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中的艺术:中国视角和反思

2020-11-29 08:49安妮玛格莉安
关键词:艺术品艺术家疫情

安妮·玛格莉安 文

卞悦 邓晓洁 译

新型冠状病毒自今年年初起开始席卷全球,几乎没有国家可以幸免。据统计,已有300 多万人受到感染,累计近20 万人死亡。在这段漫长的因疫情而隔离、封锁、社交限制的时期中(大约从1月至今),涌现出了大量的、种类纷繁的艺术创作。有些作品已经完成,有些仍在创作中。这些艺术创作体现了艺术家们多样化的创作和美学风格,展现了艺术作品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受众以及艺术家们独特的个性表达,也提供了一个可以大范围地应用艺术美学概念和原理来探究艺术本质的机会。与此同时,来自不同视角的艺术评论和分析也揭示着冠状病毒爆发期间艺术创作所传达的直接和隐晦的信息(在网络出现的热词是“新冠艺术”),不仅描绘了疫情期间文化层面上的变化和挑战,还展现了当下疫情期间的人间百态。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艺术界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些什么?

在没有中介平台(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和音乐厅)的支持下,艺术创作无界的形式和流派(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古代的和当代的艺术)依然是人们在疫情封锁期间精神生活的寄托。艺术似乎肩负着启蒙、呼唤人文主义和平等意识的使命,至少在这艰难的时期有助于人们保持精神上的健康。

博物馆迫于疫情而关闭,但也竭力寻求网络社会中的存在感。比如绝大多数博物馆都安排了线上展览、虚拟参观、线上拍卖,还有为线上参观者安排的各种在线挑战和竞赛。很难断言这种线上展览是拉近了展品和参观者的距离(博物馆和艺术家开放了艺术品高分辨率照片的访问权限),还是正好相反——拉远了距离(只能通过电脑屏幕来观赏艺术品)。不管怎样,“数字化艺术”和“网络艺术”也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可以更容易通过互联网来展示。因此,在网络世界拥有众多追随者的艺术家们无疑可以庆祝他们的高光时刻了。

网络环境中,艺术受众群体更广泛,艺术形式更多样。社交媒体上丰富的艺术形式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不仅如此,受众的反馈也更及时、更直接、更开放。一些艺术热点问题的探讨也通过网络平台得以延伸到了公共视野中。

这期间艺术创作的主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题:

1.对当前局势及其产生影响的负面情绪。在这类作品中,未知的、无形的敌人——新冠病毒——将人类禁足在家,不论是什么地位、职业的人都不得不被迫隔离。艺术家通过各种形象表现出隔离期人们的焦虑、恐惧和绝望,主题涵盖了关于社交生活的中断、对死亡和人类生活无意义的思考、隔离中的孤独感、被迫戴口罩的不情愿、渴求救助等各种当下的特征。还出现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描写人们疯抢厕纸的贪婪。这个主题大概是艺术史上从未出现过的。

2.表达自我隔离的积极意义。隔离不仅保证了安全和健康,还获得了难得的与家人共度的愉快时光,而且还可以选择把隔离的时间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教育上,看书,看电影等。

3.旨在凸显医疗工作者和其他领域坚守一线的工作者的理想化形象。他们为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健康而在前线战斗。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不同的风格和方式,无论是形象的或客观的,自然的或抽象的,精细或简化的构图,以上三者都实现了其主题的表达。

4. 然而,有些艺术家似乎有意识逃避或无意中忽略了当前的全球变化,他们继续在工作室中创作着与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前一样主题和灵感来源的作品,就好像病毒根本不存在一样。

图1

图2

所谓的“新艺术”是指在已经存在的“旧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网络程序和应用来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形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图1)等伟大的作品被改造成没有人类甚至没有拟人化神灵的荒原作品,①仿佛是对巨大的空虚感、因隔离和社交限制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发表的抗议宣言。而有些创作者更喜欢让名画的人物形象也来共同经历疫情,例如“蒙娜丽莎”被用医用口罩遮住了脸,该作品毫无疑问已成为冠状病毒时代的象征。另一组艺术爱好者通过扩大艺术史上大师作品的艺术主角之间的距离来暗示覆盖世界几乎每个社区的隔离模式。还有一些艺术爱好者,他们的原则是改变流行艺术杰作的主题,例如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玛丽莲·迪普蒂奇(The Marilyn Diptych)》(1962年),将梦露女王变成疫情流行时期的狂热分子,最新创作的作品中,在明亮的背景上加盖了医用口罩。

街头摄影暂时退出了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诸如“孤立在家的人”和“从窗户往外看的人”“静物”“无人机摄影的空城/历史遗迹的空中摄影”(鬼城)等新主题越来越多。阳台、窗户和门廊都客观和象征性地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和意象,②如“通往外部世界的出口/入口” “人类唯一合理的交流方式”,同时也是“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被隔离的个体与世界”之间被强行划分的界限的象征。

在这段特殊的时期,全世界的人们都热衷于发掘世界艺术史的冷门,寻找、发表、分享、讨论那些以前少人问津的艺术品,这些冷门的艺术品不管是从形式、内容还是历史背景都很适合此时的讨论研究,人们在这些讨论中表达着对当下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和预期。他们觉得需要用具体的形象而非剧本来宣扬和表明他们复杂的情感和动荡不安的情绪。其中有静物写生《厕纸》和油画《受伤的天使》(图2),作品意象所要表现的是对“复原”的期待,是“地球母亲正在与人类隔离中得到休息,并从人类疫情中恢复”的期待。而爱德华·蒙克的《西班牙流感的自画像》(1919年),则描述了在冠状病毒发生很久之前就出现的瘟疫和疾病的寓言。

社交网络的用户正在使用不同的网络平台,用他们知道的和最喜爱的艺术作品来制作可以传达疫情的特殊氛围、信息、主题和隔离制度的海报。刚开始时他们会直接在所选的艺术作品上或者旁边写下所要表达的信息,之后会创作一张海报,放到在线平台上分享。这些海报成为一种标语,用于告知大众、阻止病毒的传播。例如,一位印有运动员洗手的古希腊红色陶器,似乎很合理的成为了“请勤洗手”的海报。值得一提的是,海报艺术经历了世界历史的各个阶段,在战时曾经大显身手。当前如果将新型冠状病毒当作人类的敌人,那么这场与病毒的斗争几乎与战争无异,因此,海报艺术的复兴是可以预见的。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局势下,人们需要更多的希望和信念,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把握,这就是为什么当下对可起到大众宣传作用的作品(如海报、街头艺术、动画、卡通、插图、儿童绘画等)的需求和传播量都比平时要大得多。而相较于这些令人鼓舞的艺术,人们也可以找到各种各样表达对政府和政客们防控不当的举措的不满情绪的作品(大部分是涂鸦作品)。

艺术界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艺术家”这个词和术语现在有了更广泛的含义。 可以看到,每一个能够用日常物品(家居用品、衣物、衣物、食物、水果、蔬菜、玩具、宠物,甚至家庭成员等)来重现著名艺术品的作品,并且能在社交网络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艺术家”。

当前的表述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而不是答案,然而,它已经引起了争论,我们应该避免称呼艺术界的这一新现象为“只是一波恶搞的艺术品表情包”。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冠状病毒的爆发尚未达到峰值。我们坚信,从艺术史和理论的角度得出严肃的结论还为时过早。我们热切地期望,所有艺术业余爱好者、专业艺术家甚至是隔离期间无聊的人们,对所有艺术品的“重建”③都应作为事实、现象加以研究和探讨。因为它是对我们所处的特定时代的最直接、纯粹的反映,也是对此过程引起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的起点。问题如下:

图6

问题1 :首先是某些术语的定义和使用存在常设性问题。应如何称呼这些以人的活动或家居物品为素材进行的绘画和雕塑的再创作?“艺术的重新建构”“网络艺术”“数字化再现”“生活的戏剧画面”“三维绘画”“活的艺术作品”“重现”“名画的演绎”“重塑艺术”“重新想象的艺术品”……这类作品是否应该被归类为“诠释”,而不是“仿制”或是“拙劣的模仿”?“演绎”这个表述是不是可以从本质上解释这期间艺术创作的一些特质?关于“表演艺术”一词的选择也是一致的,因为后者在表现上具有类似性,例如都是即兴的或排练过的表演,有时有观众参与其中,有时没有。提到对现有艺术品的这种再创作,摄影其实也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因为它们是通过拍摄的照片(质量好或差)来传播的艺术形式。

问题2:我们是否需要新的方法、标准、概念和准则来估计和科学鉴定这些“创造”?作品的主题和结构元素是三维的、真实的,是人,是呼吸的生物和真实存在的物体本身,因此可以想象到的采用形式化的、视觉化的和语境化的分析对这项研究的开展都不够深入。

问题3:一些人认为这些艺术创作,并非总是由具有艺术教育和实践背景的专业艺术家制作的,并带有“游戏”“乐趣”“娱乐”的成分。这在一方面阻碍了将它们归类为“艺术品”“学术”或“高级艺术”的范畴(尽管至少从19 世纪开始,“高级”和“低级”艺术之间的界线已经非常脆弱) ,可以将这一现代趋势与20 世纪的“达达”运动④进行比较。后者开始于游戏,很快成为超现实主义发展和艺术史的转折点。此外,作为“活着的艺术品的运动”成为当今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BBC 文章、《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奠定了成为焦点的基调,⑤而摄影作品巨匠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可能会提升这种趋势的专业水平。⑥

问题4 :如何衡量这些再创作的作品?是把跟原始作品的高度相似作为标准(图3),还是仅将个人特色或意图和改变后的再创作作为重点(图4),作为可归类为带有原始作品痕迹的“新艺术品”的标准?⑦如果我们将目光转移到过去,则无需费力就可以发现,博特罗⑧、杜尚和达利的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至少在视觉上都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式的杰作。

问题5:谁是这一运动的第一个发起者?是由俄罗斯人创立的名为“ Izoizolyacia”、拥有500000 用户的 facebook 团体,⑨还是 Twitter 和博物馆发起的挑战,⑩或者可能是Instagram 名为“tussenkunstenquarantaine”的倡议?⑪我们的调查使我们想到了由Booooooom 创作者杰夫于2011年发起的“重制项目”,⑫该竞赛向专业和业余艺术家发起挑战,要求他们将自己喜欢的大师画作重新创作为当代照片。这一过程在2015年,而2014年和2017年也发生过。⑬但是当时的作品肯定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全民隔离在家的时期,在艺术界和互联网上如此受欢迎。无论如何,再创造艺术品的传播起源仍然是一个保持开放的研究课题。

图7

图8

一些涉及冠状病毒主题的当代艺术品被认为是“有争议的”,一些艺术评论家、历史学家甚至观众称,这些作品包含仇外心理、歧视和种族主义的成分,传达了毫无价值的标记特定人种、国家及其居民的病毒传播“罪名”的企图。例如,丹麦艺术家尼尔斯·博·博伊塞(Niels Bo Bojese)制作的一幅漫画,用冠状病毒代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的五角星,这是对该病毒进行族裔化的体现。与此同时,对这种种族主义艺术作品的传播的批判,反对这种歧视言论表达的艺术创作也登上了舞台。埃及杂志(图5)中的插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直截了当地批评了针对亚洲人特别是西方国家华人的仇视心理,对污蔑中国人蓄意传播病毒这一不实言论的反人道主义进行指控。这些信息通过人物的构图、姿势和手势的巧妙选择和安排使得主题得到了高度深刻的表达:作品中展示了无面部刻画的人群和冷漠群体(妇女、男人、儿童)表现出了愤怒和恐惧,所有人都指向或凝视着作品中央的一位女性形象,画面中只有在这个女性的手上端着带有筷子和面条的碗。这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它本身也是这个插图的内涵和中心意象,尽管艺术家没有说明她的身份,观众也可以轻易地猜出这个女性是一个中国人或至少是亚洲人,同时这个女孩也是无辜的受害者。因此,这幅作品被解读为特定种族或群体的“一般形象或代表”,是“个人对抗群体”的象征。

很多插画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中国在与冠状病毒本身作斗争的同时,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来帮助一些感染人数众多或物资供应短缺的国家。英国漫画家的题为《共同的命运》的插图(图6)用象征中国的图像——一只巨大的戴着口罩的大熊猫来表达主题,熊猫虽然满面愁容但仍然轻轻地握着地球,将医用口罩覆盖在上面。作品构图象征性表达了中国和中国人民尽管自身仍处在疫情中,但依然渴望成为世界的“援助之手”的意愿,也凸显了唯有全世界共同携手才有可能战胜病毒的思想。这场疾病对整个世界,无论种族、国籍、宗教和职业,都是巨大的威胁。只有团结才有希望战胜病毒,这也是与病毒抗争唯一可行的方法。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视角”展现出积极的态度和对疫情的反思,显得尤为可贵。湖北省武汉市报道了第一批确诊的感染患者之后,中国文化艺术界在面对全面封锁,医务人员全体动员,暂时关闭工厂、学校,商店、博物馆等状况时,立即启动了在线的工作和活动,比如创作了大量戴着医用口罩的标志性艺术形象。其中,大量的海报艺术作品(图7)反映了医疗工作者和社会各部门的巨大压力,并且大多数作品都隐含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人民的高度自觉和有组织的工作来克服冠状病毒的爆发。

由于大多数作品主角都穿着防护服,戴着眼镜、手套,表明了中国政府和机构在应对灾难方面的高度重视,所以没有办法谈及确切的个人特征和特定人物,只能采用符号、隐喻和象征,构成面对病毒的英勇医务人员的集体形象。和欧洲和美国当代艺术在流行主题方面的区别在于:中国文化和民间元素(食物、建筑、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杰作)的广泛参与。以拖拉机、起重机与工人的影像为基础的图案,标志着仅十天之内在武汉建成医院的事件,这一举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医生通过防护玻璃亲吻孩子和丈夫的作品(图8)凸显了医务人员为这场流行病的战斗付出的代价。在这场战斗中,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伟大的,也是最艰苦的。穿着防护服的医生并未被描绘成具有特殊贡献的超自然生物,而是具有所有最佳特征的人类,例如奉献精神、深厚的知识和经验、勇敢和耐心。即使这些包含在具有隐喻结构的作品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人文主义特征。强调了这样的概念,在病毒肆虐时期,真正英雄不是想象中的全能生物(在欧美卡通漫画中可以看到),不是类似于电脑游戏或幻想中的人物,而是真实、普通、熟识的“隔壁邻居”,他们面临巨大的威胁依然全身心地战斗在第一线。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刻画成燃烧蜡烛的插图(图9),用形象化的手法把细节安排在作品中,给观众多种角度解读的可能。1.致敬为坚守工作而牺牲的医务人员——他们为了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把自己当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2.医务人员在病毒面前形成了“生活防御工事”,而大火则象征着拼搏,极端的压力和紧张局势;3.燃烧的蜡烛是地球上生命的象征,此刻依赖于医护人员的肩膀去守护,在这场和新型冠状病毒的斗争中,他们“燃烧自己”来保持“生命的火焰”的燃烧、存活和继续。

图9

图10

图11

张牧的水彩画(图10)是可以从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形而上艺术原理的角度解读的作品,别具一格。乍一看,作品中这怪异的生物和怪异的动作,就像未知的病毒一样怪异。他以冷淡的灰色、黑色和白色以及漂浮的笔触给人以活力的印象,击退了疫情时期的阴暗。他的某些角色不是戴着我们当下公认的医用口罩,而是戴着14 世纪黑鼠疫的喙状口罩,表现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类比交织。还有些人在工业环境下跳舞(面对灾难跳舞),或者参加奇异的游行和神秘仪式,好像病毒已经被击败了。而另一些人则在歇斯底里和混乱中,例如疲倦奇怪的喙面具人物在浴室里钓鱼,忧郁的面具男性在“施纳贝尔医生”的陪伴下死去,死于隔离的乏味而不是感染本身。在当今欧洲艺术中所描绘的孤立人群的形象中也出现了相同的手法,它们与阳台上的意大利欢快消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柳秀林的作品是另一种对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的诠释(图11),特写镜头、身体的扭曲、不完整的感觉、表情丰富的面孔、情感细腻的笔触以及深邃的眼睛,都给观众带来了沉重和复杂的感受:我们不了解他们,也许我们永远也不会了解他们,但是他们的痛苦、困惑,却通过那些眼神和表情在向我们这些观众真实地宣泄着。 这些将成为人类经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标志,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

中国漫画家们利用微信、微博、抖音、QQ 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了自己对疫情的看法,其中一些故事令人振奋。比如,陈小桃的作品(图12)以众多的美食动漫形象代指中国各个地域,讲述了全国各个地区关心和支持武汉,在疫情爆发、病人治愈到战胜病毒的过程中,始终共同战斗,乐观积极。在这些动漫人物形象中,可以注意到医务人员、军人、工人肩并肩的场景,共同照顾着被感染的病人。还有一个很小但很重要的细节,作者故意从背面描绘一个身材娇小的医生,让观众的目光可以捕捉到她防护服上的花朵,这是一个是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当时在武汉一家医院里,一位年老的病人在医生的防护服上画了花卉装饰,以表示对医生的感谢。

结论

尽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只是短暂的一段时期,但它对整个世界艺术史,尤其是中国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过程中,塑造了新的方向、风格、方式、功能和语境,为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料,而这些影响也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完全分析透彻。当前的流行病调查是全新的,尚未完成的,并且具有很大的可变性。疫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并且时刻影响着作品和艺术家本身创作的主题、表达方式和动机。 我们认为当前的研究只是沧海一粟,整体形势需要通过后续不间断的案例研究来总结,我们的研究过程不排除任何方向性的变化和调整。

中国的艺术家们,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创作出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时期的各类型作品。这些艺术作品,虽然基本在具有宣传和鼓舞作用的全球疫情海报创作的框架内,但艺术家们使用符号和隐喻的艺术语言,展现丰富的集体形象和集体思想的方式,丝毫没有失去其作品的原创性价值。

总而言之,疫情中的艺术创作似乎是全世界人民灾难中的“救生圈”,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了平台,传递着人文主义的强烈信念:宽容、团结、关怀、个人品味、观点、选择、自然人权、创作与再创作的灵感,以及最终对“瘟疫之后,文艺复兴会来”的鲜明信念。

图12

注释:

①德国艺术家的14 幅经典绘画作品展示了人物如何展现社会差异,www.boredpanda.com,2020年3月。

②凯特布朗,整个欧洲博物馆被锁,柏林的无聊的艺术家们把他们的阳台变成了迷你艺术画廊来抵抗隔离,www.news.artnet.com,2020年4月14日;Pejac 则发起了将家庭视窗转变为富有想象力的剪影艺术的运动,www.thisiscolossal.com ,2020年4月10日;通过窗户和门道,这位摄影师一直在捕捉孤立的纽约人的图像,www.news,artnet.com,2020年4月23日。

③在自我检疫期间,人们用在家中发现的物品重新收集艺术品,www.mymodernmet.com,2020年4月17日。

④达达运动是一个艺术和文学运动,始于瑞士苏黎世。这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许多人认为导致战争的民族主义应运而生的。受其他先锋前卫的运动的影响,它的输出是广泛多样的,从表演艺术到诗歌、摄影、雕塑、绘画和拼贴。

⑤"Не имитация, а интерпретация". "Изоизоляция"глазами искусствоведа, www.bbc.com,2020年4月10日;安东·特罗亚诺夫斯基,世界已经加入 无聊的俄罗斯人张贴愚蠢的艺术旋律,www.nytimes.com,2020年4月25日;娜塔莉B. 康普顿,人们正在用他们的宠物和其他任何东西重新创作著名的艺术品,www.washingtonpost.com ,2020年4月3日。

⑥令人惊叹!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最后一次晚餐”,www.aleteia.org,2020年4月10日。

⑦有些人利用他们自己或家人的外表或面部表情与杰作的主人公相似之处,另一些人则强调在安排上的相似之处,如人物或物体的构图,模仿艺术作品的细节。另外一群网民加入了这一倡议,但他们不愿模仿,用物体而不是数字来解释杰作,甚至添加了他们自己的主题,以达到重建作品的目的。

⑧费尔南多·博特罗是一位著名的哥伦比亚画家和雕塑家,以他对人物和物体的体积造型而闻名。他的作品涉及的主题包括哥伦比亚的日常生活,类似对蒙娜丽莎的疯狂引用以及权力的滥用,都在博特罗夸张的形象中得到了统一。这种被称为“Boterismo”的程式化通常被解释为一种尖锐的社会批评 。

⑨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izoizolyacia/

⑩ Sangeeta Singh-Kurtz,如果你想念博物馆,那就打扮成你最喜欢的艺术品,www.thecut.com,2020年4月13日。

⑪ https://www.instagram.com/tussenkunstenquarantaine/?hl=en

⑫比那诺拉塔,重新想象的经典艺术作品,www.mymodernmet.com,2020年4月27日。

⑬萨拉巴恩斯,摄影师机智的重制了大师的绘画, www.mymodernmet.com,2015年7月28日;张珍妮,同事利用办公室周围发现的物品重新创作著名的艺术品,www.mymodernmet.com,2014年12月17日;杰西卡·斯图尔特,古斯塔夫·克利姆特的著名绘画与现场模特一起被曝光,www.mymodernmet.com,2017年9月6日。

猜你喜欢
艺术品艺术家疫情
战疫情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