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锐(中共通辽市委党校)
改革开放40多年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兴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新高度,可以说,传统文化进入到20世纪以来最好的复兴发展时代。改革开放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复兴,其实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特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依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与此同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也包含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文化复兴需要。
一方面,物质条件的改善为传统文化复兴奠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物质资金支持:传统文化书籍普及到每个社区、每个村落,义务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这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物质条件的改善为居民文化消费提供了经济保障。收入的增加使群众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文化消费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在基本生活需求获得了满足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开始重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化交流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以及修养身心、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思想观念,通过改革开放在世界舞台绽放了璀璨光彩。使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尊重人民的国家理念,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近年来,我国对于传统文化复兴愈加重视,多次提出“认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等倡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抛开传统文化就会失去中华民族的根。
实践证明,对待传统文化复兴也要有立场、有原则、有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使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中发挥应有作用则必须使其与时俱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基本原则下,立足中国国情,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一方面,传统文化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根本原则。否则就会偏离方向,失去传统文化复兴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指导中国实践。从文化发展历史看,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为另一种文化所接受,必有相通之处,才能产生共鸣,从而有所影响。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在今日中国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对中国仍有巨大影响,能够积极指导中国实践,因此,中国改革开放适应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凝聚了全民族的共识而形成了合力。
扬,就是继承、弘扬;弃,就是舍弃、抛弃。近代以来,之所以传统文化饱受诟病,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封建糟粕。有继承才能有创新,有舍弃才能有创造,有原则性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才能在新时代使传统文化散发新的光彩。
只有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才能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内容,从而发挥指导作用。
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要坚持走出去原则。中国近年来在传统文化输出方面开始借助“技术制造”等形式传播中华文化,一方面加强了经济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在经济合作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更易为其他国家所接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输出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广,使得文化交流沟通更加快速便捷。传统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实现了多样化多途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