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塑的艺术
——苏州泥塑传承人朱文茜访谈

2020-11-29 08:49朱文茜王永强
关键词:虎丘泥人朱文

朱文茜 王永强

朱文茜

1949年生于苏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6 岁进入苏州工艺美术学校造型设计专业学习,自1979年以来,先后为苏州各大庙宇及园林景区修复和塑造大量泥塑作品,经过不断钻研和推敲,恢复了失传多年的虎丘捏相。其作品讲究神韵,追求精神,获得社会广泛赞誉。代表作品有大型泥塑天冠弥勒佛、壁塑《观音菩萨32 应化身》、泥塑小品《童趣》系列等。

时间:2020年1月17日上午

地点:苏州定慧寺禅堂朱文茜工作室

图1 壁塑局部

图2 壁塑局部

王永强(以下简称王):朱老师您好,据我了解,您是我们工艺美校1969 届毕业生,您当时学的是什么专业?主要学习什么内容?

朱文茜(以下简称朱):我是1965年进入工艺美校,读的是造型(雕塑)班。学雕塑什么都得会,要会画,要有立体感,要有造型,形态要好。我们那时候实践比较多,半工半读,上一个月课,到厂里劳动一个月,学什么专业就把你派到什么厂,我就是被派到工艺美术研究所,做象牙雕的仕女、美人这些。“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跟着老师去做泥塑,塑《收租院》,办阶级教育展览会。

王:您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是怎样走上泥塑创作之路的呢?

朱:1969年从工艺美校毕业后,经过老师介绍,我到河南开封工艺美术实验厂工作。那个时候要谋生,接到什么单子就要做,接到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就要画;后来他们又办官窑,就要给他们做雕塑;接到教具的单子了,就得做石膏模具。就这样,几年锻炼下来学习到不少东西。真正接触传统泥塑是1979年回苏州工作后,那时候园林要恢复修建,西园寺有五百罗汉,要招收一个会修佛像、会雕塑的人。那个时候大家都只会画画,会雕塑的人很少,那么我就去考了。然后就开始修佛像、做佛像,修五百罗汉、千手观音,还有很多小佛像。我做的第一尊佛像是灵岩山的天冠弥勒。

王:苏州为什么泥胎佛像比较多?其他地方好像很多脱胎佛像。

朱:苏州本身就是泥塑比较出名的。脱胎佛像其实也不多,寺庙里做脱胎的不多,要皇家寺院、大寺院,有钱的才做脱胎。

王:请您介绍一下苏州神佛泥塑的工艺工序和技艺特点。

朱:做佛像泥塑,要经过钉骨架、上泥、静置干燥、装金或彩绘等步骤。每个大步骤里又包含若干小步骤,完成一件作品起码需要一两年。首先要根据佛像的造型、大小、高低搭架子,选用杉木作为中间主心木,然后在主心木上钉出一个形态框架,就像是人的骨架一样。然后就是上泥,粗、中、细三层泥巴依次完成,表面再上一层砻糠泥,使得表面光亮细腻。之后要静置干燥一年,充分收缩,经过了四季的气候,这时塑像不再会有大的变动,也干透了。这时再进行装金或彩绘。装金首先要补裂缝、打磨、修整,再包麻布,用生漆、瓦灰一遍遍地铺上去,从粗灰、中灰到细灰,直到像镜面一样平整才能打漆底、贴金箔。彩绘一般都用在罗汉、金刚菩萨、童子等造型上,大多用矿物、植物颜料。所有工序都要考虑到跟自然的同步,少一个季节都不行,如果一个冬季没经过,西北风没吹过,冬天就会开裂、收缩。

图3 童趣

图4 童趣系列

图5 童趣系列2

王:院校的专业训练,对您再来从事传统泥塑有何影响?您后来有没有这方面的师父?

朱:一是专业训练让我有了雕塑功底,那个时候半工半读真是好,我接触了很多传统的东西;另一个是我到开封工艺美术实验厂也学到不少,这些都是基础。当时园林里有一个师傅,叫张永庆,我进去没几年他就退休了。他属于民间的工匠,泥塑也会做,漆器也会做,做佛像的人什么都要会。我跟着张永庆师傅和工匠们修复佛像,采购、搭脚手架、踩泥、调颜料、修复、彩绘什么都要做,经常骑着自行车四处购买瓦灰、生漆等材料。这样边看边学边做,我对传统神佛塑像有了真正的了解和认识。

王: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苏州泥塑的历史。

朱:苏州泥塑的源头很远,唐代做佛像的工匠艺人就非常多,庙里有活时就做庙里活儿,没有事做的时候就做小泥人。相传唐代“塑圣”杨惠之有空还要去跟他们喝茶,切磋技艺,有时也去虎丘捏相。宋代“磨喝乐”童子非常精美,是些很有童趣的形象。明清时期苏州泥塑制作、销售都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所以又称“虎丘泥人”。明清时期戏曲兴盛的时候,票友就请工匠做戏文泥人、仕女,促进了戏文泥人的发展。

王:请您介绍一下苏州泥塑的分类、题材,您现在主要是做什么?

朱: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大小都可以。我们苏州泥塑有两大类,一个是大型泥塑;一个是虎丘泥人。虎丘泥人包括:捏相、童子、戏文、绢衣泥人,还有“落膝骱”,关节是可以动的,可以换衣服。苏州泥塑有个特点,做大型泥塑的人空闲的时候去做小泥人,作品小中见大气,讲究精细,讲究故事性。所以苏州泥人为什么没有无锡泥人那么广泛?就是因为太精细了,没多少人做。无锡泥人有模具,好操作,好上彩,更多的是旅游产品,需要的量很大。人家到无锡去玩都要带一个“烂泥馍馍”。无锡泥人称我们叫细货,他们那个叫粗货。

王:您后来是什么契机开始做虎丘泥人和捏相?

朱:20 世纪80年代,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民间文艺保护工作,他们找到我,希望把虎丘泥人做出来。后来经常参加活动,到外面去捏相。捏相是看着一个人就要捏出来,要抓住人的特点和神态。街上搞活动的时候,游客坐在那里,哪有时间等你?一刻钟、二十分钟就要成形。这个平时就要练习,心、手、眼、神都要一下子到位。你要表现什么,心里就要知道怎么处理,手里就要表现出来,做到心手合一。还要动脑子,有精神,不能无精打采照着做。

王:泥巴原料是虎丘产的吗?是在特定的地方才有吗?现在原料有困难吗?其他泥也可以用嘛?

朱:对,是虎丘产的滋泥,现在挖不到了,现在被他们填掉了。其他泥也可以用,但是没有这个滋润,没有这个细腻。这个泥非常紧密,不是松松散散的,它在虎丘山下经过年代的沉淀。

王:您有哪些代表性作品?

朱:我的作品分为庙宇的佛像、胸像、头像或面部成像、捏相、戏文、小品泥人几种。作品有大型泥塑天冠弥勒佛、壁塑《观音菩萨32 应化身》、泥塑小品《童趣》系列、戏文泥塑《十五贯》、彩绘泥塑《唐寅四美图》等。我觉得人生太快了,之前都是在做练习,想做一点事情的时候发现已经老了。我现在做佛像都是当成做艺术、做研究来做的。

王:您现在收徒传艺的情况怎么样?

朱:这些年收过一些学生,去年9月还举办过一个收徒仪式。大多数学生都要忙自己的事情,很少有能静心来学习的。有几位学生也能讲课了,他们都曾被幼儿园、中小学请去传授技艺,他们的泥塑课很受欢迎。工匠要学的就是工匠精神,要耐心地学习、总结生产经验。俗话说要先吃三年萝卜干饭,不然你就坐不住。我去厂里学习,一开始就只是磨刀,有时候一整天都是磨刀,其实都是在磨你的性子。

王:您是不是也做一些泥塑普及培训?

朱:我都试过,之前在苏州艺术学校教泥塑和彩绘课,艺术学校是苏州泥塑非遗项目挂钩单位。后来在一些中小学开设了苏州泥塑兴趣课,也自己办过泥塑培训班。不过,我认为这个不是传承,只是一种传播。小孩子太吵闹,我的身体吃不消。但是我还是会尽量坚持做这种普及工作,至少让孩子们知道,还有苏州泥塑这门传统技艺。

王:您对苏州泥塑的传承和发展有何想法?

朱:我是从现代雕塑走来,再回归到传统泥塑的。我认为不要看不起传统,传统的内涵性是独具一格的,不是轻易能得到的。但现在苏州泥塑的生存环境不乐观,大家都喜欢好材质、有收藏价值、会升值的工艺品,有没有艺术价值并不重要。我只想把自己一生所学的知识、经验和在泥塑创作中的一些感悟留给后人。作为苏州泥塑的传承人,也算是给世人一个交代。

图6 星云大师慈母像 朱文茜作品

图7 张辛稼铜像 朱文茜作品

猜你喜欢
虎丘泥人朱文
苏州虎丘街道加强消防设施建设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
Modeling the heterogeneous traffic flow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elf-stabilizing and autonomous vehicles
我是“泥人罗”
捏泥人
热闹的大山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发现木耳
虎丘赶采“谷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