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的舞者
——姚建萍访谈录

2020-11-29 08:49秦怀宇姚建萍
关键词:苏绣刺绣创作

秦怀宇 姚建萍

姚建萍

1967年生,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从事苏绣事业三十余年,四度夺得全国民间工艺最高奖项——山花奖·金奖。她在传承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融针绣”,创作出一系列表达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她先后在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艺术殿堂举办个人刺绣艺术大展,作品曾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国礼,亦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白金汉宫等机构永久收藏。

秦怀宇(以下简称秦):姚老师,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刺绣的?您的刺绣经历一定有很多故事。

姚建萍(以下简称姚):我出生于一个刺绣世家,祖辈几代人都从事苏绣。七八岁时,我在妈妈的影响下拿起绣花针,她是我第一个偶像,也是我第一个老师。她不仅传授我刺绣基本功,还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踏实做人、静心做事”,这八个字让我一生难忘,受益无穷。后来求学求艺过程中,我跟随恩师徐志慧大师,苦练四年,专攻苏绣中最难也最经典的人物肖像绣。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许多人依靠手上的针线活营商,而我还是坚持追求探索苏绣艺术道路,并在家乡挂起了第一块以刺绣艺术研究和创作为主的品牌“镇湖刺绣研究所”。经过一段时间的耕耘,我的传统刺绣艺术探索有了一定的成就,在全国范围内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我不甘于现状,又开始探索时代主旋律和原创题材的苏绣作品,推动苏绣走进国内外艺术殿堂,向世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艺术魅力。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停止探索,在追求苏绣经典艺术高峰的同时,又开始探索当代苏绣品牌化和回归生活化的道路。苏绣是我一生的事业,早已经融入我的血脉灵魂。

秦:您何时开始单独创作自己的作品,最初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有何感受?

姚:我最初创作的作品都立足于传统苏绣的经典题材,包括金鱼、小猫等能够完全展现苏绣经典艺术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都来自于固有的传统稿件或者就地取材。经过对苏绣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从1998年到2000年,我开始认真钻研苏绣的时代原创作品。尤其是2000年左右创作的、具有真正意义上原创精神的作品《世纪和平百鸽图》。

对创作者来说,原创才是创作思想的展示,就像大师齐白石说过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习优秀艺术的思路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而一味模仿和复制别人,最终只能给自己的艺术带来伤害。苏绣艺术的稿件长期以来受到书画艺术甚至摄影艺术等的影响,许多创作者,都还是秉承着拿来主义,因此原创性严重不足,限制了它作为一门独特艺术门类的发展和壮大。在这种传承创新、追求原创的理念下,我决定打破传统“以稿定绣”

的创作方法,采用“以绣定稿”,和一些画家老师、刺绣设计家们一起,量身打造适合刺绣创作的原创稿件。就这样,原创苏绣长卷《世纪和平百鸽图》面世了。这是一幅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而创作的巨幅长卷刺绣作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和平盛世的向往,也是我真正意义上首次突破了传统苏绣题材和尺寸的原创之作,作品长度达到990cm,宽度也达到了59cm。这件作品从稿件到最终封针,耗时一年多,是我首次用苏绣艺术尝试巨幅原创主题作品,创作过程十分艰辛。我带领团队克服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种种困难,面对来自各界的质疑和压力,最终创作成功。值得欣慰的是,这幅作品获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家最高奖——山花奖。由此,也更加坚定了我走苏绣原创探索实践道路的信念。

秦:刺绣大多作为二度创作的身份出现,您觉得这样的刺绣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

姚:二度创作对传统刺绣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首先大部分传统刺绣创作离不开书画底稿,比如宋代时期的书画风格就直接影响到宋代刺绣风格,这也充分说明刺绣与历史、人文、艺术有很大的联系。从传统意义的角度来说,刺绣的二度创作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临摹,而是根据一些经典题材的稿件进行苏绣艺术的再创作,我们可以称之为“苏绣版”的经典名作,如苏绣《郎世宁花鸟》等系列作品。这些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们以经典名画为题材进行创作,可以充分展示苏绣艺术的精彩魅力,展现针线打造的艺术效果,将名画名作用独特的手工技艺展现出来,不仅对历史名画名作是一种致敬和传播,同时也容易创作出非常具有典藏意义的苏绣精品。

秦:您觉得刺绣作品的原创对个人艺术道路的成长起到什么作用?您是如何看待原创作品的?

姚:我们必须承认,每个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而原创是每一门艺术都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苏绣的原创对于苏绣艺术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品其实就是他思维和创意的形态化展示,思维大于技巧,因此原创思维对个人艺术道路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原创反映的是艺术家独一无二、区别于他人的创作灵感,同时原创也是艺术家个人特色风格的全面展示,所以对苏绣艺术家而言,刺绣作品的原创是衡量他由匠到师、从苏绣手工艺者到苏绣艺术家转变的重要标准。多年来我一直在传承的基础上,坚持探索实践苏绣的原创之路,探寻苏绣独特的艺术语言。只有这样,我们苏绣在当代才能摆脱固化的临摹复制印象,作为一门独立自主的艺术门类昂首屹立于世界艺林。

丝绸之路——满载而归

荷露娇欲语

秦:您早期的刺绣作品与现在的刺绣作品在创作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是哪些原因促使您的改变?这样的改变对您的刺绣生涯起到了什么作用?

姚:我早期的刺绣作品,主要是在吃透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系列传统题材作品。那些作品,体现的是千百年来苏绣的针法技巧、题材风格、工艺特色等。后来随着对苏绣艺术的不断探索,在追求苏绣原创的道路上,我感恩时代的伟大变化,感恩成长在新时代的奋斗大潮中,开始创作原创时代主旋律巨作,讴歌时代、反映民族精神。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者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我们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理念必然要更加地贴近时代、服务人民,从而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新时代文化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这样的改变,对我的刺绣生涯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开阔了胸怀,拓展了事业。艺术家的创作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与时代、与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自己擅长的工作贡献出应有的力量,这让我更加懂得了责任和担当,也使我的苏绣创作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

秦:您的大型原创苏绣巨作《丝绸之路》获得了许多好评,能否谈谈您的创作初心与创作历程?您觉得这组作品胜在哪里?

姚:苏绣《丝绸之路》系列作品从 2013年开始创作,2015年国庆节前夕完成,包括《西出长安》《满载而归》。这是我在学习体会“一带一路”伟大时代命题之后,悉心研发的又一个重大主题项目。我率领团队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论证和试验,通过历史和现代的对话,采用时间、空间的交错和截取,并借鉴蒙太奇艺术手法,展现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继承和当代思考。这组作品首先反映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艺术家的个人创作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而且,这幅作品突出体现了姚派艺术“融针绣”的创作风格。2015年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中,《满载而归》被中国美术馆正式收藏,吴为山馆长在收藏仪式上曾经这么评价融针绣:苏绣适逢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博采众长,沟通东方与西方,遥接古代与当代,是融汇。在这种中国精神感召下,在失败与成功的纠结与喜悦中形成了独特的“融针绣”,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文化理想、创新理念的体现,是苏绣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秦:这些年您创作的作品有多少?在创作过程中,哪幅作品让您遇到的挑战最大,您是如何面对与解决的?

姚:这些年我一面追求探寻苏绣的艺术语言,创作了《荷露娇欲语》等一系列艺术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原创作品,同时也坚持“绣随时代”的创作理念,将个人创作与时代紧密结合,将原创主旋律巨作的创作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为庆祝奥运会原创的《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60 华诞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以习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创作的《丝绸之路》系列、为首届上海进博会创作的《玉兰飘香》,还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 华诞创作的《锦绣中华》等等。

创作时代主旋律作品,总是会遇到巨大的挑战。因为在这些创作中,我不仅是一个创作者,还是一个组织者,要整合好一个团队,切实解决和克服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主旋律作品《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我和著名刺绣设计师朱龙泉老师历经辛苦,反复修改稿件,去世界各地考察采风,只为作品中希腊的爱琴海、北京的天坛能够得到更好更完善的表达。最终这幅作品得到了北京奥组委的大力支持,创作完成后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北京奥组委称这幅作品为“名副其实的奥运主旋律艺术精品”,并且引来了北京奥运博物馆和北京首都博物馆的争相收藏,最终被永久收藏在北京奥运博物馆。

世纪和平——百鸽图(局部)

仕女蹴鞠图

其他的主旋律作品创作中,也经常遇到很多意料中或者意料外的困难,因为我始终在探索新时代下苏绣的新表达方式,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各界不同的声音、经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精力都面临巨大考验,但庆幸的是,我更多地感受到了来自各级的支持和帮助,比如著名苏绣设计师朱龙泉老师、苏州工艺美院的廖军老师、著名画家董希源老师、画家刘华龙老师等等。他们的倾力支持和指导,使我在创作道路上受益良多,让我可以用苏绣做载体,真正展现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实现苏绣在新时代的辉煌。此外,创作国礼苏绣任务也非常具有挑战,因为国礼任务一般都是时间急、任务重、要求高,但是再苦、再累、再大的困难,我也都咬牙克服,最终成功完成了十几次国礼创作任务。

秦:姚老师,现在从事刺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是我知道您的两位女儿大学毕业后都在您的引导与带领下从事刺绣,近期还成功地在诚品书店三楼展馆举办了刺绣文创作品展览。请您谈谈您是如何引导自己女儿从事刺绣,并推动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刺绣,您有什么特别的办法?

姚:我认为未来苏绣的传承,还是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坚持艺术传承创新的同时,积极打造苏绣生活美学,并建立苏绣品牌。苏绣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只有越来越广泛的大众化传播,才是对苏绣最好的传承发展。在打造当代苏绣生活美学的道路上,我立志当代苏绣品牌,坚持以品牌助推刺绣传承,以创新引领刺绣发展,倡导东方美学生活方式。这个想法得到了我两个女儿的积极响应,一个是取得清华美院和苏富比艺术学院双硕士学位的姚兰、一个是在美国取得艺术设计学位的姚卓。学成归来后,她们携手开启了姚绣的品牌之路,致力打造民族品牌,弘扬中华文化,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由姚兰主持的李公堤姚艺术品牌生活馆,从空间设计到产品内容以及形式都将苏绣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是传统手工艺通过设计走进当代生活的典范案例,获得了业内和社会大众的一致好评,为非遗传统手工艺的转化创新作出了探索性的努力,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苏绣,共同推动苏绣的传承发展。姚卓主持的“姚绣课堂”也在传承苏绣技艺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走进国内外名校推广传播苏绣文化,还走进贫困山区、中小学课堂,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的非遗苏绣文化。

秦:您现在收徒有多少?平时是如何教授弟子的?现在您给学生授课和以前的老师给您授课有哪些不同之处?

姚:广义上而言,我的学生成千上万,因为我先后培养了几代苏绣人,她们又分别传承推广,弟子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但我真正意义上的嫡传弟子数量并不多,我会选择那些品学兼优、内心对苏绣有着真正热爱和追求的人进行亲传亲授,希望他们能将这门民族瑰宝艺术好好发扬光大,其中我的小女儿姚卓就是一名嫡传弟子。我年轻时候拜师求艺,是传统而封闭的教学模式,就是手把手的教,口说心授。现在,我们的苏绣传承和教学都是开放式的,有展示馆展示,有观摩教学,有实践教学指导,还有理论综合培训、课题研究等等。 这些年来,我一面传授技艺,传播苏绣文化,同时也兼任南京大学、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院等高校的兼职教学工作。在苏绣的教育教学方面,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员的特点,共同切磋,共同交流,并进行现场观摩教学,多方面、立体化地培养新一代苏绣传承人,努力推动苏绣非遗的人才建设和文化传播。

近年来,我的小女儿姚卓创立了“姚绣课堂”,我担任顾问,专注于中式刺绣技艺研究与教学,并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播与推广。“姚绣课堂”创办以来,不仅走进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同时也多次走进贫困山区等地积极参与公益行动。研发教学团队由从事刺绣教育行业多年的专业讲师组成,开放、专业、系统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为非遗传承增添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我们两代人一起推广苏绣教学,传承苏绣文化,努力将苏绣教育、苏绣工艺和公益传播相结合,在新时代的当下,使苏绣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取得更好的突破。

秦:据说在全国妇联举办的“双学双比”成果展示会上,您受到了时任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得到了赞许与鼓励。自那次以后,您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懈努力,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与感受吗?

姚:1994年,我开始创作周恩来总理肖像作品《沉思》。经过8 个月的努力,作品创作完成。期间,由于刻苦钻研刺绣艺术,再加上无法照顾女儿和家人的巨大心理压力,我的体重下降了15 斤。但是,凤凰浴火重生,《沉思》惊艳全国。1996年在镇湖举办的苏绣精品展上,作品荣获一等奖;1998年更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引起了业界的轰动,也为苏绣赢得了荣誉,更为苏州乃至江苏赢得了荣誉。1999年,在北京全国妇联“双学双比”活动上,我被全国妇联授予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个人,同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朱镕基等的亲切接见。当时的场景我还历历在目,很多老一辈人在《沉思》这幅作品前都留下了热泪,已故的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老先生当时深情地对我说:“谢谢你的精彩作品。这幅作品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总理身旁工作的日日夜夜。”

秦:平时在新闻上总看到关于您的报道,您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文艺思想,也为我们工艺美术从业者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在苏绣创作之路上,我始终以习总书记文艺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肩负使命,传承创新民族艺术,推动苏绣国际化,同时促进苏绣回归生活、服务人民。近年来,苏绣艺术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不断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民族自信。从2014年以来,习总书记先后8 次带着我的刺绣作品出访,这些作品被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和政要,国粹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也为中国刺绣的国际化创造了很好的氛围。

与此同时,我也努力培养刺绣新一代,扩大刺绣群体。 20年来,我的团队累计输出数百名新一代刺绣人才,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有的开办刺绣工作室,有的创立刺绣培训机构,尽心尽力地传承着苏绣瑰宝。如今,我的两个女儿也都长大成人,他们高校毕业后放弃了海外高薪职业,主动回国选择传承刺绣这门民族艺术,大力推动刺绣的时尚化和生活化回归,用年轻人的思维和视野,开拓创新,赢得了更多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人的喜欢。

秦:现在大家都习惯称呼您是“针尖上的舞者”,舞得投入,舞得精彩。您是如何看待大家对您这样的称呼?

姚:首先我要感谢大家的厚爱,对我有这么一个优雅美好的称呼。刺绣被称为针尖上的舞蹈,我作为一个刺绣工作者,确实算得上是针尖上的舞者。要想跳好这支舞,诚如大家所言,投入才会带来精彩。一个好的苏绣艺术家,既需要通过时间锤炼,拥有扎实的刺绣技艺,更要有极好的艺术修养,具备美学理论知识等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知识。同时也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时代视野。刺绣这舞蹈我将会一直跳下去,并且希望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与大家共舞,让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拥有更加美好灿烂的舞台和明天。

秦:姚老师您作为中国文联委员、江苏省民协副主席,以及镇湖刺绣协会的会长,对推动中国刺绣在镇湖本地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您是如何看待苏绣现在的发展状况?

姚:苏绣的发展现状是,繁荣背后暗藏了一些危机。我们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警惕危机并作出适当的应对。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视,苏绣在当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涌现出了一批新时代苏绣艺术家和工作者,不仅推动苏绣走进顶级殿堂,同时也让苏绣作为苏州城市名片展现出别样的风采。苏绣品牌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代苏绣在新时代涌现出蓬勃的生机和可喜的发展势头。但繁荣背后,我们必须承认当代苏绣其实也蕴藏着一些危机。随着新技术在当代的广泛应用,苏绣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在年轻一代传承人群中,出现了一定的断层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更加大力地推广和传播当代苏绣,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避免传承中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同时,苏绣产业发展的滞后以及品牌建设的不足也进一步暴露在大家的视野中。因此,面对新时代,我们苏绣从业者要合理选择和使用新技术手段,同时对新技术发展反馈出的行业和产业问题,要及时面对和解决,从而促进苏绣发展的良好势头。

秦:姚老师您是镇湖苏绣小镇的代言人,从镇湖小镇当前的发展来看,本地刺绣也遇到了一些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您认为这个瓶颈到底是什么?将如何打开?也请您给镇湖苏绣及中国刺绣今后的发展提一些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姚:镇湖作为全国刺绣之乡,一直以来无论是刺绣艺术还是刺绣产业都在全国行业中占据着领先的位置。但是不得不承认,从苏绣小镇当前的发展来看,我们本地苏绣还是遇到了品牌化不足的发展瓶颈。长期以来,刺绣由于受制于手工艺属性,规模不大,产业较为分散,因此在品牌化进程中,发展相对滞后。面对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新科技手段层出不穷的时代,品牌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无论是对于传承传播苏绣文化艺术,还是对于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和走向正规,都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品牌作为支撑。不难看出,同样是手工艺,西方的一些手工艺加上强有力的品牌,就能走向世界,甚至成为举世闻名的奢侈品品牌。而对我们苏绣来说,我们的艺术一点都不比世界上任何手工艺差,但是没有品牌助力,没有品牌推动,所以在知名度、经营规模和效益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对于品牌发展这个瓶颈,我们意识到它的同时,也不能过于急功近利,而是应该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同时也需要一批综合性人才和专业团队进行打磨和构建。过去我们的人才培养多注重于刺绣技能,未来发展品牌需要培养引进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助力我们建立本地刺绣品牌,从而让整个苏绣艺术和产业都发展得更好。

猜你喜欢
苏绣刺绣创作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苏绣,“秀”出奇迹
清新唯美的刺绣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创作随笔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