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万芳(四川旅游学院)
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佛教文化传到日本,引起日本社会的深刻变革。日本饮食文化的特殊形式—神馔则烙下了佛教文化的痕迹。本文拟从神馔体现的佛教思想以及佛教文化对神馔种类影响两方面进行讨论。
众所周知,日本佛教是来自中国的舶来品。根据 《日本书纪》 卷十九所载:钦明天皇壬申年(552年),“百济圣明王遣西部姬氏达率怒咧斯致契等献释迦佛金铜像一躯,幡盖若干、经论若干卷”。此后,从圣德太子执政的6世纪末到“摄关政治”开始的9世纪末的近三百年时间,在律令制呵护下,日本朝廷大力保护佛教,实施一系列佛教兴隆政策,下令建造大量官寺,举行讲解“护国”经典法会,佛教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佛教本土化的过程中,与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融合的趋势显著增强,出现了神佛习合的思想。所谓神佛习合就是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与外来宗教(佛教)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套信仰体系,主要表现为本地垂迹。所谓垂迹,是指佛教中的菩萨以神道教中的人物形象出现,如阿弥陀如来佛垂迹到日本称为八幡神,大日如来佛垂迹到日本称为伊势大神。
佛教日本化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正如日本民俗学家原田信男所总结的“神佛习合这一日本独特的现象,使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日本不断适应下来,一方面又发挥作用促使日本形成独特的文化,饮食生活以及与饮食有关的仪式与此密切相关”;供诸神灵享用神馔也是一样,“虽然表示的是自古以来的食物体系,但也加入了佛教元素”。
神馔是日本饮食中的一种特殊的饮食类型,也称御馔、御贽,在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给神灵的食物,常供奉于神社或神龛。由于佛教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至深,因而神馔中也有大量的佛教元素。本文主要从神馔体现的佛教思想以及佛教文化对神馔种类影响两方面进行讨论。
1.祭祀神馔的神佛习合思想
正如上文所言,佛教与神道教不断融合,产生了神佛习合思想。在受这种思想影响较大的神社,也可以看到神佛习合对神馔的影响,如谈山神社、春日大社以及贺茂别雷神社的摄社---奈良神社。
位于奈良县樱井市的谈山神社是一所尊崇神佛习合习俗的传统神社。虽受明治新政府颁布神佛分离令的影响,但神佛习合习俗还是深刻影响着神馔。“百味御食”是谈山神社代表性的神馔,每年7月盂兰盆节和10月嘉吉祭时,担任神馔烹制的神职人员和氏子们摆上由稻米类食物、果蔬类食物组成的“百味御食”供奉神灵。指大规模法会时供奉在佛前的供品。
奈良神社在贺茂祭开始和结束时有供奉强饭的仪式,目的在于祛除恶魔和邪气,这里的强饭在神馔中称为“散饭”,日语发音为“さば”,是一个佛教用语,意思为进餐之前将少许米饭置于野外、屋顶,分食给鬼神、恶鬼及芸芸众生。佛教对日本祭祀神馔的影响可见一斑。
“御染御供”是奈良的春日大社一种若宫御祭神社,其特点在于将供品染成青黄赤白四色,叠放在一起。“这种使用色彩的想法,在日本是没有的,它是属于佛教式或中国式,而且还增添了用油炸过的‘唐果子’。可以说,这是以佛教为媒介,受到中国文化强烈影响的神馔 ”。
这些受佛教影响极大的神馔与传统神馔所提倡的“活人所食食物供奉给神灵”的想法大相径庭,常常造型端庄美丽,与佛坛的庄严、肃穆一致。
2.祭祀神馔的洁净思想
斋戒一词在汉语除了表达大型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之外,也是一个佛教修行用语。日本神道教中关于污秽、洁净等观念受佛教影响。供奉给神灵的食物需要洁净,这一思想也体现在祭祀神馔的烹制过程中。
神馔是在祭祀中敬献给神灵的食物,因而神馔具有神圣性和不可亵渎性,神馔的烹制场所需要特别讲究。日本的一般神社都设有专门的建筑物进行神馔烹制。无法设置专门烹制场所的神社,则要用注连绳将神社的办公事务区域与外界隔开用作神馔烹制场所,烹制人员则由素食斋戒后的神职人员或氏子担任。烹制时有许多禁忌,如使用忌火;有些地方则需要在烹饪人员口周覆上白纸以防唾液或体内气息污染神馔;近亲有去世者不能担任等。
日本祭祀神馔的种类以大米为主,一般供奉日本清酒、米饼、海鱼等。这些食物种类除了受日本风土人情影响外,佛教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1.佛教“杀生戒”的影响
日本神馔以稻米为主受佛教拒绝肉食的思想影响。自佛教传到日本、并成为“镇护国家”工具后,日本掀起了权贵阶层皈依佛教的潮流。天武天皇(?~686年)皈依佛门后,认为佛教《涅槃经》中“杀生戒”是修行积功德的好方法,有助于祈愿佛祖保佑律令制国家的五谷丰登。于是,公元675年,天武天皇发布“肉食禁止令”的诏书,命令日本人在每年4月至9月期间禁止食用佛教所规定的五畜,即牛、马、犬、猿、鸡。676年,又发布了“放生令”,要求将捕捉的鱼类、饲养的鸟类等放回自然界。“肉食禁止令”和“放生令”是佛教不杀生思想的产物。经过肉食禁止令和放生令的不断推广,米饭成为古代日本人的主食。这一饮食习惯也反映在祭祀神馔中。根据公元905-927年编著的古代律令制国家法典——《延喜式》(共50卷),也是一部记录日本平安社会的百科便览,本书大约记录了177次祭祀情况,499次供奉神馔的情况,其供奉的种类按照酒、白米、稻米、糯米的顺序介绍,在供奉的祭祀的神馔中,有关稻米的食物占绝大多数。
这一习俗传承至今,如伊势神宫的日常祭祀---日别朝夕大御馔祭。该祭祀每天早、晚在外宫的御馔殿向天照大神供奉神馔,祈求国泰民安的同时,也表达对天照大神御授稻穗的感谢之意,这项祭祀活动至今已持续了1500年。神馔有固定的菜谱:强饭三碗、鲣鱼干、海草(或海带)、时令蔬菜、时令水果、盐、清水、清酒三献由土器盛装,另外配上竹筷。
2.佛堂供花的影响
在日本,摆设在佛堂里供奉神明的物件除灯明、线香等物品之外,插花是最常见的供品。插花也称为供花、佛花。供奉插花源自佛教修行中要历经数重困难才能“般若波罗蜜(到底彼岸之意)”之说,指只有承受自然界的各种苦痛才能盛开出美艳的花朵。故佛堂供奉插花意思为修行之人向佛发誓,愿承受修行的各种艰难险阻。受此影响,日本神社里也出现了类似插花的植物类神馔供奉神灵。
3.盐文化的影响
盐,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寓意,人们用“盐”表达各种寓意。盐文化在佛教中大量出现,盐字在佛教大藏经中共出现了1188处。如 “六师不听食五种盐。未审彼土五盐如何。若此土五盐。谓颗盐绿盐赤盐白盐印盐。盐有多类大略五耳”,六师不建议修行时食用五种盐类,是戒律修行的思维。另外,据《憨休和尚敲空遗响》卷三《化盐引》,“赤白相询,罗汉杜西干之口。井海通煮,世利艳东震之歆。故屑桂椒姜得之则众味兼美,而苋蓉笋蕨失之则一淡漠然。非是所欲干人,元来少他不得。大檀越枚头上升合能舍,贫释子钵盂中滋味更长”。歆,祭祀时的食物或香气,可见佛教祭祀食物中也有盐。
盐传到日本后,除了满足日常生活之需外,还有清洁、祛除污秽之意。
4.点心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点心随着佛教东传而逐步传到日本。704年,派向中国的“遣唐使”粟田真人(?~719)从中国回到日本,除了带回大量佛教经典,也带去了8种唐朝的水果和14种唐朝点心。这些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点心的原料是小麦粉,日本人就对原料进行了改良,将米粉作为点心的原料。在这14种点心中有油炸的。这种油炸点心在日本备受尊崇,被尊为“祭祀用”点心,也称为唐果子。在今天日本传统的祭祀场所里还能看到唐朝点心的影子。
到了12世纪,中国的禅宗文化传到日本。与之一起的还有点心——馒头。据说馒头是由中国人林净因带到日本的。贞和五年(1349年)林净因来到日本,居住在位于奈良的汉国神社,并传授中国馒头的做法。当时中国馒头是有馅儿的,馅儿为羊肉和猪肉,而由于肉食禁止令的颁布,日本社会没有食用肉食的习惯,林净因将馒头馅进行改良,用豆类取代肉类。直到今天,豆类点心馅儿也是日式点心的特点之一。由于馒头的传入和改良对日本点心业产生了深刻影响,林净因被称作“馒头之祖”,其所在的汉国神社也被称为林神社,其忌日的4月19日,在林神社举办“馒头祭”,摆上馒头类点心的祭品,祈愿点心业的繁荣昌盛。
供奉神馔是日本神道教供奉神灵的食物。但由于中国佛教文化的传入,从政治、经济、文化、物件使用等方面影响了日本社会。神馔也不可避免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神馔中体现的佛教思想以及佛教文化对神馔种类(稻米类神馔、供花类神馔、御盐类神馔、点心类神馔)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佛教文化对日本祭祀神馔的影响,从而发现:日本传统饮食体系的构建除了受日本风土人情的影响之外,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祭祀神馔的影响研究[16SB020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