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中的大学生特点

2020-11-29 02:03:33
科技传播 2020年16期
关键词:社会化思维大学生

张 丽

“社会化媒体是人们发现、阅读、分享新闻、信息和内容的方式。”[1]随着社会化媒体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当代大学生的话语表达、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打上了社会化媒体的烙印,社会化媒体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多重影响。

1 社会化媒体中大学生话语表达的特点

1)个性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媒体表达内容个性、形式独特。“二次元” “心灵鸡汤”“佛系”“丧”等都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扎心”“老铁”“太难了”等网络流行语是其日常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多喜欢以社会化媒体为阵地,形成小众化的兴趣圈层,在各自的圈层中形成独特的话语体系,甚至架起与外界的屏障,在圈内彰显个性、表达自我、寻求归属感。

2)务实性。社会化媒体中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注重时效性和实用性。相对于自创文本,他们更倾向于转发各种媒体现成作品,以达到快速展示自我、传情达意的社交目的。他们也经常在社会化媒体平台发布新闻信息与通知,将社会化媒体平台作为获取信息和即时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3)私人化。大学生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多为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琐事,片段化、细节化、碎微化的私人信息与场景不断呈现在微信朋友圈、QQ 说说、贴吧论坛等大学生常用社会化媒体动态中,大量私人话题、私人事件被带入公共空间进行讨论与传播。

4)情绪化。情绪驱动是大学生在社会化媒体中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化媒体的匿名传播环境中,大学生的信息沟通不受传统熟人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可以无所顾忌、不加掩饰,而且无需考虑语言使用的规范,呈现出情绪化的特点。谩骂、恐吓等激烈言语,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均易出现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媒体表达中。

5)形象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媒体表达除了通过传统文字,还经常使用符号、图像、文字等的组合、重复或改变来形象表达情感情绪。刷表情包、斗图、堆砌拟声词等常见于大学生的社会化媒体交流中,这种非标准化、形象化、动态化的表达使受众更易于理解表达者的情绪状态,更易于接收到信息的含义。

2 社会化媒体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

1)情绪调节方式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或不如意,情绪低落郁闷时多选择到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寻求安慰、宣泄愤闷、调节心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流传的“心灵鸡汤”能够让失意的大学生暂时忘却烦恼和痛苦,找到心灵的栖息地,励志故事和名人名言能帮助迷茫的大学生找寻人生道路的导引,“丧”文化和“佛系”生活也能让部分大学生找到心理平衡点与自我归属感。看视频、听音乐、网购、玩网络游戏、刷朋友圈、刷微博等都是大学生课余打发时间、调节情绪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社会化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更易于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大学生更易于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自信,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未曾有的成就感。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与人交流,但却喜爱并善于在各种媒体平台上与陌生人打交道,甚至在网上寻求恋爱对象,交际圈得以扩大,交际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过于频繁的社会化媒体人际交往使大学生与现实群体之间产生疏离,不利于现实生活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大学生群体中的很多媒体交流高手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不知如何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受到影响。

3)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社会化媒体打破了传统信息输出模式,整合各领域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的信息获取平台,打破了在校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信息源单一的局限。大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化媒体快速获取各地各类各时的信息帮助自己作出有利选择,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快捷掌握生活技能。但另一方面,社会化媒体在为大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专业化的信息的同时,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个人选择、价值认同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呈现出重物质享受、轻奉献奋斗的特点。

4)学习方式的变化。有别于传统纸质文本的私人化学习,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学习呈现出社会化和交流互动性,拓展了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与情感需求。媒体平台可根据用户需求将适当的信息在适当的时候传递给适当的人,“学习者”身份变得与“学习内容生产者”模糊不清,甚至据此产生文化消费与文化商业价值增值点。一方面,社会化媒体平台改变了学生只能依靠课堂听课和书本学习的传统学习模式,使其自主学习更加便捷高效且目的性、方向性强,也使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社会化媒体平台丰富的娱乐休闲资源、多样的搜索查阅方式和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也使大学生的学习呈现出碎片化、娱乐化的特点。

3 社会化媒体下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

1)格式化。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被机器同化,智慧格式化,思想成了批量生产、结构相同的“无差别物”。在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公共领域中,几乎每位大学生网友都是集主编、编辑、记者和美工于一身,这种空间不仅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存在的表现方式,也是他们在社会化媒体公共领域中的自我家园。长期受社会化媒体环境、习惯等因素的熏染,青年大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认为某些事情就应该或者就只能如何做,也容易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某些片面结论的引导下对号入座、自我设限,不做深入分析和批评性思考。

2)依赖性。过度滥用社会化媒体平台使学生对其产生依懒性,学习过程中不爱思考,思维变得僵化,多样化的娱乐休闲资源也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大学生通过社会化媒介查阅资料即可完成学习任务,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不进行繁琐的实践调查与分析,长此以往,不仅造成大学生的惰性,还降低了其学习研究的能力和社会行动能力,不利于学术功底的提升,也使得盗窃知识版权的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化媒体平台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很多“成功者”榜样,当他们面临人生选择或者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困惑、焦虑、彷徨时容易形成模仿性和虚拟性思维方式,沉浸于“被动的知识积累”中,甚至直接模仿社会化媒体中呈现的“成功者”形象,将别人的人生经验当成自己的体悟。

3)广展性。社会化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及时的信息,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重大时政要闻成为可能,使学生日益形成关注时事、关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良好习惯,缩短了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4)即时性。大学生的社会化媒体行为多缺乏深思熟虑,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多为个人即时享受和当下判断,思维角度狭窄,思维深度有限,但批判性、务实性特点明显。受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利益导向和竞争驱动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立足于自我所处现实环境,积极关注当下,个人主义色彩浓厚,担当意识缺乏,思维方式缺乏青年人该有的朝气与灵动,更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历史的深度和生活的温度来认识与把握现实生活。

猜你喜欢
社会化思维大学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8:59:48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4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学习月刊(2015年7期)2015-07-09 03: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