是实践的,因为这些思考活动的目的是好的实践(επραα),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实践活动(πρς τις)。” (《政治学》,1325b14)从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和现实理论来看,社会实践活动和沉思活动都属于以自身的良好实现为目的的实现活动。在社会和政治实践行动中,做得好和活得好(doing well and living well),即好的实践(επραα)自身就是目的。沉思也是这样的完满的实现活动,其目的就是这种活动的好。 “只有那种目的寓于其中的活动才是实践。如,我们看并同时看到,理解已经理解了,思想已经思想了……我们生活的好已经生活的好了,幸福已经幸福了。” (《形而上学》,1048b22ff.)根据ντελχεια的标准,沉思是实践活动。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虽然社会政治实践行动和沉思活动都是善的、幸福的,但有高下之分。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说沉思的生活(θεωρητικ)是最完善的幸福(τελεα εδαιμονα) (NE, X, 1177a17—20)。完满的实践行动因其不那么自足,需要一些外在条件,以及受到外在影响等,是第二位的幸福。而沉思因为是自足、类似神圣的活动,而是第一位的幸福(NE,X,1178a9—22)。那么在海德格尔这里沉思(θεωρα)是否可以作为人最高的生存可能性?海德格尔在前期对那种源初的沉思(θεωρεν)以及智慧(σοφα)并没有作太多的探讨。但是不能将他对理论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形而上学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起源的批判当作他对沉思活动的全面批判和否定。作为西方思想的转折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往往一方面保存了源始的存在理解,另一方面又是形而上学理论化思维的起源。海德格尔在批判后者的同时,并不将前者一起抛弃 掉。

二、 智慧作为存在和揭示真理的最高样式

在《形而上学》第一卷,亚里士多德将知识提升的序列展示为,从感知(αθησις)、回忆(μνμη),到经验(μπειρ),继而产生技艺(τνη),而后是科学(πιστμη),最后获得智慧(σοφα,有时也称之为φρνησις)。(《形而上学》,980a29ff.)σοφα 被认为是最高的知识。首先就有一个问题,什么是知识?海德格尔指出,每个科学领域都在钻研自己领域的知识,而知识本身是什么就留给了哲学。所以思考这个问题自身就是在做哲学活动。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中的主题就是什么是知识(τστινπιστμη)?海德格尔认为,首先需要考虑这个问题所问的是什么。从表面看,这和我们现在所提的知识论或认识论问题是一样的问题。而那些当代的哲学家确实也以此赞扬柏拉图,说他在两千年前就在思考人们在19 世纪才开始认真思考的问题了。但是海德格尔否定了这种理解。①Martin Heidegger, Die Grundbegriffe der antiken Philosophie( GA22),S.264.知识(πιστμη)自身到底是什么?希腊人用πιστμη 这个词,首先表示:(1)“熟悉一件事,理解,技能”,然后表示(2)“专业技能”,如画家的技能,最后才表示(3)知识,以及(4)科学知识,科学。②A Greek-English Lexicon, compiled by Henry George Liddell,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p.660.这说明,它首先表示对事情的熟识,理解,而后表示对此事能够驾驭。最后才产生了科学知识的意义。海德格尔正是从这个概念的最源始意义出发,揭示出其事质。“πιστμη 就是,我趋近一个东西,以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忙碌于它,如,明白如何制造某物:做鞋;明白如何照管和保养某物:耕作、畜牧;明白实现和贯彻某事:领导战争、战术。这都是πιστμη,在同某物交往中,有所控制地精通某事。”③Martin Heidegger, Vom Wesen der Wahrheit. Zu Platons Höhlengleichnis und Theätet(GA34), H. Mörchen(ed.),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1988, S.153.知识首先跟实践和技能性的理解有关,是对某事的精通,懂得如何照管和实施某事。这种知道如何做的精通以对存在和真理的某种理解为前 提。

当泰阿泰德被问“什么是知识?”的时候,他第一个回答是,知识是感觉(σθησις)。海德格尔称,泰阿泰德说知识是感觉,并非因为他是一个普罗泰戈拉式的感觉主义者,而是因为他作为希腊人源始地将感觉理解为“无蔽”:因为被觉知是某物的无蔽(Unverborgenheit)的最直接的方式,即最容易把握的“真理”。“在感知中有着某物自我展示(Sich-zeigen von etwas),在场显现(Anwesung),转向(Zukehrung),即某物的敞开状态(Offenbarkeit von etwas),无蔽的某种方式。哪里有感知,哪里就直接地有颜色、有颜色之物、声音等的无蔽。这就是真理,这就是知识。”①Martin Heidegger, Die Grundbegriffe der antiken Philosophie( GA22), S.165.海德格尔一再强调,揭示真理是此在的生存方式。“ληθεειν 是 “从遮蔽状态取出”,“使不遮蔽”,“揭—示(ent-decken)”那遮盖着的东西。”②Ibid., S.25,S.207f.人这种特别的存在者,“他揭示其他的存在者和自身,不是事后追加的,而是φσει(就其自然而言)。就其存在而言,世界和他自身都已经对他揭示了,虽然是不确定的,模糊的,不确切的。”③Ibid., S.25.揭示真理的诸种方式有这种共通之处,所以在开始它们都能被称为πιστμη。因为知识、真理指的是无蔽。在感觉中存在者自我展示,在场显现,在无蔽中敞开。因此,“知道(Wissen),精通就成了对存在者的无蔽的支配,即对真理的具有和占有。看意味着在其在场状态和持存状态中支配某物……精通是对存在者的无蔽的支配。知道和理解就是:保持在被理解的存在者的无蔽中,占有其真理。”④Martin Heidegger, Vom Wesen der Wahrheit. Zu Platons Höhlengleichnis und Theätet(GA34),S.161在希腊人那里,视觉受到特别的重视,其原因也是“看”能够达到同存在者的直接和真实的对应,海德格尔提出,“对希腊人而言,存在者是在场者(das Anwesende)……而看、看到(das Im-Auge-haben)事实上就是主导的、最明显的、最直接的,同时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最广泛的对某物的当下在场具有(Gegenwrtig-haben)。由于其特别的使在场(Paresent-machen)的特征,感性的看对认识而言起着典范性示例的作用。看的本质是:它造成在场并保持在场,保持某物在其当下,这样它是敞开的,在其无蔽中在此。”⑤Ibid., S.159.在希腊人那里,θεωρα 首先是跟存在相关联的“看”,θα 和ρω。这种看不是凝望,不是视觉优先。θεωρα是对存在的敞开,是λθεια,无蔽的发生,是“诸如澄明、被照亮者和敞开域在本现”⑥Martin Heidegger, Parmenides (GA54)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1992, S.220.。

揭示真理,就是让存在者在场显现,其方式不仅仅是看或者其他感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在多种揭示真理的方式中,最完善地揭示真理的方式,实践智慧是一种,而智慧(σοφα)是另一种。并且智慧比实践智慧更自足,更完善。智慧的实现活动是沉思。由希腊词θεωρεν, θεωρα 而来的德文词theore,以及英文词theory,中文是“理论”。但理论早已经丧失了θεωρεν 源始的意义。在通常的理解中,如海德格尔指出的,纯粹理论的东西似乎首先必须受到“实践”的考验,它同现实的关系才能得到承认。即使纯粹理论的东西,被赋予了特有的价值,似乎也必须有朝一日辅助人的实践,其“理论性的”活动的自身的价值才能因为这种使用价值得到辩护。实践的成功和业绩是理论合法性的基础,如“实用主义”所确立的那样。但是,海德格尔认为,将θεωρεν, θεωρα 说成是“理论”,是“完全忘记了开端性的东西”①Martin Heidegger, Parmenides( GA54)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1992, S.219.。在海德格尔看来,理论是人的主体表象性的产物,它比起实践跟存在的真理更隔了一层。②Ibid., S.219ff.命题真理相对于此在生存的展开状态的真理是衍生性的。而σοφα是对存在的追问。追问存在就是爱—智慧,即哲学。 “对它(哲学)而言对象不是先行被给予的,而必须首先要揭示出来。揭示,展示,规定和追问存在是σοφα(智慧)。σοφς(有智慧的人)——是那种对这样的东西有爱好和直觉的人:这些东西对普遍的理解是保持遮蔽的。σοφς同时知道,对此需要特别的任务和辛苦的探究。它不是被固定地占有的,而是要寻找,必须一直寻找。他致力于此,这是他所‘爱’的——φιλεν。σοφα,存在者的存在的展开,就是φιλοσοφα,寻求着追问那将自身置于最彻底的批判下的东西。”③Martin Heidegger, Die Grundbegriffe der antiken Philosophie(GA22), S.11.海德格尔所探寻的超越了形而上学的“哲学”重演了古希腊作为对σοφα 之爱的哲学活动。在《黑皮本》之《思索 II—VI》 (GA94)中,海德格尔又一次强调,“因为哲学没有‘对象’,而存在也不是‘论题’,所以,哲学家在做所有工作和追问之际,不是‘简单地’作研究,只有当他思考要做的工作,他才(开始)工作。”④M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GA94), P. Trawny(ed.),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2014, S.34.虽然海德格尔一再说,存在问题是哲学的唯一问题,但是存在并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课题。于他而言,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早期他称哲学为“批判的科学”⑤Martin Heidegger, Die Grundbegriffe der antiken Philosophie( GA22), S.7.。批判就是进行区分,“批判:κρνει——‘分离’,‘区分’,把什么和什么区分开,使得二者——被区分者和区分者都显而易见。”⑥Ibid.哲学所做的区分是将存在和存在者区分开来。“而在存在者上看到存在,把握存在,并把它和存在者区分开来的,是区分的科学的任务,是哲学。它的主题是存在,而非存在者。”⑦Ibid.哲学是进行存在论区分的活动。它是一门“区分的科学”⑧Ibid.。他在《黑皮本》 (II—IV) (GA94)仍然坚持,“哲学是唯一真正的科学”①M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 GA94), S.90.。然而它不是任何“个别的科学学科”。他称,哲学就是“将此在带入缄默(积极的),将存在带入词语(语言—真理)”②Ibid., S.19.。这种思“就其本质作为对存在的思……跟作为到来者的存在联系着”③Martin Heidegger, “Brief über den Humanismus”, Wegmarken (GA9), S.363.。这种思是指向作为有待思的东西的存在的真理。④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版。第387 页。但不是获取一种真理理论,而是使得人回到存在的真理,做它的看护者,并实现 它。由此可见,沉思是此在最高的存在可能性。

三、 沉思作为为存在建基的方式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要思考存在,需要以某个存在者的存在为着手点,而人的存在被他看作最好的思考存在的入口——人生存着总是未曾言明地已经理解了其存在。因为人总是从自己的生存(Existenz)出发来理解自己,也就是以抓住或者疏忽一些生存的可能性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生存,海德格尔称为生存上的理解(existenzielle)。而对此在存在论上的理解,即追问其生存结构整体,则是生存论(Existenzialitaet)。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生存论,即对人的生存的结构整体的分析阐明是对存在的意义(Sinn von Sein)阐释之前应该进行的论述。①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S.13.但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放弃了这条道路。在《黑皮本》中他明确地说,“今天(1932 年3 月)我完全清楚地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从这里来看,我以前所有的作品[《存在与时间》 《什么是形而上学?》 《论根据的本质》 (I,II)]对我都变得陌生。陌生的就像荒芜废弃的道路,长满杂草灌木——这条道路还保留着,导向作为时间性的此—在。”②M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GA94), S.19, entry 49.他进而提出,“关于《存在与时间》——如果要我以学者的‘身份’(Man)讲话的话,那我必须说:这本书出新版,就意味着重写。”③Ibid., S.24, entry 55.但即使如此,《存在与时间》里面提出的存在问题(Seinsfrage)应当保留,这部书部分地处理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所做的工作是对这部书不断重写,别无选择(immer wieder zu schreiben und nur dieses)。在后期的回顾性作品中,他谈到自己的“转折”时提出,基础存在论是误导性的。他很快放弃了这条通过从此在生存出发的基础存在论来思考存在的道路。他在《黑皮本》之《思索》 (II)中也反复强调,哲学不是“生存哲学”,而思考存在才是最根本的哲学活动。④Ibid., S.19, S.21, S.28.海德格尔后来对“基础存在论”仍有肯定,指出它走出了克服形而上学的第一步,同时将思想确定在追问存在(Seyn)的真理上。但在这个任务上,《存在与时间》以及基础存在论存在很大不足,“所以不可能从那个基础出发来认识真理的本质”⑤Martin Heidegger,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GA65), Vittorio Klostermann, Frankfurt am Main,1989, S.351.。

对海德格尔而言,哲学活动(philosophieren)的主题首先是存在和真理:做哲学就是“构建性地释放存在的发生。在真的事物之前建立起真理,转变传统的‘真理’”⑥M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GA94), S.29. Philosophieren:ausbildende Auslösung des Seinsgeschehnisses. Aufrichten der Wahrheit vor dem Wahren, die überkommene»Wahrheit« verwandeln. (Vgl. S.36).。又称,哲学“总是只为了存在(immer nur fr das Sein)”,而“存在的本质是真理(λεια)”,所以“要彻底地在其根据和本原上追问真理”①M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GA94), S.68, entry 133.。海德格尔提示出了几种有限的存在的真理本现的方式,在《哲学论稿》中他说,真理自身只有在艺术、思想、作诗、建功立业的庇护下本现(die wahrheit selbst west nur in der Bergung als Kunst, Denken, Dichten, Tat...)。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又指出了真理在存在者中设置自身的方式:建立国家、艺术作品、本质的牺牲、存在者的最存在者的临在、思,这五种方式是存在的真理的确立。②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载《海德格尔选集》,第282 页。而建立存在的真理的最根本的活动,是海德格尔后来反复强调的运思与作诗。③Martin Heidegger,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GA65), S.360:überall im Denken und Dichten(Tragödie und Pinda) ist die aletheia wesentlich.

哲学之运思跟作诗毗邻而居,它们都是最切近于存在的真理的。事实上,海德格尔认为在奠基性的存在之思中,作诗和运思是不可分的,“在存在的追问中有作诗的运思(das dichtende Denken)”④M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GA94), S.35.。哲学之运思是对存在的真理的直接追问。海德格尔将哲学活动(philosophieren)规定为“有所构型地释放存在的发生”(ausbildende Auslsung des Seinsgeschehnisses)⑤Martin Heidegger, Überlegungen II—VI (Schwarze Hefte 1931—1938) (GA94), S.29. entry 81.。这个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特别的概念思考,海德格尔说,“这种存在的发生的释放要求概念在其丰富性上的优越的清晰性——这种清晰性又逼迫那不可被把握者以斗争的形式被通达(die kmpferische Freigabe des Unbegreifbaren)。”⑥Ibid.但这种概念是与形而上学的抽象的、来自种属关系的概念完全不同的总体把握(Inbegriff)。这是一种“最高的概念性”,它要求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逻辑学的总体把握的逻辑(Inbegriffs Logik)。⑦Ibid., S.24,entry 61.

四、 在何种意义上沉思是生活实践?

阿特曼(Megan E. Altman)提出,海德格尔在其后期转向了亚里士多德式的θεωρα,这就是他的沉思(Besinnung)概念。⑧Megan E. Altman, “Praxis and theoria: Heidegger’s”violent “interpretation” (2009). Graduate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p.59,64ff. http://scholarcommons.usf.edu/etd/1826.但在我看来,海德格尔并没有一个从实践到理论沉思的转变。他在前期通过化用或“重演”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而构建了生存论,但他并没有否定一种源始的θεωρα 活动。他自己的哲学活动也就是一种源始意义上的θεωρα。只是海德格尔在后期更加彻底地走向思想自身,而放弃前期积极的政治实践的努力。法林(Ingo Farin)认为,在20 世纪30 年代后海德格尔不再认为哲学源自生活世界并必须回到它。因为生活世界已经被现代主义的筹划败坏了,哲学只能将生活世界抛在后面,重新开始思想。决定性的领域是思想,而非实践。如果实践跟思想不能一致,那么“它(实践)更坏”。因此,对海德格尔而言,纳粹几乎完全是一个哲学思想问题(an intellectual-philosophical problem),而非政治实践。①Ingo Farin, “The Black Notebooks in Their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in Jeff Malpas, Ingo Farin(eds.),Reading Heidegger’s Black Notebooks,1931—1941,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2016,p.305,p.306.确实,海德格尔首先是从存在历史思考出发来对纳粹做出判断的。他对纳粹的批判也是基于后者并非真正彻底的存在思考。彻底地转向哲学沉思,这不但是海德格尔个人的选择,也是向另外一个开端过渡的唯一方 式。

阿特曼认为海德格尔后期强调的沉思(Besinnung)就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沉思,因为(1)Besinnung 是超出实践的人的活动的行为。Besinnung“没有结果”,对人的实践行动不产生效果,不能直接用于我们的实践生活。(2)Besinnung 就像亚里士多德的thoria 一样,“高于”实践活动。语言或话语(discourse)是“将人区别为人”。(3)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实践行动,海德格尔似乎说,Besinnung 是人“冒险”超出日常界限的可能方式。Besinnung 是人“接受”“回应”“附和”存在变化的显现的方式。是“回应和回忆的思”,应和物之物化。(4)Besinnung 是同诸神联结的方式,跟theoria 类 似。

而伊曼德(Parvis Emad)和卡拉利(Thomas Kalary)认为,Besinnung 跟形而上学的反思(reflection)是不同的。②Parvis Emad and Thomas Kalary, “Introduction”, Martin Heidegger,Mindfulness(GA66), Parvis Emad and Thomas Kalary(trans.), Continuum,2006. xxii—xxv.因为海德格尔的Besinnung 是一种存在历史思想(being-historical thinking),而反思不是。再者,Besinnung 不完全在于人的判断,而是根本地受存在的真理(the truth of being)所决定和塑形。另外,Besinnung和反思在“自我”问题上不同。反思将自我经验化和对象化,而Besinnung 将那些经验状态搁置,通过“时间性”“语言”“历史”“神性”为自我奠基。反思是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而Besinnung 来自对“形而上学”的克服,所以不是为一个“教条”“系统”“教诲”服务。但伊曼德和卡拉利所说的反思显然仍是形而上学传统中的思考方式,而海德格尔所指的θεωρα 却是这个词在希腊的思想源头之处的澄明之思,并不是形而上学传统中的反思。在Besinnung一卷中,海德格尔明确指出,他所说的反思哲学是指康德、黑格尔、托马斯·阿奎那、尼采的哲学。③Martin Heidegger, Mindfulness,p.58.他们的思考作为反思被拒绝了,因为“第一这是无用的,它们既不立即提供科学知识也不代替科学知识;第二这种反思阻挡和干扰了知识直接和新的进程……”④Ibid., p.59.,更进一步说,这种形而上学的反思或沉思、“自我思想的思想”要被放弃,形而上学史在德国观念论时代决定性地规定了“沉思”,甚至“沉思”都被反映为无条件的知识的绝对概念。这使得Besinnung 变得愈加不可能,甚至更加不必要,因为绝对知识认自身为“存在者整体”的真理,所以排除了任何追问的价值。①Martin Heidegger, Mindfulness, p.270.但海德格尔并不排斥思想自身,他也称自己的思考为思想(Bedenken)。这种沉思只有当人们找回到“被隐藏—庇护的本己中的自豪,并决定为存在而反对仅仅存在者的机巧”的时候,才开始。②Ibid., p.222. Martin Heidegger, Besinnung( GA66), F. W. von Herrmann(ed.),Frankfurt am Main:Vittorio Klostermann, 1997, S.253.因此,海德格尔并非反对一切沉思,而是要放弃形而上学传统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德国观念论的那种对无条件的绝对知识概念的沉思。而他要开启的是存在之真理的思。他说:“西方既没有通过这种‘哲学’被解放,也没有被拯救。而希腊人是西方的开端唯一的看守。在θεωρα 中直接经验到了同θεοντες(观看者)、θεον(神圣的东西)以及δαιμνιον(神圣者)的本质关联。”③Martin Heidegger, Parmenides( GA54),S.220.在形而上学传统中,理论需要在实践中验证,以便核实其“实践价值”,不经过实践的考验,理论同现实的关系就不能被承认。甚至人们设定了理论的范围,“指望有一天它能够在实践中可以应用”。而希腊人的θεωρα 作为“看”直接指示出“λθεια 的本质的开端性的支配,在λθεια 中,诸如澄明、被照亮者和敞开域在本现”④Ibid., S.219, S.220.。

在亚里士多德影响下的西方思想传统中,沉思首先是一种理论智慧的活动,所思考的是永恒不变的理论对象。它所朝向的是超越的存在者,最大程度地过沉思生活的人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效仿神圣者,享受自足完满的幸福。与此不同,对海德格尔而言,哲学运思不是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理论思考,而是对存在自身的建基,对此在的存在的建基根本性的创造活动。这种活动更像亚里士多德源始意义上的“实践” (praxis)活动。因为这种沉思不是超越于人的实际生存之上的,反而是对人的生存的最本质的考察,为人类历史最本质的决断——从第一个开端向另外一个开端的跳跃做出准备。不过,海德格尔的思者作为这个过渡的拓荒者和先驱,仍能够享受古代思者一样的“长长的寂寞和在存有(Seyn)之灶火旁最寂静的陶醉”⑤Martin Heidegger,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GA65), S.177.。

运思不是在揭示客观真理意义上的发现真理,而事实上是奠基存在之真理。当然,这种建基活动不是主体的思维创造,而是来自存在历史自身。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这里真理的发生是命运(Geschick)、派遣(Schickung)、发送(Zuweisung),是存在的派送(das Geschicht des Seins)。①Martin Heidegger, Parmenides( GA54), S.81.在存在历史中,存在的派送的转变乃基于真理的本质的转变。②Ibid.所以,这种存在之思不会是主体中的自我思想。它所具有的实践色彩展现在,这种思为此在的存在奠基,同时也是为存在奠基,为物之物化,世界之世界化奠基。海德格尔所说的思(Denken)超出了形而上学传统中所定义的理论的或实践的领域。他明确说:“这种思既不是理论的也不是实践的。它发生在这种区分之前。”③Martin Heidegger, Wegmarken( GA9), S.358.《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海德格尔选集》,第400 页。思所关注的是存在的澄明(die Lichtung des Seins),“它超出一切思考,因为它所操心的是光明(Licht)”。古希腊的θεωρα 作为一种看(Sehen)“只有在这种光中才能驻留和活动”④Ibid., S.361.《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海德格尔选集》,第403 页。。思把存在带入语言,将它作为安居的家,“所以思是一种作为(ist das Denken ein Tun)”。只是这种作为“超出一切实践活动”。因为思(Denken)这种作为(Tun)不像古希腊的制作或实践一样要带来某种具体的成果或者功绩。它将存在的澄明带入语言,而语言支配着我们。这种作为恰恰不是轰轰烈烈的、喧闹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好像什么也没发生”⑤Ibid., S.362.《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载《海德格尔选集》,第403 页。。但海德格尔所说的思与古希腊的θεωρα 以及πρ又有莫大的关联。因为θεωρα 以及πρ恰恰指示出了那澄明之域,那是未来的思要活动于其中的领 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